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单元 踏上兴国之路教学

第2单元 踏上兴国之路教学
一、本单元地位:
1、在教材中的地位
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感受到了改革开放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活力,同时懂得政治生活的民主、人民积极参加国家的民主管理是社会发展的保证,了解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正在走向世界的状况。第二单元在第一单元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科技、教育和法制建设方面的国情,以及针对这些问题制定的国策和发展战略。所以,第二单元主要是承接第一单元的逻辑的发展。学生了解了我国的国情之后,会有一种参与的意向,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懂得,每一位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公民,需要掌握科学发展观、科教兴国、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略的思想,只有具备了这些思想,其行动才能更自觉有效。
2、在学生发展中的地位
作为我们社会未来的公民,只有清楚地了解国家的国情、国策、发展战略,才能正确理解和执行党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才能在将来更好地走进社会,融入社会,更好地参与祖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在为祖国建设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初中学生对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国情、国策和发展战略虽然有所接触,但是受自身阅历和学识的局限,了解得并不全面、透彻,甚至存在许多模糊、错误的认识。还有许多人对我国存在的问题缺乏应有的关心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对学生进行这方面内容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意识,以及科学发展、科教兴国、依法治国相结合的观念,从而珍惜受教育机会,认真完成作业,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技能,把战略落实在具体行动中,这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
二、本单元的逻辑结构
本单元共分三课:第一课 树立科学发展观;  第二课 实施科教兴国   第三课 坚持依法治国。
三、课标依据
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法律与社会秩序部分:
1、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树立宪法意识(3.3.1)。
2、知道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树立法制观念(3.3.2)。
3、理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意义,能够自觉守法,维护社会秩序(3.3.3)。
——认识国情 爱我中华部分:
1、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成就,知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感受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3.4.4)。
2、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3.4.5)。

第五课 树立科学发展观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科技等多方面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是,要进一步持续地发展,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懂得计划生育、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初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要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能力目标:
搜集我国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材料,并分析其特点,宣传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学会保护环境的一些技能;通过联系实际例子分析和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含义,提高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体会人口和环境问题对于人类发展的影响,了解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树立保护环境的价值观念;体会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教学重难点:
1、我国的人口问题。
2、我国的资源环境问题。
3、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三、教学内容:
1、人口问题
   (1)现状: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基本特点),农村人口多,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的城乡、地域分布不均衡,增长迅速(其他特点)。
  (2)对策: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变人口压力人力资源优势。
    (3)本质:发展问题  
环境问题
现状:土地荒漠加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失衡严重。
对策:①树立环保意识;加强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把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结合;②把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资源问题
(1)现状:自然资源丰富,种类齐全,但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地区发布不平衡,开发难度大。
(2)对策:①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和资源有限性,节约非再生资源,合理利用再生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②树立节约资源意识,珍惜资源、合理开发,坚持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③实施可持续利用;使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4、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意义:
    (1)可以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有利于更好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
  5、应对“节能减排”,不仅是国家大事,也是我们中学生应面对现实问题,我们中学生应该怎么做?
    (1)环境忧患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2)节约每一度电、一滴水,对生活垃圾分类存放,以便回收利用,减少排放等。
 6、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其核心是什么?
  (1)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第一要义是发展,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7、可持续发展战略?
  (1)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尽的责任。
 (3)实施可持续发展,我们中学生能做点什么?
①中学生要不断提高人口意识、资源意识和环境忧患意识;
②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③增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自觉性。
 8、发展循环经济与我国实施什么发展战略有关系?我国怎样才能发展好循环经济?
  (1)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关系。
  (2)①落实科学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②坚持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国策;③实行计划生育,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④加强资源和环境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提高公民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意识。
  
 命题预测:国策、战略一直是中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人口、资源、环境是永恒的热点。要继续关注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关材料、漫画,理解我国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三大国策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一必然。 
常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科学发展观内涵的较多;  
常结合人口、资源、环境等国情来考查科学发展观,以材料题居多。
 第六课 实施科教兴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影响。
2、能力目标:
在了解我国教育、科技成就的基础上,看到我国教育整体水平还不高的一面,体会我国面临的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理解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因此,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经过感受和体验,认识到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重要意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着力提高教育的创新能力。在人人学习、终生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注重提高自身的创新素质,学会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科教兴国是我国实现社会正义现代化的战略抉择。
3、推进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
三、教学内容:
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p61
  (1)科学技术是经济增长的引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2)实现可持续发展,也依赖于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3)科技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人的素质提高要靠教育。
 (4)要实现我国发展的目标,就要走科教兴国之路。
2、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p 62---63
   (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发挥重要的作用。
 (2)在当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它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其他要素,提升和改造着生产力的面貌和水平。
 (3)历次重大科学发现所引起的技术突破,都引发了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和社会的深刻变革。 
 (4)科技日益渗透到经济、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p63
   (1)当今世界,国家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科学技术竞争。
(2)科学技术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为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提供着基础和动力。
(3)科学技术竞争已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占据了它,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4、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原因)p64
    科教兴国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抉择:
(1)我国科教和教育虽然取得很大进步,但从总体上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2)科教兴国战略强调优先发展科教和教育,以此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
(3)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我国已经建立起坚实的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已走在世界的前列。
(4)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推进改革开放、发展先进科学技术相结合,是实现我国生产力迅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
5、如何实施科教兴国或人才强国战略?
  (1)加大科技和教育投入,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倡导创业和创新精神。
(2)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
(3)促进先进科学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真正依靠科技振兴经济。
(4)企业要引进人才,积极开拓创新精神。
(5)大力推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6、青少年能为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做些什么?
(1)树立远大理想,担负起热爱祖国、服务社会的高度社会责任感。
(2)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学习中善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创新、大胆实践。
7、科技创新的重要性:p66
   (1)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科技创新已经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是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驱动力。
(3)创新是民族振兴的动力。
8、教育的重要性:p68
    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9、青少年怎样成为一名创新型人才?p68
    (1)青少年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现代化理论和知识武装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2)在学习中要善于独立思考,勤于观察,要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向传统挑战,树立敢为人先的精神;
(3)要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
10、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意义:p69
    (1)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
(2)是不断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
(3)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4)是全面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

命题预测:结合近几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及发布实施等,考查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必要性、重要意义及重要举措。
 随着国家提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以及我国在航天、基因等尖端技术上的突破,使得自主创新和科技教育一起成为最近几年中招的重点。
可以结合超级计算机、每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热点,以选择、活动与探索等形式来考查。
  结合“嫦娥二号”发射成功、“天宫一号”发射、从人口大国到人才强国的转变、教育、科技、创新成为中考的热点和重点,以材料题为主。

第七课 坚持依法治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依法治国的含义和基本要求,理解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略;清楚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明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以及国家为实行以德治国而采取的措施。
2、能力目标:
能够结合事例,分析、体会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提高从法律角度分析和思考现实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法治与法制”“法治与权力”“法治与德治”关系的认识,提高全面把握依法治国内涵的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深刻认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对建设社会正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树立法制观念和意识,在现实生活中能够依法办事,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认识到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不仅仅是公民个人发展的要求,也是国家发展的需要。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依法治国的内涵。
2、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3、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4、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
1、我国基本治国方略: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2、依法治国的含义:p73
(1)含  义:
(2)领导者:中国共产党。  
(3)主  体:广大人民群众。 
(4) 依  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5)管理对象: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务,社会事务。 
(6)目  标: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等。 
(7)本  质: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是依靠法律,运用法律,是崇尚体现广大人民群众意志的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3、宪法是法治的标志,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4、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 ?p75
(1)地位上,……………………………………;
(2)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
(3)在法律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4)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普通法律严格。
5、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p76
 (1)前提:有法可依             
(2)中心:有法必依
(3)关键:执法必严            
(4)保障:违法必究
6、以德治国属于精神文明,依法治国属于政治文明。
7、为什么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p78
    (1)、法律的遵守需要道德的有力支持。道德水平的提高,会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使人们更加遵守法律。公民道德的状况,直接影响和制约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
    (2)、道德的实施需要法律的保障。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必然会使人们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更加规范。
    (3)、总之,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必须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8、以德治国:p80
(1)含  义:
(2)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 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4)核   心:为人民服务;
(5)原   则:集体主义; 
(6)重   点:诚实守信;  
(7)加   强:社会主义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  
(8)建   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   
(9)目    的: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
9、我国公民道德基本规范:p81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10、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中,我们青少年学生应该怎样做?p82小字
    (1)、我们每个公民都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都要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培养守法意识,依法规范自己行为。
    (2)、我们应该从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做起,懂得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11、依法治国的意义。
(1)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3)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4)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12、青少年如何加强自我修养。
(1)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认识能力,准确把握时代脉搏,适应时代要求;
(2)坚决抵御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3)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完善自己的人格;
命题预测: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和保证,因此依法治国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在学习时要特别重视。
   本部分常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成绩与进步,考查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结合全国法制宣传日主题、最新颁布实施的法律法规,考查维护宪法权威、增强宪法意识。
    中考一般会联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法治进步,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依法治国,宪法的地位和作用,建议权、监督权的行使;结合热点材料,以选择题、辨析题等形式考查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以及如何正确行使这些权利。
单元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6

标签:教案   政治   初中政治   九年级政治   依法治国   宪法   科学技术   单元   人口   我国   环境   法律   社会   国家   资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