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教案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教案
一、 巩固新生政权
课标要求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落实课标
一、新中国的成立
1、新政协会议: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主要任务是筹建新中国。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举行,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3、巩固政权:
①1950—1953年在新解放区进行彻底的土地改革,性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彻底消灭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新政权赢得了人民的积极支持;②1950—1953年进行抗美援朝战争,不仅打击了美国霸权,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而且为社会主义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和平的外部环境;③1950—1951年开展大规模的镇压xx运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一个稳定纯洁的内部环境;④1951—1952年开展三反五反运动,既教育了干部队伍,也教育了私营工商业者。
二、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1、基础:1949年政协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2、制定:1954年一届人大
3、内容:
共分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国旗国徽首都四章,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规定了人民的权利与义务,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方针政策等。
4、意义:
①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②是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③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二、  新中国的政治建构
课标要求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落实课标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1、发展线索:
①1954年召开一届人大;②1957年后趋于停顿;③文革期间名存实亡;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发展、完善。
2、意义:
①该制度奠定了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②规范了政府与人民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③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代表经人民普选产生,这标志着国家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发展线索:
①历史基础:民主革命时期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②1956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③1957——1976年陷于瘫痪;④文革后恢复,1982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2、性质:
①政治协商是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②政协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其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③政协会议是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
3、意义
①有利于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全国人民的团结;②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③有利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见作出科学决策;④有利于发扬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克服官僚主义;⑤有利于形成对共产党的监督机制,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原因: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发展不平衡;新中国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政策。
2、法律依据:
①1949年《共同纲领》;②1952年《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③1954年宪法;④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
3、内容:
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建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4、表现:
全国有五个省级自治区、100多个自治州和自治县,第一个省级自治区是1947年成立的内蒙古自治区,最后一个是1965年成立的西藏自治区。
5、意义:
①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重要国策和基本制度;②保证了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③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④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四、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集中体现了政党竞争、三权分立的特点;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民主集中制。
 
三、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标要求
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落实课标
一、文化大革命
1、原因:
①毛泽东错误地估计了国内外形势,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已经面临资产阶级复辟的危险,他想通过文革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②林彪、江清等野心家别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③党和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不够健全。
2、实质:
文革是左倾错误发展到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是一场领导者错误发动、被xx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全国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3、对民主与法制的破坏:
①无政府主义泛滥:江清等人煽动红卫兵运动冲击党政机关、学校、工厂和农村基础组织,到处揪斗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和牛鬼蛇神;②夺权高潮:从1967年上海王洪文等夺取党政领导权开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部门都遭到造反派多权,各造反派之间为多权展开激烈武斗;③民主法制遭到空前践踏:各级党政机关陷于瘫痪,工厂停产,学校关门,各级人大政协名存实亡,公检法等部门无法正常工作,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先后建立起新的权力机关——革命委员会,它集党、政、军、立法、司法于一体,实行党政合一、政企合一的一元化领导,是国家政治建设中的大倒退!
4、经验教训:
民主法制建设具有必要性和艰巨性,必须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深入持久地进行民主法制教育。
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1、平反冤假错案:
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5年基本结束,平反冤假错案是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环节。
2、立法工作:
①内容:1982年颁布新宪法;并先后出台《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1989年颁布《行政诉讼法》,1999年颁布《行政复议法》,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依据。截止xx年制定了380多件法律法规、800多件行政法规、8000多件地方法规。
②意义:基本形成以宪法为中心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法律基础。
3、完善基本政治制度:
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1982年提出16字方针人民政协进入新春天;1984年颁布《民族区域自治法》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进入新阶段。
4、基层民主选举:
①表现:1987年颁布《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1998年颁布正式法;1989年颁布《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村委会、居委会干部由原来上级任命改为群众选举;城市居委会职能由“管理和监督”改为“指导和服务”,农村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②意义:既保障了群众的民主权利,又贯彻了依法治国的精神,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最基本的一环。
5、依法治国:
①表现:1997年xx大确立,1999年写入宪法。
②意义(人民版):依法治国的核心是国家的方针政策都必须“有法可依”,任何政党、团体、个人的活动都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四、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课标要求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落实课标
一、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形成
1、雏形:50年代中期毛泽东、周恩来针对台湾问题提出;
2、基础:1981年叶剑英阐述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
3、形成:80年代邓小平全面阐述;
4、宪法保证:1982年写入宪法第31条;
5、成为国策:1984年全国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对港澳和台湾的区别:驻军与否
二、一国两制在港澳的成功实践
1、香港回归:
①1984年12月中英两国在北京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②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2、澳门回归:
①1985年中葡两国开始磋商;②1987年中葡在北京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③1999年12月20日中国恢复对澳门的主权。
3、港澳回归的意义(人教版):
①洗雪百年国耻,提高国际地位;②开创港澳和内地共同发展繁荣的新纪元;③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一步;④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和进步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创造了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历史问题的成功范例;⑤证明了一国两制的正确性,为祖国的完全统一提供了成功典范。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1、隔绝状态的结束:1980年后海峡两岸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松,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2、汪辜会谈: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举行会谈,双方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3、xx提出“八项主张”:1995年xxxx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努力奋斗》的讲话中提出“八项主张”,体现了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一贯性和连贯性,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4、李登辉和xx相继上台后,台湾当局对两岸关系不断进行限制,xx势力日益嚣张。大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xx年3月通过《反分裂祖国法》,积极为实现两岸直接“三通”和和平统一而努力。
四、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1、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振兴的根本基础,没有祖国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振兴。
2、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突出标志,是民族复兴和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8

标签:教案   历史   高中历史   高一历史   多党合作   依法治国   新中国   宪法   政治协商   祖国   单元   民主   意义   中国社会主义   政治   制度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