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第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课程标准】

1.了解1929 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课标解读】

应该掌握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影响;把握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与意义。应搞清经济危机、新政与凯恩斯主义之间的关系。

【考试大纲】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2.罗斯福新政

【知识梳理】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

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的存在(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② 主要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出的巨大生产力是资本主义固有的       和      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③ 重要原因:股市投机过度。

2.表现:          倒闭,         破产,生产下降,         剧增。

3.特点:

①范围广:经济危机从波及到所有              国家。

②时间长:这次经济危机持续时间长达四年。

③破坏性强:后果空前严重,“大危机”、“大萧条”等成为这次经济危机在历史上的专用名称。

4.影响:

①国内政治:引发政治危机。人们开始对                  产生怀疑,               开始泛滥,资产阶级         制度摇摇欲坠。

②国际政治:国际关系恶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          、          的办法,它们提高        ,阻止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实行             ,让本国商品打入别国市场。加深了危机。

二、罗斯福新政

1.背景:

①社会动荡:经济大危机下,政府仍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使危机下的经济形势继续恶化,加剧了美国的社会动荡。 

②罗斯福就任总统:1933年,罗斯福大选获胜,就任新一届美国总统并提出新政。

2.主要内容:包括救济、复兴和改革三个方面,前后分为两个阶段:1933—1935年,着重调整与复兴经济;1935年以后,着重改革;实施救济贯穿新政的全过程,1939年后,“新政”渐告结束。具体措施有:

①整顿               :主要通过           、            和           等,恢复银行正常的信贷活动。

②调整               ;通过《                 》以及其他一些立法,力图复兴工业。

③调节               :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减少             和             ,以控制市场价格。

④实行               和              。通过《              》采取社会保障措施;政府举办许多              ,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3.特点: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政府担负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

4.作用:①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美国逐渐从              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广大的              也从新政中获得了一定的好处。

②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借鉴资本主义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活力,新政标志着资本主

义进入了                  的时代。   

三、凯恩斯主义

1.背景:           的爆发促使人们反思,质疑            的经济理论。

2.内容:凯恩斯主张国家应当对经济生活进行                。认为这次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                                  ,而对付经济危机的办法就是        。

政府必须放弃                 ,干预        和              ,成为“             ”。

3.影响:其理论从根本上改变了            的观念,被称为            ,它的提出也被称为            。二战后,它取代了过去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成为西方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它并不能够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思维拓展】

     1经济大危机对美国的影响

(1)经济危机对美国的金融、工业、农业带来了全面的冲击。生产跌回到19xx年水平。

(2)失业人口大增,1932年全国有约200万人失业,1933年近1700万人。

(3)社会动荡,全国范围内的罢工、抗议示威、骚乱暴动此起彼伏。

(4)美国资本主义制度被推到崩溃的边缘。

2罗斯福新政的作用和意义

  (1)实质:新政是美国资产阶级为了克服经济危机,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也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2)积极作用:

①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②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③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美国以及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走进高考】

例1.(08全国卷i,21)1932年,英国外交大臣奥斯汀8226;张伯伦在评论国际形势时说:“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各国相互之间不是更加接近,不是在增进友好的程度,不是在向稳定的和平迈进,而是又采取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度。”与上述评论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a.美国经济危机波及世界             b.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c.纳粹党在德国上台执政             d.日本发生“二二六”兵变

解析:a 注意所给时间:1932年。1929年-1933年,从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影响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为解除经济危机对本国的破坏,各国加紧在国际市场上的争夺,使得国家之间矛盾和摩擦尖锐化。在解决经济危机的过程中,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失去了欧、亚两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b项是在1935年;c项是在1933年;d项是在1936年。

例2.(xx四川,18)“大萧条”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采取了一系列增加就业的措施。其中美国实行的主要措施是                    

     a.兴办公共工程   b.发展军事工业c.调整农业生产 d.加紧殖民掠夺

  解析 本题属考查罗斯福新政的部分内容,属于记忆能力的考查。b、d相与美国不符,c项只是对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在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美国政府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增加了就业机会,故选a。

例3(xx天津文综)罗斯福说,工业复兴法是美国国会制定的“最具有深远意义”的法规。实施该法的主要目的是
      a.实现经济复兴                  b.增加就业机会
      c.国家干预经济                  d.防止盲目竞争

解析:此题易错选为c。注意此题考查的是罗斯福实行工业复兴法实施的主观目,而非客观影响。

例4(08北京卷,37)(36分)某班学生举办“学习历史·话说改革·展望未来”的主题演讲会。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主题发言三:罗斯福新政与社会救济

下面是主题发言的片断:1929年10月,一片繁荣的美国爆发经济危机,股价狂跌,企业倒闭,失业人数激增。但政府没有采取积极应对措施。结果胡佛总统的名字成了贫困的同义词。1933年,罗斯福总统大刀阔斧的对金融、工业、农业等方面进行改革,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为失业者、儿童、老人、残疾人提供社会救济。政府推行“以工代赈”,投资兴办田纳西河流域改造等公共工程,雇佣了数百万人,使中下层民众收入提高,新政推动美国经济逐步走出低谷。

(3)请结合上述发言概括罗斯福新政社会救济政策的特点并加以评价(8分)

解析:结合教材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中采取的社会救济措施是“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机会”,以及政府对经济采取国家干预的宏观调控措施,而这些措施对于恢复社会生产,促进美国经济的恢复有促进作用。

答案要点:

特点:社会救济与提供就业相结合;政府干预。

评价: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社会负担,稳定了社会秩序;刺激了消费和生产,促进了经济复苏。

例5(08宁夏,40)(3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2年,美国国民总产值从1929年的1040亿元下降到410亿元,当年有273万户人家被房东撵走,农民每收一英亩小麦,就要亏一元五角,用玉米棒子当燃料,比卖玉米买煤烧还合算。肉价惨跌,一只羊送到市场,运费一元一角,售价不足一元,这时全国再也没人搞货币兑换了,纽约州一位参议员到首府,自带一周吃的东西……在麦迪逊广场花园拳办“金手套”锦标赛事决赛,门票除五分钱娱乐税必须付现金外,其余可以用任何实物支付,其中有香肠、床垫、帽子、鞋子、大衣,女睡衣。照相机、玩具、高尔夫球裤、机工工具、涂脚药膏、《圣经(新糟)》等。

——摘编自(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二  罗斯福认为,拯救国家的希望在于迅速克服经济崩溃的威胁。1933年3月6日,他命令所有银行关闭4天,并禁止支付和出口黄金。3月9日,国会召开特别会议,并在4小时之内通过紧急银行法.财政部根据紧急银行法采取的迅速行劝,立即恢复了企业界信心。到4月的第一个星期,货币便有10亿美元以上回流到银行,储藏者已将贵金属送返联邦储备银行,财政部官员则只须发行少量新联邦储备货币。

-一摘编自(美)阿瑟·林克等《19xx年以来的美国史》。

材料三  新政挽救资本主义结构的计划,还有两方面值得注意.首先是1933年6月建立的房主贷款公司。在这个机构存在的三年之中,它向100万以上的房主共贷款30多亿美元。其次,为刺激近于停工的房屋建筑业,国会于1934年6月建立联邦住房管理局,发放建筑新房和修理房屋的抵押贷款.运用长期低息贷款,联邦住房管理局对恢复私营住房建筑业起了巨大作用。在1934年至1940年之间,它发放修理住房贷款合计9.45亿美元,发放建筑新房贷款合计23亿美元,

             ――编自(美)阿瑟·林克等《19xx年以来的美国史》。

材料四  美国“次贷危机”是从xx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xx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次级抵押贷款是美国部分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方式之一,在借款人无力偿贷而不得不将名下财产抵押的情况下,贷款机构为了规避风险又把抵押品上市转成基金,鉴于住房市场降温,银行利率上升,很多借款人无力履约的局面引发了美国“次贷危机”,造成贷款机构遭受重创,导致大量买入次级抵押贷款衍生出来的证券投资产品的投资基金陷入困境,引发金融形势激烈变化,殃及国际市场。

——摘编自《(光明日报》xx年8月17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当时美国出现了用实物进行交换的反常现象。(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金融措施的角度说明罗斯福新政取得成效的原因。(10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房主贷款公司和联邦住房管理局在缓解危机中所发挥的作用。(11分)

(4)比较材料三、四,指出房贷为什么在新政时期有利于缓解经济危机,而在当前却引发了次贷危机。(6分)

解析:

本题将罗斯福新政和当前的美国“次贷危机”结合起来,考查政府全面干预经济的政策和效果,涉及经济概念和金融领域的术语,有一定难度。第(1)(2)(3)问结合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来回答即可,第(4)问要认真阅读和理解材料四的内容,抓住“次级抵押贷款”的概念和特点,从货币政策和房贷政策来着手,尤其要强调出房贷性质的不同这一角度。

答案要点:

(1)当时美国经济危机是生产相对过剩危机;物价下跌,通货紧缩;消费者持币观望

(2)整顿银行,恢复信用;实行美元贬值,提高物价;扩大政府财政支出(采取赤字政策),刺激社会需求

(3)刺激房地产业恢复和发展,缓解住房危机;带动相关产业的恢复;扩大就业,提高社会购买力,缓解社会矛盾。

(4)评分说明:本问为开放性问题,考生可以从以下角度回答问题。

①从金融背景的角度说明:例如,通货膨胀时期和通货紧缩时期不同,或危机阶段和繁荣阶段不同。②从贷款性质的角度产明:例如,良性贷款和不良贷款的不同,或适度贷款和过度贷款的不同。③从贷款发放者的角度说明:例如,政府低息房贷和商业房贷的不同。

考生能从上述三个角度中的两个角度进行说明,即可得6分;若考生另有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课时训练】

一、单选题

1.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

       a.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            b.大资本家与小投资者之间的矛盾

       c.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         d.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2.罗斯福新政不能从根本上遏制经济危机,这主要是指"新政"

       a.没有取得实际效果                b.不能克服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c.没有避免国有化的形式            d.不能解决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3. 罗斯福说:“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的人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来源。”为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就业率,“新政”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实行社会救济   b.兴办公共工程    c.调整农业政策  d.强化社会保障制度

     4. 罗斯福新政印证了

a.“发展经济的最佳方式是自由放任,听之任之,不加干涉”

b.“政府直接插手干预私营企业的自由经济是最可怕的事情”

c.“要达到充分就业,其唯一办法,乃是把投资这件事情由国家来总揽”

d.“政府应该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市场进行直接干预”

     5. 罗领福新政的根本特点是

       a.一定程度上的国有化措施            b.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全面干预

       c.整顿金融和削减农业生产            d.对工业生产加强计划和指导

 6. 罗斯福在新政中解决农业危机的主要办法是                         

       a.限制价格水平,鼓励市场竞争        b.发展对外贸易,增加农业出口

       c.调整生产结构,稳定产品价格        d.修建水利设施,提高农业产量

  7. 罗斯福新政通过立法规定工人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目的是

       a.稳定农产品价格,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b.争取工人支持,恢复工业生产

       c.加重对工人的剥削,攫取更多利润    d.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理

 8. 罗斯福政府在田纳西河流域兴建一系列工程的首要目的是

       a.促进田纳西河流域粮食生产的发展   b.发展田纳西河流域水上运输业

       c.发展田纳西河流域的电力事业       d.通过以工代赈方式,增加就业

9.罗斯福“新政”调整农业的政策不包括

     a.政府为农业提供补贴               b.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

     c.调整农产品结构                 d.扩大农业种植面积 

10. 20世纪30年代是美国水利史上著名的“大坝时代”,1935年,科罗拉多河上高约223米的胡佛水坝宣告竣工,美国大规模兴修水利的直接目的在于

a.促进就业以缓和社会矛盾           b.促进农业发展以摆脱经济危机

c.兴修水利以防止水土流失              d.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11. 同学们观看有关美国20世纪30年代历史的电影,发现30年代的美国商店里,消费者踊跃购买贴着下图标识的商品,而没有贴该标识的商品则受到冷落,美国消费者这样做是为了

a.抵制国内极右势力                 b.为社会捐资,为解决危机做一份贡献

      c.支持政府推行的公平竞争法则       d.购买降价处理的商品,缓解生活的困难

  12. 罗斯福新政时,美元贬值成为摆脱经济危机的重要措施。这一措施      

      a.是美国摆脱经济危机的最核心措施   b.稳定了世界经济形势

      c.推动了美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d.直接提高了国内人民的消费能力

13.(xx广东单科)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是

a.“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    b.“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c.“整个西方世界象一潭死水般平静”  d.“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

14.(xx四川文综)“大萧条”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工业国采取了一系列增加就业的措施。其中美国实行的主要措施是

a.兴办公共工程   b.发展军事工业    c.整农业生产   d.加紧殖民掠夺 

15.(xx海南历史)“政府应该用税收手段把富人的收人再次分配给穷人”。这一主张属于

a.人文主义       b.空想社会主义    c.科学社会主义     d.凯恩斯主义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30任总统柯立芝说:举目四望,看不到任何希望。

    第31任总统胡佛说:我们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我们无能为力了。

    第32任总统罗斯福说:不知这座用纸板搭的房子(指马里兰银行)会不会倒塌。

    纽约儿歌唱道: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分析此时的美国发生了什么大事?

(2)面对现状,胡佛和罗斯福奉行的经济政策分别是什么?

(3)罗斯福在就职宣言中说:我们最大、最基本的任务是让人民投入工作。为此他在“新政”中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4)从20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的角度,评价罗斯福“新政”。

材料二  固定不变的工厂工资和不断下降的农场收入这两大因素结合在一起,导致了国民收入严重的分配不均。1929年,5%的美国人得到全部个人收入的三分之一。这意味着人民大众不充分的购买力与那些拿高薪水、得高报酬的人的高水平的资本投资同时存在。20世纪20年代中,资本货物的产量平均每年的增长率是6.4%,而消费品产量的增长率为2.8%。这最终导致了经济的受阻;这种低下的购买力不能支持如此高比率的资本投资。结果,1929年6月到10月间,工业生产指数从126下降到117,从而造成了促使这年秋天股票市场崩溃的大萧条。

材料三  1933年3月,美国的失业人数据保守的估计为1400多万,相当于全部劳动力的四分之一。在英国,失业人数将近300万,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的比例与美国的大致相同。德国的情况最糟,失业人数至少有600万;工会执行委员会估计,他们的成员中有五分之二以上的人完全没有工作,另外还有五分之一的人只有非全日性工作。

            以上材料均摘自[荚]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5)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1929年的社会发展特征。

(6)根据材料三,概括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问题。上述问题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7)结合材料二、三的主要内容,概括两则材料间的关系。

17.(07山东文综)(25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美国罗斯福新政对此曾做了有益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奠定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苗枫林《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1933年5月通过《紧急救济法令》,到1936年止,政府大约支出30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1935年提出《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选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                                               ―――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罗斯福关注什么社会问题?(4分)

(2)材料二中有关社会保障的内容有哪些?(6分)《全国工业复兴法》旨在复兴美国工业,但为什么涉及社会保障问题?(6分)

(3)依据材料二、三,指出“新政”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立的?(4分)

(4)关于“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克服危机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而进行的长期性制度建设。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5分)

第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10. dbbdb   cbdda     11--15. ccbad 

二、非选择题:

16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2)胡佛: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罗斯福: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

(3)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

(4)罗斯福新政维护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5)特征:国民收入分配不均;市场购买力低下;工农业生产由繁荣转为衰退;股市崩溃又加剧了工业萧条。

(6)问题:工业生产衰退;工人失业严重。影响:激化社会矛盾,引起社会动荡;政府采取新对策以解决危机;德、日逐渐确立法西斯统治,不断对内镇压,对外侵略扩张,给世界人民带来灾难;国际局势危机频繁。

(7)关系:低消费与高投资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引发了股市崩溃和工农业衰退,从而导致工人失业率剧增。两则材料间属于因果关系。

17

解析:(1)从材料中可以获取的信息: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给美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人民生活极端困难;总统关心民众的生活。从这些信息中即可组织答案。

(2)所谓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律规定对社会成员在面临生活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每个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维持劳动力再生产而建立的一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被誉为“社会安全网”和“内在稳定器”,只有做好社会保障,才能缓和矛盾,稳定秩序,促进经济的发展。根据对概念的理解,并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来回答此问。

(3)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将社会保障形成为一种制度,有利于长期稳定局面的形成。

(4)此问为开放性试题,不论答哪种观点,只要理由充分即可。例如,要体现为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而进行的长期性制度建设,就必然要强调国家立法的形式。

参考答案:

(1)经济危机发生后,工人失业,人民生活贫困。

(2)内容:以工代赈;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工人可自由参加工会;规定最高工时;规定最低工资;禁用童工。

     原因: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恢复。

(3)国家立法

(4)同意第一种观点:以工代赈、发放失业救助金、实行紧急救助等措施都是在危机发生后紧急状态下采取的临时性措施。

     同意第二种观点: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抢先养老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等都是在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的长期性制度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2

标签:教案   历史   高中历史   高一历史   罗斯福   新政   经济危机   美国   萧条   危机   措施   材料   政府   社会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