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的几点认识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固有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问题实质就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以及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只有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问题有一个清楚地认识,才能便于我们更好地学习、理解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说。

一、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的提出

关于马克思整体性问题的提出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缘由问题。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

恩格斯发表的《反杜林论》主要是针对杜林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而写的。在这篇文章中,恩格斯主要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在当时情况下对于保护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起着重要的作用。随后列宁在1913年写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主要阐述了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进程,马克思思想是在批判继承前人哲学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等一系列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而创立的科学学说。但并不能因此就得出结论说:马克思主义就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部分所构成。无论是恩格斯还是列宁在系统阐述马克思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同时,也论述了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中所阐述的基本原理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石,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落脚点和最终目的,确切的说“三个组成部分”所展现的是马克思思想的基本内容和内在逻辑关系。因此,从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和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中,不能推断出马克思主义就是由这简单三个部分所构成。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要求

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在受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拥护的同时也受到资产阶级和其他敌对势力的反对和否定。各种误解、肢解、曲解、未解和消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象随处可见。因此,要捍卫、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的研究和把握。过去,我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就;今天,在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和深水期,在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我们仍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这就要求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必须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重点突出中国现代化建设发展过程中主要面临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一方面,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的研究立足于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这个最伟大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只有让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地气”,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问题的研究才具有真正的价值可言;另一方面,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也才能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彰显出强大的包容力、生命力和创新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是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的伟大成果,是凝聚了不同时期党的领导集体和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和实践成果。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的实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的产物,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本质的继承、创新和发展。所以,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真正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才能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理解和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理解是相互相成的两个方面。

二、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

(一)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

马克思主义的学说是一部全人类解放的学说,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主要以“人”的内在逻辑性展现出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描述的“人的类本质”是指从事自由自觉活动的人,但这种自由自觉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被异化了;18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从实践和社会关系来理解人的本质;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把有血有肉、有生命的现实的人作为历史研究的起点,从而创立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考察感性的人类实践活动的进程中,发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分析的过程中,马克思无情地批判了隐藏在资本背后“吃人”的本质,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逻辑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唯物史观的发现为消灭资本实现人类的解放找到了一条现实途径。

马克思主义的学说清晰而深刻的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其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是在对资本主义无情批判的基础上而成立的科学理论体系,所以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的属性。马克思主义的学说真切关注无产阶级的生存状况和命运前景,其最终目标是追求无产阶级的解放和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其鲜明的阶级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 “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所以,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思辨的哲学更是实践的哲学,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因此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属性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实质

马克思的整体性最根本的就是要弄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以及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界定:“世界观方法论体系学说”、“人的解放发展学说”、“普遍规律学说”和“社会发展学说”。它们都是从其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定义的,有其合理之处,但其界定只突出了马克思思想的主要方面,具有片面性和不完整性,以偏概全的定义本身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一种扭曲和误解。如何对马克思主义做一个科学而全面的定义,目前学术界还难以达成共识,因此,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的研究仍是我们能更好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的一个基石和突破点。对于“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有学者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就是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就是要坚持为实现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鲜明的政治立场和价值目标;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种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社会理想、价值追求和理论品质结合起来的方法,为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原则

(一)拒斥为整体而整体性的思维方式

整体性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属性,同时又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方法,对于我们研究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但我们不能因此而采用“为整体而整体”的研究方法来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整体而整体’的思维定式的特点在于:把‘整体’视为学说的目的本身,把制造尽可能完美的、能够解释一切的体系视为主旨。” 这种把追求整体作为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目的,势必会扭曲马克思主义学说整体性的本质属性。整体也就是体系的建构对于科学理论的成立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这种必要性不能转化为目的本身。如恩格斯所说:“由于‘体系’的需要,他在这里常常不得不求救于强制性的结构”, “但这样一来,革命的方面就被过分茂密的保守的方面所窒息。” 因此,为整体而整体的思维方式必然会导致理论学说的僵化性和保守性,不利于学说的发展性,革命性和创新性。

(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科学性、开放性、实践性要求我们坚持整体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学说是一个科学性的学说,是在对以前思想家批判扬弃的基础上创立的科学理论。如:扬弃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空想性、比岸性,从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出发,得出唯物史观的规律;在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批判的过程中,得出剩余价值理论,从而探寻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马克思说:“我不主张我们竖起任何教条主义的旗帜。” 马克思学说不是一个封闭的、形而上学式的学说,而是一个开放性的、实践性的学说。马克思主义从创立之初就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挑战,与各种思想进行斗争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不断完善自己思想的过程。马克思学说的开放性也为自己理论的创新性提供了一个吸收新鲜血液的平台,与各种思想的交锋斗争产生的思想碰撞,让马克思不断地吸收“营养”对自己的思想进行改善和创新,使自己的思想体系越来越丰富和科学。

“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所以,马克思的学说具有实践性的特征。马克思不是一位思辨的哲学家,不是把对现实的改造写在天上的幻想家,而是脚踏实地的站在地上的实干家。他的最终目标是“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解释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他解释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现象,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正因为马克思思想的科学性,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开放性的原则,让其思想保持活力;实践性原则,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进行检验的方法。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特征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原则。

(三)从运用过程中理解整体性,从动态生成过程中把握整体性

任何科学理论的发展都是一个不断生成性的过程,这对于我们研究马克思的思想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科学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特征,说明我们必须从动态过程中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只有从动态过程中研究马克思主义才能突显马克思思想的丰富内涵,避免教条式的狭隘的理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过程也展现了马克思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对不同时代课题的科学回答,使得马克思主义得到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所以,对马克思思想整体性的研究,要在运用过程中把握其思想的整体性,从动态过程中,把握其思想的创新性。

总之,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问题,实质上就是要弄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以及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精神;关于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要求我们拒斥为整体而整体的思维方式;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开放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的特征,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社会理想、价值追求和理论品质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从动态过程中把握其思想的整体性、继承性和创新性;要结合中国现实,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过程中,使其思想理论达到与时代和实践发展所要求和相适应的水平,解释并能破解当代中国问题,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对待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论文   政治论文   马克思主义   恩格斯   马克思   整体性   开放性   科学性   学说   马克思主义理论   理论   思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