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互联网+”背景下审计理念与方法创新

在2015 年3 月5 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顾名思义,互联网+即是互联网与各传统行业的相结合,但是这种结合不是简单地加总,而是基于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将互联网深度融入各传统服务行业之中。互联网+的关键在于创新,只有通过创新才能丰富互联网+的价值,从而使各行业在知识社会创新的背景下出现新气象。

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财务行为的合法性以及真实性进行审查,通过发表不同审计意见,以助外部预期使用者决定对被审计单位财务信息的信赖程度。审计作为免疫系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部分,承担着监督管理职责。随着社会的经济化、信息化高速推进,审计对于引导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互联网+背景下,审计需要改变传统的理念、方法、模式,与新时代的信息化环境相适应。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各行业发展有着深刻影响:电子商务的兴起;多样化支付方式的出现;企业线上线下业务的一体化等。互联网+丰富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式,使得新环境下的审计工作外延不断扩大,传统的审计理念方法已不能完全满足互联网+的新目标,亟需变革。互联网+下的审计变革需要着眼于互联网与审计特点的融合,将先进的信息科技思维与技术嵌入审计理念与方法之中,从而推动审计的创新发展。

一、 互联网+背景下审计理念的创新

互联网 +侧重于对现代化技术的运用,信息化技术增强了审计工作中对数据信息的收集以及甄别能力,为审计工作人员提供了便利,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改善审计工作受限于人力以及物力成本的现状,有助于转变传统观念,从而提供新的审计理念。

(一)审计环节延伸:由监督职能向预防+ 监督转变

一直以来,审计发挥着重要的监督职能,对企业单位的财务活动的合法性、财务数据的真实性进行监督审查,往往最注重的是事后监督,同时伴有一定的事中监督,对于事前预防则主要是基于之前的审计结果。目前,风险导向审计是当今主流的审计方法,审计人员从风险评估出发,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外部环境及内部控制,继而对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重大错报发表意见。在审计过程中,针对可能出现的审计风险,在考虑效益的基础上,审计人员会采取进一步审计程序,以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可以看出,在现有的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以监督职能为主线,在风险最小化的基础上开展审计程序,预防功能只是体现在如何降低审计风险,比较看来,审计的监督职能是主动的,而审计的预防功能是被动的。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信息化工具广泛运用,在会计电算化的影响下,审计软件、审计系统也普遍运用到审计工作之中,相对于传统的手工模式,数据信息的处理效率得到提升,数据信息的内容不仅包括传统的财务数据和内部控制制度,同时涵盖了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流程以及媒体报道信息等相关内容,大数据进一步覆盖了被审计单位的各个方面,审计人员在掌握了更多数据信息之后,事后监督职能应该向前延伸,发挥预防职能,预防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内外部的信息基础上,针对被审计单位的各经营环节进行风险预防,不再限于导致重大错报风险的事项;二是针对审计人员可能面对的审计风险进行预防,当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导致出现审计风险时,会对审计人员以及会计师事务所造成沉重的打击,因此,当审计工作的工作外延由事后监督扩展至事前预防时,也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建立自身的风险预警制度。

因此,在互联网+下,事务所与审计人员应该建立以预防为起点,以监督为终点的新理念,通过一前一后两审计环节的执行,加强新环境下审计意见的披露质量。

(二)审计内容延伸:由财务结果向财务绩效转变。

审计人员发表的审计意见是基于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告是否存在重大错报,是对最终的财务结果的一种意见表示,由于传统审计受到数据量的限制,对于被审计单位的审计以财务结果为主,被审计单位的各项财务绩效指标是对财务结果审计的一种补充,通过异常的指标追溯至存在的错报事项,因此,在审计过程中,财务绩效指标更多地是服务于财务结果的。同时,由于审计报告使用者主要通过被审计单位自身编制的财务报表获取财务信息,而对于审计报告的使用在于确认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可信赖程度。

随着互联网+的推进,现代审计的服务内容也逐渐变得丰富,服务水平也随之升级。传统的审计模式下,企业所有者和外部利益相关者是审计报告的最主要使用者,而企业的管理层主要是配合审计工作,在互联网+下,对数据信息的综合分析以及各种财务绩效指标也能够为经营管理者提供与被审计单位相关的经营绩效评价,有助于经营管理者提升管理能力与审计的服务水平。与财务结果不同,财务绩效是内部管理者主要关注的财务指标,审计内容由财务结果向财务绩效转变说明了在新环境下,审计人员不应只关注外部审计报告的使用者,而是需要同时兼顾内部管理的财务需求。

互联网+扩展了数据来源,加强了数据处理分析,审计内容的覆盖面也需要进行延伸,在原财务结果的审计内容基础上,审计人员应打开视野,逐渐关注内部管理的财务绩效需求。审计内容由财务结果向财务绩效延伸是由外向内的渗透过程,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审计人员需要形成新理念,扩展审计内容内涵,提高审计服务水平。

(三)审计需求延伸:由一般需求向专门需求转变。

审计经过长期发展,逐渐形成了固有的审计报告格式,标准化的审计格式能够很好地保证审计成果的可比性与一致性,并能在审计及其相关行业得到认可。审计成果的呈现由审计需求而决定,传统审计主要为满足报告使用者的一般性需求,对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重大错报风险提供合理保证。通过前述审计内容的延伸可以发现,在多样的互联网+环境下,这种固有的审计报告模式无法满足为有不同需求的审计报告使用者提供足够的信息。

互联网的一个主要特征在于跨界融合,多种综合性以及专门性的数据资料都存在其中,审计人员在广阔的信息环境之中,需要站在不同角度对数据进行收集、挖掘、分类以及处理,在原有标准化的审计报告的大框架下,进一步提供细致的审计信息。审计的专门需求的不同角度可以从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以及利益者的方面展开,投资者关注审计中的被审计单位资本的安全性与增长性,债权人的重点则在于被审计单位的偿债能力,相关利益者例如政府看中的则是被审计单位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基于专门需求的审计报告与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告的相应内容的针对性更强,也为不同需求者提供了更进一步的信息。审计的专门需求还可以从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特征角度进行,例如制造业企业需要关注流动性水平,那么审计报告便可以增加对被审计单位的流动性绩效指标进行披露,而对金融投资企业则需要重点关注其收益与风险水平,在审计报告中应增加相应的风险指标分析。

互联网+下跨业合作增多,企业与外部环境互动增多,在审计内容延伸的基础上,审计报告的使用者需求也更加追求精细化,审计人员在新环境下提供审计成果应考虑不仅是审计意见的发表,而是更多的考虑外部的专门需求来开展审计业务。

二、互联网+背景下审计方法的创新计算机技术与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互联网+的形成,而互联网又为各种现代技术与数据提供了交流平台,相互促进,互联网如同一个数据池,审计人员在面对新的数据资源,必须积极创新出新的审计方法以实现审计目标。因此,互联网+审计方法创新重点应从数据平台搭建与发展新型审计方式展开。

(一)数据平台搭建

数据信息是审计工作开展的基础,因此互联网数据的可获取性是新环境下审计方法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传统的审计工作因成本或时间,只对所抽样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审计,数据的有限性导致了审计的局限,在互联网+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数据处理越来越智能化,因此,数据平台的构建使大数据审计成为可能。

审计数据平台的构建是指将各类审计信息数字化,上传至数据平台,通过各方数据信息的交流共享,使审计人员能够最大化享有审计资源。审计数据平台搭建一方面指云审计平台的搭建,包括各审计监管机构以及执业机构等相关单位共同参与,通过互联网分享资源,审计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审计人员通过云审计平台获取审计专业性的资源,通过联网审计数据的交流,对正在进行中的审计工作实时更新,在明确使用者具体需求的前提下,运用平台中的审计数据模式、工作底稿模型、分析处理模型等;另一方面,数据平台的构建也包括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信息资源的对接交流,在被审计单位授权的范围内通过互联网直接获取审计所需的被审计单位数据资源,对审计数据进行分析,继而将审计证据保存至事务所的网络平台中。

数据平台构建是审计运用大数据的基础,数据平台使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减少对于数据收集的精力投入,同时能够获取更多数据资源,提高了审计效率,因而审计人员能更好地进行数据的分析工作,提高了工作的专业性。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审计业务的复杂性与综合性与日俱增,数据平台的构建是为满足新需求的必然趋势。

(二)电子化审计方法

电子化的审计方法主要是指通过计算机从事审计工作,在计算机网络上进行完整的审计工作,实现审计的无纸化。目前,实务中很多审计单位已经采用了审计软件系统进行审计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审计人员的工作量,有利于提高效率,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业务流程仍然遵从的是传统的审计模式,只是实现了审计工具载体的电子化,审计人员仍然通过手工获取审计证据,然后通过计算机工具展现出来,呈现出的审计方法是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的模式。

在 互联网 +下的审计方法创新,应力求积极运用互联网数据+ 电子工具,将审计方法模式转变为线上为主,线下为辅,否则,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审计工作效率无法得到实质性提高。

电子化审计的基础是构建的数据平台,审计人员的审计证据获取不再通过手工模式获取,而是通过与数据平台对接的专有审计系统实现网络取证。通过计算机终端将测试数据传送至审计单位审计系统,审计人员通过计算机实现对审计证据的审查。互联网+的信息技术推动审计数据取证创新。

电子化审计的另一个特点是基于互联网特性,会计事务所能够对被审计单位实现持续性审计。互联网+下的审计创新应该重点在于互联网的运用。互联网能够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联网处理,通过数据平台进行共享,能减少审计人员的重复性工作。目前,很多电子商务活动或者网络服务不再通过手工方式记账,而是通过网络计算机工具进行经济业务的确认,因而线上审计相对线下审计效率更高,同时获取的数据也更完整。在高效率和数据完整性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对被审计单位的实时联网能够随时检查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系统与数据,借助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实现审计目标。

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经济业务趋于无纸化,审计若要更好的实现目的,必须借助互联网和计算机工具,电子化的审计方法不仅能够实现持续性审计,同时也推动了审计的无纸化发展。

结束语

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互联网+的大环境,加强了各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互联网使得现代经济社会业务趋于复杂多元,继而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审计作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的重要一环,其发展应与现代社会发展保持一致,以互联网与计算机作为审计工具,对互联网+新背景下的审计理念与方法提出创新,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质量,实现审计目的,使审计工作在经济社会中能够最大化其意义与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论文   计算机论文   其他计算   方法   审计工作   理念   需求   风险   财务   单位   人员   数据   平台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