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农业(铁农具和牛耕的普遍使用,水利工程和提水工具);冶铸等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政治常识(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统治者对发展农业的重视,大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与手工业不断发展,商业渐趋发达,一些重要城市成为商业活动的中心。

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地主阶级为维护自身经济利益,扩大政治权利,促使各大诸侯国不断进行变法运动。经过百余年的斗争,封建制度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

3.商鞅变法较为彻底,通过变法使秦国逐渐强大,为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但其极端专制的高压政策,也对后世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生产工具、技术的进步对社会生产的促进作用,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地主阶级的变法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

教学难点: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的相互促进作用,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运动发生的必然性及其历史作用。

教学过程

一、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普遍

1 .铁农具的普遍使用

①我国使用铁器的最早时间:根据考古发现证明我国西周晚期已使用人工冶铁制品。

②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的地区已非常广泛普遍。

③铁器普遍使用的重要意义:标志我国由青铜时代进步到铁器时代,铁制工具的普及,

使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成生产关系的变革。

2.牛耕技术的普及

①春秋战国时期犁是一种先进农具,用牛代替人来拉犁是一项先进技术。

②牛耕技术从春秋到战国时期是逐渐推广的。

③认识将拉车的牛用在农业生产上拉犁是一种创造,是农业动力的革命,有助于农业

劳动力的解放。

3.水利事业的发展

①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为增强经济实力,都十分重视兴修水利工程的情况。

②中原地区已普遍用桔槔来灌溉农田。

③结合《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工程图》,掌握以下著名水利工程:

a.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修的芍陂(池塘)

b.战国时期西门豹在魏国修筑的西门豹渠。

c.秦国蜀守李冰修的都江堰。

d.水工郑国在秦修的郑国渠。

二、手工业的发展

1.铸铁柔化处理技术的发明

教师要特别强调此项技术发明的重要意义:是世界冶铁史上的一大成就,比欧美早两千年以上。

2.青铜铸造、加工工艺的发展

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商代青铜生产工艺情况归纳其发展状况:

①铸造工艺更新;②出现金银错技术;③雕刻艺术有新发展。

应注意能够证明战国就有楼房的《战国铜钫上的宫室图》。

3.其他手工业部门技术的发展

具有代表性主要有髹漆业、纺织业、煮盐业、酿酒业的四种手工业。

①髹漆业。战国时已出现采用夹紵(用薄木卷曲为胎,贴以麻布再涂上漆)技术的精

巧漆器。

②纺织业:长沙楚墓出土的战国麻布残片,纤维相当细密。

③煮盐业:山西的池盐、山东的海盐和四川的井盐都已开发。

④酿酒业:春秋战国时,人们已能用曲造酒。

强调:以曲造酒,是我国古代酿造技术的重要发明。

4.手工业工艺专著《考工记》的出现

①《考工记》的主要内容:记述了齐国官营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

②《考工记》的重要地位:不但在我国工程技术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在当时世界上

也是独一无二的。

三、商业、交通和城市

1.商业的发达

①注意指导学生分析: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与商业发展的关系。即农业发展了,手工业才能发展,手工业发展了,才可能带来商业的发展,商业发展了才能带来城市的繁荣。

②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空前发展,标志着社会经济的进步,经济的大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③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很发达,各地土特产品互相交流。在中原市场上可以买到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东方的鱼盐和西方的皮革。

2.城市的繁荣

①许多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魏国大梁、楚国郢,聚集着许多人口。

②要引导学生注意,中国古代城市一个显著特点,商业中心往往是政治中心。

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和材料,增加对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感性认识。

四、由公田到私田

1.“公田”和“私田”的界定;奴隶主贵族把井田叫做“公田”,而把自己驱使奴隶开垦出来的荒地叫做“私田”。

2.由公田到私田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

②直接原因:私田主人控制私田产品,不缴纳给国君。

3.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

私田主人改变剥削方式,让劳动者交出大部分产品,保留部分产品,这样,劳动者逐渐转变为封建农民,而私田主人逐渐转化为封建地主,劳动者交出的产品就是地租,这种剥削方式就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

4.评价: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在新的生产关系条件下,劳动者由奴隶转化为农民,使生产力获得一定程度的解放。

五、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

1.春秋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逐渐确立。

春秋时期东方的齐、晋、鲁等诸侯国通过改革,使封建土地所有制得以确立。

例1: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

例2:鲁国的“初税亩”:公元前594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由国家按照

田亩的实有数目收税。

   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从分析上例中得出这样的认识,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不分公田、私田),在此基础上向国君承担纳税义务,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这就在实际上废除了奴隶社会的井田制。

2.战国时期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和魏、楚、韩、齐的变法。

①新兴地主阶级的主要来源:

a.诸侯国的卿大夫;

b.战场上立功的将士;

c.部分拥有雄厚资财的大商人。

②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要求:

a.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b.发展封建经济;

c.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③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运动:

a.李悝在魏国的变法;

b.吴起在楚国的变法;

c.韩国申不害改革;

d.齐国邹忌改革;

e.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④评价:代表先进的生产关系的地主阶级代替奴隶主阶级进行统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一些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顺应时代的潮流,推行变法运动,促进了社会的进步,终于促成封建制度的确立。

3.商鞅变法。

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变法。

⑵第一次变法:

①a.“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发展小农私有制。

③奖励军功,按功受爵,贵族无军功不再受爵。

④“燔诗书而明法令”。

     ⑶第二次变法:

①统一秦国的度量衡;

②废封建,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③“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⑷评价:

①积极作用: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促迸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

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步强盛起来,为后来

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②消极影响:商鞅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也有消极影响。

教师可以引导发学生讨论,逐条分析变法措施,尤其对“实行连坐法”“播诗书而明法令”“重农抑商”等措施进行辩证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9

标签:教案   历史   高中历史   高一历史   魏国   秦国   春秋   战国时期   手工业   地主阶级   生产关系   社会经济   封建   土地   社会   商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