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反思

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反思
《林冲棒打洪教头》是根据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水浒传》的第八回改写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施耐庵。课文主要写了林冲发配沧州途中,路过柴进的庄上,与洪教头比武过招并打败了他。
  阅读是学生的个人行为,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也是不可忽视,至关重要的,即对学生要关键处点拨,疑难处引导,知识空白处讲解。
  因此,在这堂课上,我用了一个探究性的问题“林冲是一个怎样的人”、“洪教头是一个怎样的人”统领教学,让学生在阅读中推敲、揣摩、感悟、理解直至内化吸收,促使他们在学语文的同时,提高品味、积累的能力。因为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为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提供很好的平台,答案和理由只要合情合理就应当肯定和鼓励。与此同时,我也有意识地加强了对学生的引领、指导作用,以及对课堂的组织和调控度。
  在学习林冲这个人物的时候,我让学生自读课文后,思考“林冲是个什么样的人?”并说说理由。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他是一个武艺高强的人,有的说他是一个临危不乱的人,有的说他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能将课文和自己的见解结合在一起,答案都很精彩,将整节课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在学习过程中,恰当地发挥教师导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比武刚开始,林冲为什么说自己输了?”为什么气势汹汹的洪教头最后会败给林冲呢?”。这两个问题表面上看,似乎和前面体会人物性格的环节重复,其实不然。学生在上一环节中对人物性格的了解只是表面上的,他们只是单纯的知道这些人物身上具有哪些性格,但是并没有真正深入的理解。学生通过对这两个探究问题的讨论,就可以进一步知道洪教头的失败正是由于他的目中无人、过分自大,而林冲也正是因为他的机智勇敢和善于观察才赢得了这场比武。这样,学生就很好地把握了人物性格的本质特点。

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反思
说起《水浒传》的艺术成就,更多的应该是对一百零八将的人物塑造吧!这一百零八个好汉,在施耐庵的笔下极富理想化和传奇色彩,个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特别具有典型意味和复杂人性姿彩的人物便是林冲。《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仅通过林冲与洪教头比武时双方语言、动作的描写,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活脱脱的梁山第一等好汉
  从课本语言来看,林冲说话极少,只有三处。一处是洪教头无礼挑衅,林冲连说:“不敢,不敢。”透过两个不敢,我们似乎就可以看到林冲内心的想法:一来林冲思量这洪教头是柴进的师父。如果打败了他,怕是对不住柴进。二来这也跟林冲一贯逆来顺受的人物性格有极大关系。妻子受辱,忍;遭受陷害,还是忍。在洪教头这等耍赖小厮面前,他的善良、忠厚、谦逊、忍让也就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另一处是目中无人、自以为是的洪教头虚张声势地舞弄一番,发出“来,来”的挑衅后,林冲只是三字“请教了”,显得沉着、冷静。还一处,在战了四五个回合后,林冲纵身跳出圈外,叫了一声“我输了”,柴进问及,林冲只是回答:“小人戴着木枷,就算是输了吧!”就算是输了吧,说明林冲身戴木枷觉之不平,以佯称认输引起柴进注意,同时也使洪教头更加狂妄、骄躁。可见林冲思考十分精密。
  林冲的动作描写,更是细致入微,极恰当地挖掘出他的内心世界。初见洪教头,林冲便躬身施礼、起身让座,足见林冲懂得礼节,十分谦逊。与洪教头比武一节,更可以洞察出林冲的细致心理。洪教头使出浑身功夫,来了个“把火烧天”时,林冲一眼便看出破绽,把棒一“横”,第一个回合持平。第二个回合洪教头更是气势汹汹,劈头打来,林冲只是轻轻往后一“退”,便避开一招。真是知己知彼,足智多谋。第三个回合,林冲见洪教头方寸已乱,“还没站稳脚跟,就又提起了棒”,于是一“抡”,一“扫”,便使得洪教头倒在地上,羞惭逃开。仅三招,一个武艺高强、武德高尚的林冲便已经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了。
  课文灵动传神的语言、动作描写,向我们展示了林冲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复杂、鲜活、独特的个性特征,使得这个人物形象极富灵性。通过文本的语言、动作描写讲活林冲、读活林冲,便能使学生对梁山好汉产生兴趣,对古典名著《水浒传》产生兴趣,形成美好的阅读向往和期待。

《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反思
【引子】
前两天在教研组内开了一节教研课。孩子比平常更紧张,教学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表现在: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发挥出来,教师一言谈的比较多,对人物性格的感悟不够立体,学生对人物品质的感悟仅局限在某一个方面。
上完课,我已经感受到了这些不足,同时也给自己找好了借口:这个班的孩子基础差,现在的水平比刚开学那段时间好多了。至于学生对人物品质的感悟不到位嘛?这个我也做了充分的预设,只是孩子没有体会出来,我也没办法。带着这样的想法,年级组的老师们开始交流,当然今天一同听课的还有我们学校的教学顾问——王老师。
【疑问】
研讨的过程中,王老师设问:当孩子的阅读能力(或者课堂阅读能力)不行的时候,教师如何去引导?这个问题,在刚接班的时候就开始思考了,感觉自己做的还行,课堂上偶尔也会出现“争先恐后”、“头头是道”的场面。
【实践】
给他来个“按部就班”?先试试吧!今天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由于是经《水浒传》片段改编的,不少词、句孩子读起来还是比较吃力的,于是就安排了一个早自习的时间组织孩子们反复朗读。第一课时的重点也落在了“读”上:一读课文,读准字音;出示词语,自由朗读,理解词义;二读课文,读通顺,初步感受人物形象;三读课文,重点指导。
第一课时的容量似乎少了很多,孩子们不是预习过了吗?还花这么多时间指导学生朗读,岂不浪费时间?如果你这样想,先打住,不同的孩子,要区别对待,有些孩子课后预习时的读和课堂上老师带着读效果完全不一样。我们班里的孩子就属于需要老师带着读的那种。
第二课时,不急躁,脚步慢些,再慢些。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充分的朗读了课文,还记得林冲、洪教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1:林冲很谦虚
生2:林冲很有礼貌
师:还有吗?
生:……
师:那洪教头呢?
生:洪教头很骄傲自大
师:还有吗?
生:……
经过初读课文,林冲和洪教头两个主要人物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还比较单薄。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细细地和文本进行对话,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外貌等去感受人物的性格。
(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先请同学们用笔画一画,画出分别描写林冲、洪教头、柴进的句子,自己读一读。
经巡视,发现不少孩子画得不全,大部分同学画的是对话和动作,特别对洪教头的那句外貌的描写画的人比较少。
(几分钟后)师提醒:不仅仅要画出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神情和外貌的描写不要漏了!
经提醒,很多孩子注意到了这一点。
师:好!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交流的时候,请同学们认真倾听,首先听听发言的同学讲的是什么内容。同样一句话、或者一个词语,有没有你想到的,而他没有说到的感受,这时候你可以举手来补充。对于同一个人,你有别的感受,也可以补充。
今天的这节课,我把话说得非常慢。不是第一次说这样的话,但孩子们听的却好像是最认真的一次。
交流过程(略)
交流的过程中,我重点关注学生交流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发言指导学生发言时可以这样说:我通过        句中的        词语,感受到了(谁)(怎么样)。因为(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由于有前期的积淀,孩子们上手比较快,发言的质量、数量具有提高。
最值得欣慰的还是最后的归纳。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你觉得林冲和洪教头分别是怎样的人?我们先来说说洪教头怎么样?随即出示填空(   )的洪教头   生1:(骄傲自大)的洪教头
生:(无礼)的洪教头
(目中无人)的洪教头
(自以为是)的洪教头
(有眼无珠)的洪教头
(蛮狠无礼)的洪教头
……
孩子说了很多,没有完全记下来。
师:看来,洪教头可没有给同学们留下什么好印象,下面再来说说林冲。出示:(   )的林冲
生: (谦虚)的林冲
    (武艺高强)的林冲
(顾全大局)的林冲
(识大体)的林冲
(有礼貌)的林冲
(爱思考)的林冲
……
交流结束,铃声也响了。
反思今天的课堂:
1.书不读熟不开讲,给孩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时候上课,匆匆检查完孩子的预习就开始进入精读课文的阶段。美其名曰:提高课堂效率。其实不然,对于大部分孩子(尤其是自己所带的这个班级)书不读熟不开讲,那是至理名言。
2.方法指导,给了孩子学习拐杖。以往也进行学习方式的指导,但由于指导不到位、不明确,孩子们心中还是很混沌,再加上老师在课堂上急于求成,就造成了家常课满堂灌的现象。时间长了老师就会产生“只缘生在此山中”的感觉了。
3.关注评价,推动教学。画龙点睛的评价能让孩子找到思考的方向。教师在课堂上的评价应有指向性,有针对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教案   语文   小学语文   小学五年级语文   教头   水浒传   目中无人   课文   人物性格   动作   语言   人物   孩子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