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该怎样对待你,委屈又愤怒的男生?

上虞市百官中学  丁凤珠

【案例背景】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强调互尊互爱,尊重学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尊重学生不仅能调动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而且也会在教育教学中形成合力,从而达到成功教育的目标。

不久前在网络机房给二(6)班学生上第十四课《网络史话》时,我的不经意的一个小举止破坏了学生的劳动成果,其中一位学生的情绪瞬间爆发,引发了一场不小的风波。

【案例描述】

“我要你赔!”下课铃声刚过,忽然听到男生小磊愤怒的吼叫和摔鼠标发出的刺耳的声音。此时已经有很多同学围了上去,有询问的,有冷眼相看的……

怎么可以如此大胆,公然在课堂上摔鼠标!这不是公然向老师的威信挑衅吗?我不由地怒目圆睁。“你这是怎么回事?”我厉声问道。“我快完成了,你却广播了,机器死机了,作业交不了,要你赔!” 小磊边说边大声哭喊,显得气急败坏,又是那么委屈。从他的哭诉中我大致了解了事情的原委:这是一节综合练习课,根据教师提供的素材按要求完成一个演示文稿,完成后每位学生将作品上传至教师机,作为平时作业。临下课前五分钟,小磊快完工了但还未保存,同时打开了许多个素材窗口。糟糕的是就在此时,我在没有跟学生打招呼的情况下,用网络广播软件点评了两位学生的作品,最后造成了小磊机器的死机。

小磊对我的“广播”行为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应,我始料未及,也使我猛然意识到自己不经意间做出了不尊重学生的行为。我尝试着让机器“起死回生”,按住ctrl alt del,任务管理器窗口姗姗来迟,关闭了无用的素材窗口,终于返回到powerpoint窗口。小磊的脸也阴转晴了,顺利地保存了文件并上传到了教师机。

风波平息了,可我的大脑却飞速地转动着。我简单地分析了双方的责任,当着围观同学的面,对还坐在电脑前的小磊说:“首先真诚地向你道歉,老师不该随意打断你的操作!”小磊似乎没有被我的真诚所感动,而是直视着我,一副有理不怕势来压的样子,看来小磊是一个有点倔强的孩子。我继续解释说,以后在课堂上需要打断同学们的操作之前老师会预先提醒大家留足时间进行相应的设置,老师会尊重每个同学的……此时,围观同学的脸上个个写着大大的“?”,可能他们认为我一定会大声呵斥的,而我的这一举动显然出乎他们的意料。小磊一脸委屈, “广播”事件给他带来了不小的心理冲击。“你的心情我完全理解,你的劳动成果瞬间付之东流,也得不到老师的肯定了。可是,你是否记得老师经常提醒你们在制作文件时要养成保存文件的习惯?”我继续说,“万一今天文件无法保存了,你觉得自己没有责任吗?”小磊依然沉默,但从表情上可以看出他已开始反省自己。“老师固然有错在先,但你可以选择合适的手段表达你的情绪,不该谴情于物,拿鼠标出气!”我平和地说。“我不该摔鼠标!”小磊终于微微地低下了高昂的头。“倘若今天你把鼠标给摔坏了,还是要按规章制度照价赔偿的!”我明确地告诉他。

围观的学生陆续离去,三三两两低声发表着各自对这件事情的看法,有指责小磊的,有佩服老师当众认错勇气的……这一事件在学生中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响,促使我反思自己的言行——课堂上的某些举止是否曾经给学生带来不小的伤害?我应该调整心态,转变观念,建立尊重与赏识学生的新型师生关系。

【案例分析与反思】

《走进新课程》中明确指出:“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变化”。变化之一就是在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赏识”。传统观念认为学生必须尊重老师,甚至要求学生“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却从未意识到老师也应尊重学生。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教好学生,如果对学生尊重不够,老师的一片苦心和爱心得不到学生的理解,甚至产生排斥、逆反,导致师生关系紧张,成功教育便无从谈起。

那么,我们应该尊重学生什么?如何尊重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和反复实践,我有以下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尊重学生的劳动

信息技术是一门动脑表现于动手的课程,初中信息课程教学内容经过若干课时一般都能形成一个作品。无论质量如何都是学生的劳动成果,几乎每位学生都非常在乎劳动成果的积累。

我经常遇到这样三种情景:死机、断电或人为原因无法保存文件时学生焦虑万分,遭到“黑客”无情删除或保存路径有出入造成文件丢失时学生愤恨遗憾,网络不畅时作品无法上传学生委屈失望。这些在初一新生课堂中尤为常见,由于没有完全掌握“保存”操作,常有学生将文件保存在默认的文件夹中;也由于部分学生未养成良好计算机操作道德规范,未经别人许可随意删除别人的文件或文件夹,导致常在上课铃声刚过求救声此起彼伏,打乱正常的课堂教学。而这些学生遇到的几乎都是同一个问题:上节课的作品不见了。很不幸不少学生的作品确实无法重现,这些学生往往会没有心思继续新内容的学习,情绪低落。在学生看来,无法保存或无法上传等同于什么都白做,什么都没做,学生就极易情绪消极,无法想象在遭遇了接二连三的文件无故丢失或无法上传的情况下学生还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新生的第一堂课除了强调机房纪律、卫生注意事项以外,还应特别强调计算机操作道德规范公共机房未经别人许可不得更改别人的作品更不得删除别人的文件及文件夹。日后也需要不断提醒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版权意识。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备课时要备“设备”,确保网络畅通、计算机正常使用,确保每位学生的作品能顺利保存、上传,并引导学生养成随时保存文件的良好习惯。当然上传至服务器的作品可以分门别类的保存,不可随意删除。每位学生掌握了保存、上传文件,养成了良好的道德规范,这样每一次的作品都会被保存下来,这岂不是一个很好的成长足迹!

老师要看到学生的进步,对学生作品点评、展示。而点评、展示作品常能引发课堂高潮,几乎每位学生都会强烈要求展示、点评自己的作品,以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赞赏,体验成就感,这对于保持学习热情的持续性和挖掘学习潜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点评作品可以釆用学生互评和推荐展示的方法,尽可能使所有作品能被更多学生看到。更不要吝啬赞赏,赞赏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浙教版七下、八上、八下教材内容整册几乎就是一个作品制作过程,学期结束后将每组作品汇总,每个作品几乎就是一个范例,并能大张旗鼓地展示,点评。让每位学生体验劳动后的喜悦和成就感。若条件允许将优秀作品打印出来馈赠同学、家长或放到校园网上,对于学生来说是何等荣耀、何等兴奋之事啊!如此,可以相信,下阶段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更加高涨。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有助于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尊重学生的人格

特级教师于漪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教师为未来而教,学生为未来而学,师生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必须互相尊重。教师尤其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资深前辈曾多次在教研活动中告诫过我们:教学过程中要尊重每位学生。然而,我们在课堂上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做出不尊重学生的举动。信息课上最容易犯错的是多媒体网络广播软件的应用,常在大部分学生还没有完成一项操作也没给学生足够时间做相应处理时突然“广播”中止学生正在进行的操作。每当此时,我总能听到学生强烈的“抗议”声,可又常常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此时有必要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在强烈的抗议声中强行中止学生操作,细细想来出现本文案例开头的一幕其实已不足为奇,只是小磊的行为过激了点而已。回味前辈告诫,检讨自己的行为,才认识到这是对学生的不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须从尊重学生的美好愿望做起,从尊重学生的操作自主权做起,从细小处做起。课堂上不要随意打断学生的学习,只有在绝大部分学生都需要帮助时才可“广播”讲解,而且在中止学生操作之前应当给学生一点时间作相应的心理准备和相应设置。课堂四十五分内广播时间最好不要超过十五分钟,不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公愤。要相信不少学生有自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辅以个别指导将出轨的思路引入正道。

如果一个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受到教师的无端伤害,便会引起学生内心的愤怒和反抗,造成师生情感对立,教育便难以产生好的效果。刚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学期发生的那件事至今还让我心怀愧疚:一位平时不太爱学习的男生在机房操作练习时大声喧哗,严重影响其他同学,经提醒后仍我行我素。于是就恼怒地说:“某某同学,你父母还指望着你读博士后光宗耀祖呢!”这位男生立刻红了脸并深深地埋下了头,情绪由谷峰跌入了谷底。第二天这位男生没来上学,而他的父母则上门跟我论理来了。显然这句话极大地羞辱了学生,无形中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由此产生了学生消极逃学的行为。这是一个反面教训,由此可见,教师维护学生的自尊是多么的重要。

心理学家爱基兰德主持过的一项调查表明:经常遭受心灵暴虐的学生在智力和心理发展上甚至比经常遭受体罚的学生更为低下。调查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心灵施暴可以将一个学生的自尊心完全毁灭。” 相信这决不是骇人听闻。学生毕竟是学生,教师应允许、容忍他们淘气、顽皮、犯错误,不能要求他们十全十美,不能对他们“斤斤计较”。不要一有错误马上粗暴打断学生工作,而应充分信任、尊重学生,个别学生的错误可以单独启发,让学生自我完善。教师在尊重和宽容学生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和辅佐,既做了学生朋友,又完成了教育任务,在那轻松、愉悦的氛围里,不是两全其美或者说不是教与学的“双赢”吗?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由于个性、身心等方面的差异,家庭、社会环境的不同,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必然会有一些差异,教师不能将学生的优缺点绝对化,也不能做简单的比较。信息课的特点使学生间的差异体现得更加明显,有的学生能出色地、有创意地完成任务,而有的学生就只能在他人的帮助下完成一小部分。作为老师,不能单凭“良好的愿望”给学生提出一些根本不可能达到的目标,而是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一方面,要发现学生的特长,考虑个别学生的接受能力,扬长避短,对基础较差的学生不能一味训斥或者冷落,而应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善、宽容、热情地帮助纠正一些错误。就像案例中的小磊,在平时上课的过程中就应该多关注他,培养他良好的操作习惯如及时保存文件等;另一方面,无论是操作任务还是操作技能,都应当从学生能力的实际出发,既不可落后,也不可大大超越,要使每个学生都可以“跳一跳,摘到桃”。只有当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尊重和发展时,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

当然,尊重学生不是说对学生提出的一切要求教师都要言听计从。尊重学生不等于放纵学生,不等于不要纪律,但对于学生的劳动、人格和个体差异,对于他们的一些美好愿望和富有积极意义的个人爱好,教师总要多加保护。只要我们尊重学生,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按其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平等地与学生对话,给学生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多一份宽容,在此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和健康人格、良好品行,成功教育便指日可待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5

标签:教案   信息技术   高中信息技术   师生关系   人格   委屈   愤怒   男生   点评   同学   老师   操作   教师   文件   作品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