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深化和互联网融合创新

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突破和扩散,柔性制造、网络制造、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日益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方向,并引发了国际社会对第三次工业革命、能源互联网、工业互联网、数字化制造等一系列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广泛讨论和思考。发达国家积极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挑战,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美国《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德国《工业4.0》、法国《新工业法国》等一系列战略规划的提出和实施,其根本出发点在于打造信息化背景下国家制造业竞争的新优势。这既体现了发达国家对制造业传统发展理念的深刻反思,也反映了其抢占新一轮国际制造业竞争制高点、调整失衡的产业结构的战略意图和决心。为了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趋势,我国政府先后出台多项政策,引导和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创新。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28 号)等政策文件,明确要求以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为主攻方向,并明确予以重点实施。浙江省也于2015年、2016年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 浙江行动纲要》《关于建设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将政策关注点集中到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

创新的基础

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双创平台不断涌现,成为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依托。2015 年7 月,浙江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发展众创空间促进创业创新的实施意见》,以梦想小镇、西湖创客汇为代表的一大批众创空间正在蔚然兴起,为建成创业创新生态系统提供创新驱动。到2015 年底,浙江省已涌现出100 多家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14 家入选首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占全国的1/5。以阿里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努力构建为中小制造企业服务的第三方双创平台,通过大手拉小手开创了大中小企业联合创新创业的新局面。

骨干企业研发设计迈向集成协同新阶段,新型研发组织模式不断涌现。工业企业普遍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仿真等技术开展产品研发和工业设计,富士康和阿里云联合发起淘富成真项目,开放富士康世界级的设计、研发、专利、供应链、智造等能力,利用阿里云的云计算平台和大数据处理能力,助力浙江的互联网+制造,为广大制造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保护、检验检测、工业设计、生产制造等全链条服务。绍兴市新昌县由信息化百人会案例研究中心、浙商银行、新昌县、工业信息工程公司、新昌10家龙头企业签订联合协议,以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各方自愿、合作共赢的原则开展互联网+制造的联合试点工作。

智能装备在重点行业开始普及,成为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2015年,重点行业典型企业装备数控化率、机联网率分别达到43.68%、27.79%;重点行业典型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普及率、制造执行系统(MES)普及率、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普及率、供应链管理(SCM)普及率分别达到79.69%、39.74%、28.71%、64.10%;重点行业典型企业电子商务采购和销售比例分别达到27.9%和33.74%,大幅提高了精准制造、极端制造、敏捷制造能力。慈溪市把互联网应用作为推动家电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性任务,大力发展智能家居。宁波凯波集团以智能控温为新卖点的电熨斗,销售价格高出普通电熨斗1倍左右,每年的销量达到60多万台。方太厨电联合京东推出全球首款云智能厨电产品,实现孤立的厨房设备互联互通,并支持手机APP远程智能控制。

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持续变革。温州报喜鸟集团推出O2O+C2B个性化定制服装,用工业4.0思维建成现代智能化工厂,突破原有个性化生产品质和生产效率低的瓶颈,实现个性化大规模定制,2015年个性化定制收入已达3.8 亿元,贡献收入已达到营业收入12%。宁波慈星股份通过构建基于工业4.0 技术的慈星工业织可穿全球云定制平台,建立了一个包括消费者、设计师、智能工厂、平台运营方、物流配送、支付结算等各方共同参与的生态体系,实现全产业链的分工协同,使产业链各方共赢共生,使公司成功实现从生产设备制造商向生产设备和服务提供商的转变。

生产性服务业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新的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一大批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脱颖而出,网上轻纺城中国塑料网(中塑在线)中国五金网中国化纤信息网数字钢构网等一大批专业性电子商务平台茁壮成长,推动工业电子商务向网上交易、物流配送、信用支付等业务集成方向拓展。目前全省已有40多个市区县同阿里巴巴公司进行合作,开展了网上产业带合作。阿里巴巴义乌产业带入驻企业数已达2.5 万家,2015 年义乌产业带交易额达200 亿元,较2013 年增长150%,综合排名稳居阿里巴巴100 多个政府签约产业带第一,极大地提升了义乌制造义乌货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持续提升互联网+制造的技术服务支撑。2015 年遴选了126 个互联网与产业融合应用项目,5 个购买第三方云服务智慧城市示范试点项目,7个智慧城市示范试点标准化建设项目列入2015 年云工程和云服务项目专项计划,加快了工业应用软件的研发和产业化,培育云、网、端一体化的物联网专业云工程与服务企业。大力开展以智能制造、云服务、互联网+为支撑服务方向的工业信息工程研究院,累计已建设12 家工业信息工程公司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力太科技等单位已成为支撑浙江企业互联网+制造转型的中坚力量。

不断优化互联网+制造的基础环境。浙江工业企业宽带接入率普遍已达100M以上,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特色小镇等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基本能够实现重点地区的无线覆盖。以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为中心一批产业大数据平台得以大力推进,绍兴市柯桥区的纺织大数据、宁波市余姚市的塑料大数据、金华市义乌市的小商品大数据等已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并在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人口、法人、地理信息、企业信用等基础数据库得到了大力加强,为企业的互联网化转型提供了有效支撑。

创新的路径

(一)加快推动制造业+互联网的步伐

推动制造业企业双创新平台建设。深化工业云、工业大数据等技术的集成应用,加快构建新型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模式,推动个性化定制、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鼓励大型制造企业开放双创平台聚集的各类资源,为全社会提供专业化服务,建立资源富集、创新活跃、高效协同的双创新生态。鼓励龙头企业整合行业资源,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创业创新环境;依托高新区、开发区、科技城和特色小镇为大型制造企业双创提供创客空间、创新工场、开源社区等新型载体,建设一批省级基于互联网的双创基地,培育一批面向制造业服务的互联网或信息服务企业。

推进重点制造企业的信息化登高。引导企业运用互联网加强信息系统的横向集成、纵向集成和端到端集成,不断推动企业从单向应用向综合集成、创新引领等高阶水平登高。全面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完成一大批企业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认定。进一步完善贯标服务体系,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咨询服务能力的贯标咨询机构。开展龙头企业问诊服务,在全省列入信息化登高计划的企业中遴选一批龙头企业开展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问诊服务。

推进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新模式。鼓励企业广泛应用网络化制造资源协同平台,促进企业间部门间创新资源、生产能力和服务能力高度集成,生产制造与服务运维信息高度共享,资源和服务动态分析与柔性配置。大力发展个性化定制,利用互联网采集并对接用户个性化需求,推动传统生产模式由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向大规模定制转变,在服装、家电、家具、厨卫等消费品工业以及机床、叉车、泵阀、船舶、电梯等装备制造业等行业大力发展个性化生产,以用户为中心,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入点,构建后向传导的生产模式。实施服务型制造工程,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探索在线定制、众筹设计、线上线下融合等销售生产模式。

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跨界融合。加快工业互联网发展,推动行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促进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新技术在企业研发、制造、管理、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能力,鼓励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跨界融合,强化融合发展基础支撑。全面深化制造企业与电子商务企业合作,大力发展包括门店O2O、官网、第三方电商商城等在内的全渠道运营的工业电子商务体系。以阿里巴巴产业带和淘宝特色馆建设为主要抓手,积极推动产业集群电子商务发展,精选一批优质企业和优势产品入驻产业带,扩大浙江制造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大力引导互联网企业融入制造业转型升级

推进互联网企业为中小企业的双创平台建设。积极引导互联网企业基于自身的大数据、云平台基础,开展面向制造业的数据、云基础设施服务,支持互联网企业与地方产业集群合作,共建共享行业云平台;鼓励基础电信企业与互联网企业、信息服务业企业合作共建面向制造业服务的SaaS服务平台;大力扶持企业级服务的互联网企业创业创新,加强与制造业的需求对接,集聚一批专精尖的互联网企业,形成企业级互联网产业集聚区。

打造为制造业服务的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应用平台。加快各类工业云平台的推广应用,聚焦中小企业云应用,加快包括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企业管理、检测检验、协同营销等环节在内的云服务平台的建设和推广,依托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培育建设一批专业或行业性云平台。提高企业全面数据采集能力,重点对生产、管理、营销、研发数据进行准确、实时采集;鼓励企业加快采用专业的大数据分析工具以及第三方大数据服务,推动精准营销、关联营销等大数据营销;发挥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对小商品、纺织、五金、家电、水晶等主要产业探索建立全局性的产业大数据平台。加快建立工业大数据交易中心,建立基于大数据企业信用体系。

完善互联网企业为制造业服务的电子商务平台。有序推进互联网与专业市场融合发展电子商务,实现网上网下的互动。推进电子商务应用和模式创新,加快并规范集交易、电子认证、在线支付、物流、信用评估等服务于一体的第三方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发展。引导小微企业依托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开展业务。推动移动电子商务应用向工业生产经营和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延伸。

引导互联网企业对制造业的技术、人才的输出。引导互联网企业向制造企业开放电子商务、物流、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等平台,为制造企业提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服务。鼓励阿里、网易等本土互联网企业依托自身优势,通过技术开发、战略合作等来拓展业务范围,打造制造业行业系统解决方案。同时,积极引进京东、百度等互联网企业的技术、人才、平台,为制造企业提供一站式技术、人才、商务、物流服务。

(三)打造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支撑环境

加快突破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核心技术。一是重点发展以自动控制与感知技术、核心工业软硬件、工业互联网、工业云和智能服务平台新四基为核心的技术体系。二是重点突破信息物理系统(CPS)、人工智能、嵌入式工业控制芯片、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特种电机、高性能检测设备等关键核心技术。三是开发基于互联网的工业云计算服务、工业大数据服务、互联网金融服务、电子商务服务、智能制造服务等领域软件产品和平台。

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技术转移转化、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业。加快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和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建设,积极发展对产品、市场的动态监控和预测预警等业务。发挥阿里小微金融公司等一批互联网金融领先企业的带动作用,打造互联网金融集聚区;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深化、提升和创新互联网金融服务。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培育一批为企业研发设计、流程再造、管理提升、商业模式创新服务的综合服务平台,探索建设一批服务企业的全科诊所。

强化产业集群和特色小镇的支撑载体作用。支持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协同制造,通过建立企业间联网信息系统,纵向协调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业务管理全流程开展协同,促进与中小配套企业共同成长。聚焦信息经济、高端装备、时尚等产业并兼顾历史经典产业,高质量建设一批省级制造业特色小镇。

培育一批为智能制造服务的信息工程公司。创建一批工业信息工程公司和重点企业研究院,利用好传感、通讯、控制、云计算等技术,构建工厂内人与机器、机器与物料、机器与机器之间的网络结构,建立统一的工业装备通讯协议标准,打通制造数据链。进一步推动制造执行系统(MES)应用,加速MES与机器系统、机联网平台、ERP、PLM 等管理系统的纵向集成。依托大型装备企业和信息服务业企业,培育一批能够提供咨询设计、承接项目、实施工程、项目控制、设施维护和管理运营等一体化服务的企业,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系统解决方案。

创新的对策

健全融合创新的推进机制。建立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发展联席会议机制,围绕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和应用发展,统筹协调跨部门、跨地区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形成资源共享、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建立并完善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工作的评价体系,建立绩效考核机制,把相关指标纳入地方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建立工业互联网联盟、工业大数据产业联盟、云制造联盟、工业信息安全联盟等合作平台。完善融合创新的具体政策。完善政府购买云服务、大数据服务的配套政策。统筹利用省工业和信息化、商务促进和重大科技专项资金,充分发挥省转型升级产业基金、省信息经济创业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产业基地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省级产业投资基金对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的引导作用,带动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风险投资。

建设融合创新的人才队伍。积极探索高效灵活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和保障政策,优化人才引进和培养环境。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完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鼓励企业建立技术骨干和团队股权激励机制。充分发挥阿里系、浙大系、海归系和浙商系的人才优势,作为制造业双创的主力军。加大对企业高管、技术人员的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知识的培训,提升他们实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促进融合创新的合作交流。借力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实施,支持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企业积极参与工业4.0项目合作,开展国际通行规则和标准的制定。引导世界500强企业在浙江设立总部或区域总部、营销中心等功能性机构。依托世界互联网大会,加强与国内外互联网企业、行业组织的合作,汇聚互联网资源,积极对接制造业资源。加强与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工业互联网联盟等机构的合作,办好中国产业互联网大会,力争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产业互联网盛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论文   计算机论文   其他计算   制造业   阿里   浙江   电子商务   产业   工业   数据   平台   技术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