浅析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前 言

马克思、恩格斯从来不把他们的理论看成是绝对真理,更不把他们在某一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个别观点、做出的具体结论,当作不变的、僵死的东西,也反对别人这样对待自己的理论。就马克思个人而言,马克思从来不满足自己既有的理论成果,总是面对时代问题,面对客观实际,面对实践发展,敏锐地洞察和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并根据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认识取得的最新成果,来修正、完善、发展自己的理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最初实践者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一部生动的与时俱进的历史。19 世纪 30 40 年代,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工业革命之后,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以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西亚织工起义为标志,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迫切需要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指导革命斗争。针对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一系列弊端,当时人类的先进思想(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陷入严重困惑,而空想社会主义等各种解决方案也宣告破产,时代发展呼唤新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

马克思主义是在马克思恩格斯积极投身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过程中产生的,是马克思注重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随着革命的不断推进,马克思恩格斯审时度势,总能及时总结新鲜的革命斗争经验,他们根据革命实践和变化了的客观形势丰富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对历史唯物主义、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等提出了不少新观点。这体现了他们所倡导的科学精神和历史态度。正是他们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正确态度,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变得更加科学和开放,成为国际工人运动中占统治地位的指导思想。

列宁在这方面同样为人们树立了光辉榜样,他的许多新的理论和实践都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结果。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和俄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依据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实践,通过深入研究帝国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发展态势,发现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从而得出新的结论:在帝国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社会主义革命完全可能在单独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内首先取得胜利。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以及后来一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 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对马克思主义做出的重大的理论创新,开创了人们认识社会主义革命的新境界。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两次飞跃的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

(一)第一次理论飞跃——毛泽东思想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从根本上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两次伟大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总结党内路线斗争特别是反对教条主义斗争经验的基础上,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创立了新中国崭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包括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了 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同中国国情结合起来创立了新的理论成果,中国人民在毛泽东的领导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第二次理论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拨乱反正后继承发扬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邓小平及时捕捉到时代变化的气息,通过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经典形式,借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的新课题,重新使马克思主义获得了生机。他认为时代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不 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倡导支持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建立经济特区、一国两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无一不是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生动体现。这个时期马克 思主义在中国与时俱进的理论结晶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它回答了在时代发生重 大变化的情况下,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邓小平理论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新,是通过民族化的形式使马克思主义获得普遍意义的创举。

第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和时代的新要求,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及我们正在从事的事业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与新的发展”,科学地总结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 创造的新鲜经验,吸取当代世界一切科学的新经验、新思想、新成果,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大大深化了我们对当前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典范,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 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第三,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顺应新世纪新阶段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多次强调并深刻论述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和观点,把全党的认识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这些观点包括: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和谐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农观”;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创新观”;坚持“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些新观点新概括是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丰富,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充分显示了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勇气。

第四,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不断提出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了新的理论内涵和时代精神.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显示了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把握,显示了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的高度统一,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国梦的行动指南,是党担当时代重任、走在时代前列的精神力量。这些都体现了我们党高屋见瓴、统揽全局、开拓未来的执政能力,必将有力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带到一个新领域。

三、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

发展马克思主义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艰苦探索的结果,不仅需要做扎实的理论研究工作,而且还要有正确的方向、优良的学风和科学的方法。回答时代的呼唤,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本质。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从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出发,反对教条主义,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最可贵的理论品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仍然是现时代的真理,就在于它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把自己的理论当教条,而是当作行动的指南,当作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从不把自己的理论视为一成不变的终极真理,而是随着实践的发展,根据新的实践经验,不断发展自己的理论。在我国全面进入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不仅需要很好地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好新世纪复杂的国际局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要具有发展意识、忧患意识和卓越的政治远见,要比以往做出更多的理性思考。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才能在机遇与挑战共存,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结语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它认为自然界、社会和人类的思想始终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不承认世界上有任何终极状态和终极真理。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要与时俱进,要用新的实践基础上的创新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以新的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发展的实践。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生动地表现在它主动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检验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在认识客观世界方面,表现出彻底的唯物主义态度。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实践,从社会主义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充分说明,一部马克思主义史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论文   政治论文   马克思主义   恩格斯   与时俱进   马克思   品质   理论   中国   观点   科学   时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