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阀割据下的中国政局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及其原因;张勋复辟;护法运动。

2.能力方面:通过对军阀割据根源和护法运动失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抓住历史事物本质,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军阀割据局面出现和府院之争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激烈争夺、分而治之,是导致中国军阀割据混战、政局动荡、人民苦难的重要原因,以此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2)通过张勋复辟及其失败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这不过是一场注定要失败的闹剧,历史进步的潮流是不可逆转的。

(3)通过护法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这是孙中山领导的又一次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而进行的斗争,其失败再次说明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4.学法指导方面:引导学生理清两条线索。第一,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即军阀的割据混战;张勋复辟;段祺端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第二,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继续为维护民主共和而进行的斗争。即讨伐张勋;护法运动。培养学生整理、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①军阀割据局面形成的根源是重点。总的根源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第一,是由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决定的。分散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是军阀割据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各个军阀可以在自己控制的地盘内拥兵自重,任意搜刮,形成独立王国。

第二,是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决定的。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使任何一个帝国主义国家都无法独占中国。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国家失去了统治中国的共同工具、代理人,为了维护和扩大在华利益,他们便各自寻找新的代理人,扶植地方军阀派系,而各派军阀为了自身的生存和扩大地盘,也分别寻找帝国主义国家和靠山。

第三,从当时的具体背景看,袁世凯死后,北洋各派及地方实力派失去了中心,段祺瑞、冯国璋等人都不具备凝聚各派力量、形成统一局面的能力。所以,在中国形成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②护法运动是重点。这是一次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的反对段祺瑞专制独裁统治、维护民主共和制的又一次斗争。它的失败,给孙中山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它表明军阀不可能成为民主革命的同盟军。缺少实力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要继续斗争,必须寻求真正的同路人。

2.难点分析:府院之争是难点。军阀各派系之间的争夺是日本与英美在中国争夺的反映。府院之争,从现象上看,是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和以段祺瑞为产的国务院为是否出兵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争,而实质是美、日在中国争夺的反映。段祺瑞获胜,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在华势力的扩张。

课堂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复习一下第一节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中的在关内容。针对袁世凯的专制、独裁、复辟活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了哪些斗争?

生:(思考、回答)

师:(小结,导入新课)护国战争虽然把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打倒了,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民主共和的总是。袁凯死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采取了分而治之的政策,各自寻找和扶植一部分军阀充当自己的代理人,这样,中国就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板书课题)

一、军阀割据的形成

1.军阀割据的概况1961年,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总统,冯国璋为副总统,段祺瑞为国务总理(指导学生看课本159页人物插图)。但是,北洋军阀已分裂为直系和皖系,东北还有奉系军阀,其首领是张作霖(159页人物插图)。此外,南方有滇系、桂系,陕西有晋系阎锡山,徐州有张勋等,整个中国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观。(把课本158页表格和159页形势图放大到屏幕上讲解)。这张形势图只反映了这一时期军阀割据的情况。随着势力消长的变化,军阀盘踞的地盘也会随之变化。请同学们阅读159页小字内容,并根据这张形势图,认真、仔细地观察,它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在中国是一种怎样的争夺形势?

生:(读书,思考,回答

师:同学们的分析很有道理。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打击,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德、俄、英、法等实力明显削弱,英国因地位下降而追随美国,美、日力量增强,加剧了对中国的争夺。直系和皖系交错控制着华北、华东、华中省份,是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新的势力范围的划分。中国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呢?

2.军阀割据的社会根源请先看毛泽东同志对军阀割据必然性的分析:(屏幕显示)帝国主义和国内卖办豪绅阶级支持着的各派新旧军阀,从民国元年以来,相互间进行着继续不断的战争,这是半殖民地中国的特征之一。……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两种,即地方的农业经济(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中国形成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的。一是由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决定的。在落后的中国,分散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居优势,它是军阀割据赖以生存的客观条件和物质基础。各个军阀可以在自己控制的地盘内,拥兵自重,任意搜刮,形成独立王国。地方的封建势力与之相互依托。二是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决定的。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国家失去了统治中国的共同工具、代理人,于是为了维持和扩大在华利益,便各自寻找新的代理人,扶植地方军阀派生活费;而各派军阀为了自身的生存和扩大地盘,也分别寻找帝国主义国家作靠山。帝国主义这种对华分而治之的侵略政策,也必然导致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所以说,军阀之间的混战,实质上是帝国主义之间争夺中国的反映。另外,袁世凯死后,产洋各派及地方实力派失去了中心,段祺瑞、冯国璋等人都不具备疑聚各派力量、形成统一局面的能力。军阀割据混战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3. 军阀割据混战的危害据不完全统计,19xx年 1922年,在中国发生的较大的内战有179次之多,战火几乎遍及全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请同学们看书160页的表格《军阀割据混战造成的一些后果》和插图《为躲避兵灾而四处逃亡的农民》,归纳、概括军阀混战从哪些方面给人民带来了危害。

生:(看书,归纳,概括,发言)

师:在北洋军阀割据混战时期的历史上,出现了继袁世凯复辟之后短暂的张勋复辟。

三、短暂的张勋复辟张勋复辟是怎样发生的呢?是府院之争为张勋复辟提供了机会和条件。1.府院之争府院之争,简单的说,就是以黎无洪为首的总统府和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为什么会形成府院之争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60页最后一段小字内容,了解黎段矛盾的由来。

生:(读书、理解)

师:黎段之间为什么问题而发生争论呢?请同学们根据160页最后一段大字内容进行概括。生:(概括发言)

师:黎段之争表面上看是为了是否出兵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争,而实际上争论的关键是由谁来主持参战,获得利益,扩充自己的实力。这场斗争的背后,实质裁上反映了什么问题呢?

生:(回答)

师:(归纳)它反映了美、日在中国权益问题上的激烈争夺。黎元洪在美国表示允为后盾的许诺后,下令免去段祺瑞的总理职务。但是,段祺瑞的皖系势力很大,他赴天津策动北方八省军阀宣布脱离中央,并以武力倒黎。黎元洪无法抵抗段祺瑞在政治、军事上的压力,便邀请徐州军阀工张勋进京调停,而段祺瑞也想借张勋的势力驱逐黎元洪。黎段矛盾的激代,为张勋复辟提供了可乘之机。

2.张勋复辟为什么张勋能成为复辟势力的头面人物呢?请同学们阅读161页第二段小字内容,了解张勋这个人物。

生:(读书)

师:1917年夏,张勋率领他的辫子军3000多人北上,以调停府院之争为名进入北京。他首先逼迫黎元洪解散国会,然后拥戴清朝已废皇帝溥议复辟帝制,恢复宣统年号,黎元洪被迫躲进外国使馆。请同学们看161页的插图《张勋复辟,北京街头又挂起龙旗》和溥议《我的前半生》摘录。

生:(观察插图和阅读资料)师:张勋的复辟之所以会实现,是因为当时旧的社会基础还存在,共和同制度尚未真正实行,并且还得到了外国反动势力的支持。

3.反对张勋复辟的斗争张勋的倒行逆施,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抗,孙中山发表了《讨逆宣言》,强调这次讨逆之战,不仅仅是为民国争生存,而是是为民族反抗武力而奋斗。全国各地各界群众也纷纷召开大会,发表通电,声讨张勋的复辟。这场斗争具有目标明确,舆论强大,群众基础雄厚等突出特点。例如湖北地区,无论绅商士庶,贩夫走卒,皆表示一种反对态度,民情激愤有过于袁氏称帝之时。(屏幕显示)段祺瑞见利用张勋驱逐黎元洪的目的已经达到,于是,借全国反复辟的声势,在日本的支持下,立即在天津组织讨逆军,攻入北京,讨伐张勋。张勋战败,溥仪再次退位,复辟丑剧仅十二天就收场了。而段祺瑞借此为自己挥取了政治资本,以再造共和的功臣自居,重新担任国务总理,控制了北京政权,随即宣布对德、奥宣战。此时,美国已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时无力与日本在中国继续对抗,便暂时对日本妥协,府院之争最终以段祺瑞势力的胜利而告终。这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在华势力的扩张,从此,段祺瑞也完全成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段祺瑞再次执政后,实行封建独裁统治,孙中山又领导了一场护法运动。

三、护法运动请同学们阅读162页小字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并分析其目的。

生:(阅读教材,总结概括)师:孙中山先生认为,约法和国会是共和国的命脉及象征,为了维护民主共和制,他毅然举起了护法讨段的大旗。首先请同学们看一段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公园发表的演说:(屏幕显示)中国共和垂六年,国民未有享过此共和之福,非共和之罪也,执共和国政之人以假共和之面孔,行真专制之手段也。故今日变乱,非帝政与民政之争,非新旧潮流之争,非南北意见之争,实真共和与假共和之争。能争回真共和以求福利者,在两大伟力,其一为陆军,其二为海军。鄙人密查大势,非得强大之陆海军,为国民争真共和,无以贯彻救国救民之宗旨。请同学们思考,这段演说,反映了孙中山当时怎样的认识和愿望?

生:(思考,回答)

师:孙中山南下广东后,想借助西南的滇系和桂系军阀的军事实力,进行反段护法,这些军阀也想利用孙中山的威望与段抗衡。孙中山为什么借助西南军阀开展护法运动呢?原因有:第一,孙中山没有掌握一支强大的革命武装;第二,广东是孙中山长期从事革命活动的基地,有较好的群众基础;第三,这些军阀曾参加过护国战争,后来又反对过张勋复辟。他们采取了某些对抗段祺瑞武力统一的形式——宣布自主,客观上为护法运动发展提供了可能性。1917年秋,赞成孙中山护法主张的原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了不足法定人数的非常国会,决定成立与西南军阀联合的护法军政府,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西南军阀首领唐继饶尧、陆荣廷为元帅,形成了南北分立对峙的局面,护法运动正式开始。

师:请同学们阅读162页《非常国会议员通电》的内容及插图《孙中山就任军政府大元帅时的戎装像》。

生:(阅读材料,观察插图)

师:孙中山号召北伐,然而目的未达到,请同学们阅读163页大字第二段和小字的内容,理解第三段大字总结出的护法运动失败的两点原因。生:(阅读教材,理解护法运动失败的原因)师:这场斗争,是一次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而进行的革命运动,他的失败,给孙中山留下了惨痛的教训,那就是:(屏幕显示)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军阀)如一丘之貉。扩法运动的失败,再一次表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没有能力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最后,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来总结、对比,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制进行了哪些斗争?

生:(代表发言)

师:(总结学生发言)请同学们对比一下,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有哪些异同点?(引导学生从背景分析它们的目的;从内容或过程分析它们的斗争方式,领导人或机构、参与者;从结果分析它们的性质、作用或影响)

生:(分析,比较,发言)

师:(归类,总结)通过第一节和第二节内容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反动的斗争十分激烈,维护民主共和是历史不可抗拒的潮流。这一时期,民族资产阶级一系列斗争的失败,说明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已很难完成民主共和的使命。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必须寻求新的道路。而此时,中国正在成长着的无产阶级队伍发展壮大起来,预示着新的曙光将要出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教案   历史   高中历史   高一历史   军阀   中国   北洋军阀   共和   护法   政局   帝国主义   势力   民主   局面   内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