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高职教育体制 大力提升教学质量

十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一是在规模发展上,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对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二是在规模实现历史性跨越之后,适时把发展重心转移到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来,尤其是2006年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施行以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见成效。但是,总体上讲,制约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性因素即教学体制机制的问题仍未在根本上得到有效突破。如何构建起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高职教学体制和育人机制,从立法保障、财政投入、类型完善、需求满足、评价机制等各个方面来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服务能力,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成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

一、进一步加快立法保障,是深化高职教育体制的根本保障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探索与改革初期,是在学校与企业主体之间自发地进行,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技术升级到一定阶段时,就会对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提出更高要求,从而不可避免地产生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并进一步形成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这时候,政府的主导地位就会凸现出来,通过立法和政策层面,对深化高职教育改革发展起到强大助力功能和催化作用。高职校企合作体制机制问题并不是我国特有的,而是各国高职教育改革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出现并为之要解决的普遍现象。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就处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规划发展纲要(2010-2020)》颁布并指出: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这一提法将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问题提上了立法议事日程,随着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出台,必将会对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起到非常深远的影响。

二、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是深化高职教育体制的重要条件

高职教育保障体系包括的内容很多,但法律体系、教育政策、社会认同是其主要的三大支柱力量,而在教育政策保障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财政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据教育部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从1998年的2 032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0 364亿元,15年里增长了近15倍,远远超过同期GDP年均递增8.4%的水平,但低于同期全国财政收入年均递增27.4%的水平。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高职教育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几年来,国家(包括中央和地方)投入高职教育事业的经费逐年加大,但仍相对不足和存在结构性问题:第一,横向结构,与普通本科相比,预算内财政拨款,包括生均经费和专项投入,目前高职还远低于本科。第二,收入结构,预算内财政拨款占办学经费总收入的比重偏低。第三,支出结构,用于内涵建设经费占办学经费总支出的比重偏低。目前,我国东部地区的高职院校基本已完成校园基本教学条件的建设,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基本办学条件还在建设之中,由于预算内财政拨款的相对不足,意味着高职院校承担高技能人才培养所要求的硬件设施和软件建设,还需要通过贷款或学费(增加招生规模)的主途径来实现,尤其是师资队伍和教改科研方面投入的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技术服务能力的提高,需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形成对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和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重要保障。

三、进一步完善教育体系,是深化高职教育体制的社会愿景

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的要求。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包括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中的高等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需要指出的是,校企合作面上是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事,实质是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除政府主导作用、院校服务能力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与社会认同度是互动的。

当前,造成高职教育社会认同度不高除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文化因素外,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需要克服的避障:一是高等教育范畴内,进一步打通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包括本科与研究生)相衔接的制度安排;二是职业教育范畴内,进一步打通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相衔接的制度安排。《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如何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实践经验,预设和完善高职教育体系,是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加快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一项根本性和长远性的工作。

四、进一步满足企业需求,是深化高职教育体制的关键所在

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核心问题,说到底在于满足企业需求,实现校企双赢,构建起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一是坚持科学办学定位,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通过为企业培养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二是探索校企合作办学,通过地方与行业共建、学校与企业共建、订单培养等形式,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构建起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双赢的长效机制,增添教学活力。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参照职业岗位要求,引入行业企业标准,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开发专业课程标准;推行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改革;将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活动紧密结合,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系统,设计和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将毕业生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作为人才培养和质量监控体系的核心指标,努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四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转变当前学科型师资考核评估体系,将参与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社会服务等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评聘和业务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构建双师教学团队,引导教师努力方向,激励和提高教师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为服务社会能力,实现校企双方互利共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5

标签:论文   教育论文   教育体质   教育体制   人才培养   职业教育   经费   体制   机制   财政   我国   社会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