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赏识“差等生”

余姚市低塘小学   张建微

在中央电视台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我不是差等生》,反映当前小学生的生存状况,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尤其对我们小学教师来说,无不值得深深思考之处。作为教师我们很清楚地明白:所谓的“优等生”有他不足之处,所谓的“差等生”也有他可爱之处。教育实践中,常常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许多老师对优秀学生非常喜欢,对差生则左看不顺眼,右看不顺心。的确,由于优秀学生守纪律、爱学习,在各方面表现不错,容易给人留下非常好的印象,这样,往往就认为他们一切都好,便忽略了对其缺点的发现。而比较差的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差,组织纪律差等,老师容易忽略其优点,看不到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在上学期课堂上发生了一件事,让我久久不能忘记,也使我真正明白了赏识那些“差等生”才是真正爱学生。

那是我在教三年级信息技术的一堂课上,在讲到显示和隐藏“颜料盒”时,我惊奇地说:“糟了,一些不听话的工具栏都不见了!躲到哪里去了呢?哪位小朋友来帮助张老师把工具栏找出来。”话刚落就有许多学生举起了右手,但坐在最后一位学生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不仅把手举得很高,嘴里还大声喊:“张老师我知道……”。由于三年级刚开设信息技术,对学生各方面还不够了解。当时我就不假思索地说: “我们请坐在最后一排的这位同学来回答”。话还没说完,只见绝大多数的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张老师,他很笨的,学习很差,不会回答的……”。当时,我注意到这位同学红着脸低下了头。可以看出同学们已经深深地伤害了他的自尊心,也削弱了他的自信心。我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处理这件事,沉默了一会儿,等全班同学都静了下来,我便说:“同学们,还是给这位同学一个机会,让他来回答这个问题。”于是,我便把鼠标交给了他。他接过鼠标还是低着头,边操作边用颤抖的声音回答:“单击查看菜单,再单击工具箱,它前面出现一个‘ ’,这样就可以有工具箱了。”他一说完,便低着头跑着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就在这时,他的同桌冲着他说:“笨蛋一个”。他听后很委屈并大声地喊:“你才笨呢”。当时,为了不影响上课,我只是夸了他一句,说他回答得非常好,就继续讲下去了。

下课后,我脑子里一直在回想着这堂课,总感觉自己有什么地方处理不好。便去请教几位经验丰富的教师,还专门看了一本厚厚的儿童心理学书。从中,我知道了这堂课中有很多失败的地方。一是当我让那位学生来回答问题,同学们说他笨不会回答时,我没有让他树立足够的信心。应该把“同学们,还是让我们给这位同学一个机会,让他来回答这个问题”这句话换成“同学们,常言道‘人无完人,金无足金’。每一个人都有他的缺点,同样每一个人也都有他的优点。而我相信这位同学也能够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或许他还是一位电脑小高手呢,不信的话,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是怎么回答的。”这样,不仅批评了那些同学,还能给这位同学树立足够的自信心。另一个失败的地方就是当他同桌说他笨后,两人吵起来,而我没有及时去教育。这样使他产生了精神压力,可能还因此自暴自弃,逐渐演变成“品学兼劣”的学生,成为家庭的隐忧、社会的隐患。

记得一个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到:“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是这样的:他知识渊博,能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同学,既关心优等生,更关心差等生。……我们将为能拥有这样的好老师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这也说出了每个学生的心声。“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所以要想当一位好教师,就应该学会赏识每一位学生,尤其是要学会赏识“差等生”。那么如何赏识“差等生”呢?

首先,教师要以公平合理来赏识学生。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在同学关系中也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作为教师就要带头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要用“无色的眼镜”来看待每一位学生,做到公平。专家在定义教育公正中指出:教师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每一个学生,是教育公平的最基本内容。在上述的这一课堂中,虽然我处理问题时不够深思熟虑,但并没有因为他是“差等生”而不让他来回答问题;也不因为他是“差等生”,而把吵架的原因全归于他。记得自己上中学的时候,几个同学在一起聊天,其中有一位同学这样对我们说:“老师办公室的大门永远只为两类学生打开——一类是神气活现的班干部;另一类是调皮捣蛋、考试屡挂红灯即所谓‘差等生’。”是呀,现在仔细想想是很有道理的。“差等生”的情感是非常敏感的,因此教师要想自己做到公平合理就应该增强学生的公平感,而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学会公平合理地“赏罚”学生。例如在班级里,当教师对某个学生的成绩进行表扬时,如果这个学生发现其他同学与自己同样的成绩得到教师更高的赞赏,那这个学生就会觉得教师的奖赏不公平。这样教师对不同的学生取得同样的成绩而给予不同程度的表扬,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产生不公平感。同样的道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惩罚时,对犯同样错误的学生,总偏向于平时成绩好的学生给予轻微的惩罚,甚至免于惩罚。而对于平时影响不好成绩又差的学生给予更严厉的惩罚。这样,教师的奖励容易削弱“优等生”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惩罚容易伤害“差等生”学生的自尊心,而教师的这种奖惩方式对学生所造成的不公平感也削弱教师权力的影响力。所以教师在赏罚学生时,要做到赏罚有据、赏罚有度、赏罚公平,决不能受个人的第一印象和爱憎亲疏所干扰。

其次,教师要以关爱的态度来赏识学生。每个学生都需要教师热情的关心和耐心的教育,然而一个“差等生”更需要教师慈母般的关爱和百般的呵护。任何一个学生都愿意和老师攀谈学习和生活感受,期待老师的爱心。同时,他们对老师又有畏惧感,不敢与老师接近,尤其是“差等生”更不敢接近老师。要解决这种情形,这就要求老师像朋友一样,深入学生中间,用关爱架起沟通的桥梁,即教师的关爱是沟通教师与学生心灵的桥梁。因为教师只有关心,尊重学生,才能去深入了解并分析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而学生以其特有的敏感,经过自己的观察和体验,看出了教师的善意和对自己的真诚爱护,就会产生对教师的亲切感,他们才能消除畏惧,敞开自己的心扉,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向教师倾诉,才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诲,即“亲其师,信其道。”例如上述课堂中的那位学生,我在下课后,把他单独留了下来想与他进行交流。可是,一开始我不管问什么他都不回答,只是低着头。这时,我感觉自己需要另一种方式与他沟通,我便说:“我觉得你一点都不笨,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虽然那位同学说你笨,这是他的错,但作为学生你不应该上课那么大声。张老师把你留下来是想与你交个好朋友,你以后有什么困难尽管来找我,我会尽力来帮助你的。”听了这话他哭着说:“张老师我错了”。又慢慢地向我说了他很多的事。原来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一直和年迈的奶奶生活在一起。学习上没有人管,成绩一直很差。也就因为成绩差,同学们都说他笨。听着听着,我的眼泪也快流出来。深深地吸了一囗气说:“你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希望你能用你聪明的脑子好好学习,把学习跟上去,有什么困难就尽管来找我这个朋友。”从那次谈话后,每节课我都留心他,发现他变了很多。同学们不再喊他笨了,也都和他成了好朋友。

是呀,一次真情的关爱,一次适当的表扬可能更胜过一百次的斥责、一百次的批评。一个学生,如果他被认为是“差等生”,可以想象,他已经面对太多的批评和责罚,他们对批评和责罚大多已经是麻木了,许多的“差等生”往往表现出一种无奈和无所谓或者是一种不满和愤恨。

我们作为一名教师,无论每个学生成绩好坏,他们都应受到同样的关注,尤其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更需要我们的关爱和赏识。只有这样可以增强每个学生的自信心,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欣赏中和表扬中健康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2

标签:教案   信息技术   小学信息技术   公平合理   优等生   自信心   自尊心   批评   成绩   同学   老师   教师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