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了解或掌握清政府“预备立宪”的实质和立宪派的性质;武昌起义的爆发及成功原因;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2.能力要求:(1)通过对清政府“预备立宪”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2)通过对武昌起义成功后复杂形势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潜伏的危机。

3.情感目标:19xx年,黄花岗之役、武昌起义浪涛波连,汇成激情澎湃的辛亥风云。经过庚子以来十年的千曲万折之后,历史在革命、改良、民变和清朝的自我挽救之间终于作出了自己的选择。革命派以一往无前的气概推翻了清王朝,革了数千年帝政之命。从而产生了中华民国。学习本节,有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辛亥革命的全过程,深入认识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升华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武昌起义是重点。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开始。武昌起义胜利后,革命党人纷纷起义响应,各省相继摆脱清朝统治而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呈现土崩瓦解之势。与此同时,各省的立宪派、旧官僚相互勾结,采取各种形式进行篡权活动,使辛亥革命从一开始就潜伏着严重危机。本目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2.难点分析:清政府“预备立宪”的实质是难点。教师应从“预备立宪”出笼的背景、目的和《钦定宪法大纲》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分析,帮助学生认清“预备立宪”是一个欺骗国人的大骗局。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预备立宪”

1.“预备立宪”的背景

师:所谓“预备立宪”,其意是说,清政府要准备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君主立宪”本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发明、采用的一种统治形式。在这种统治形式下,君主的权力受到了议会和宪法的制约,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曾大力宣传这种主张,后来还兴起了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运动。然而,这个运动却遭到清政府的无情镇压。时间仅仅过了几年,清政府为什么要主动地准备实行这种“限制”自身专制权力的统治形式呢?(引导学生回忆前面两节的内容,阅读课文,认识“预备立宪”出笼的背景)

生:(回忆、阅读)

师:(在师生共同回忆、阅读的基础上,简要说明)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是在帝国主义加紧入侵,国内人民群众反抗斗争风起云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为主体的爱国运动蓬勃高涨,特别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同盟会成立后发动多次反清起义,清王朝的统治处于风雨飘摇的形势下出笼的。

2.“预备立宪”的过程

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概括清政府“预备立宪”的过程)

生:(阅读、概括、回答)

3.“预备立宪”的实质

师: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的目的是什么?实质又是什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慈禧太后接见大臣时的讲话、载泽考察归国后的奏折以及《钦定宪法大纲》等内容,进行思考)

生:(阅读、思考)

师:曾去日本、欧美考察宪政的载泽等人,归国后多次密奏清政府,建议“仿行宪政”。声称:实行君主立宪有三大好处:其一可保“皇位永固”;其二能使“外患渐轻”;其三做到“内乱可弥”。载泽的建议深受慈禧太后的赏识。请同学们想一想:“预备立宪”虽然可使“皇位永固”,也可暂时迷惑人心,但真的能使“外患渐轻”吗?

生:(思考、回答问题)

师: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实质上是借“立宪”之名,继续加强封建专制集权的国家机器,使满族贵族继续专权,遏制并消灭蓬勃发展的革命运动。这一点从慈禧太后接见大臣的讲话中可以看得很清楚。(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课文:慈禧太后的话)

生:(朗读)

4.立宪派的反映

师:清政府“预备立宪”的谕旨抛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什么反应?(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立宪派”及其思想主张,并记忆主要代表人物)

生:(阅读、记忆)

师:康有为、张謇等人对此表示热烈欢迎。这些既反对革命,又不满意清王朝统治现状,要求改革的人,史称“立宪派”,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改良派。19xx年,在他们的一再要求下,清政府裁撤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同学们想一想:既然责任内阁已经设立,我们为什么还要说“预备立宪”是一个大骗局呢?(引导学生从“预备”二字的含义、目的和《钦定宪法大纲》的内容及内阁的人员组成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生:(思考)

师:(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强调)首先,清政府宣布立宪,并非立即实行。它是以“预备”为名,拖延时间直至不实行立宪。其次,实行“立宪”的目的在于使“皇位永固”、“内乱可弥”。再次,从《钦定宪法大纲》的内容来看,皇帝仍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人民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权利。最后,从内阁成员的组成来看,在十三名内阁成员中,满族即占九人,其中皇族有七人,全部军政大权均集中于皇室。由此可见,所谓“预备立宪”,不过是清政府加强封建专制集权、强化满族贵族专权,消灭革命的一个阴谋而已。然而,随着“预备立宪”骗局的日益暴露,立宪派内部开始分化,汉族官僚也日益出现离心倾向,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二、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1.武昌起义

师: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开端,其爆发和成功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让学生阅读课文,归纳并掌握武昌起义的原因)

生:(阅读、归纳)

师: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取得成功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其一,武汉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的地区,这使得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他们成为革命党的骨干。其二,武汉是帝国主义入侵较早的地区,当地人民不断掀起的反帝斗争为武昌起义奠定了群众基础。其三,文学社、共进会的成员深入到湖北新军中做了大量的宣传、组织工作。(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楷体小字,了解两个革命团体在新军中所做的工作)

生:(阅读并思考)

师:由于革命党人的起义准备不慎被清政府发觉,湖广总督瑞澂开始了对革命党人的疯狂镇压。在许多革命党人惨遭杀害或被迫离汉,革命处于群龙无首的紧急关头,一部分革命党人自行联络,继续准备发动武装起义。19xx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熊炳坤、金兆龙率领士兵鸣枪起义,武昌起义爆发。(投影自制《辛亥革命形势示意图》或动画形式的电脑教学软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插图:《武昌起义士兵占领楚望台军械所》,有条件的可播放武昌起义教学资料片)

生:(阅读课文、插图或观看教学资料片)

师:经过一夜短兵相接的激烈战斗,革命军攻占武昌。12日,武汉三镇全部光复。这场革命史称“辛亥革命”。同学们想一想:起义胜利后,革命党人的首要任务是什么?(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生:(思考、回答问题)

2.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师:武昌起义胜利后,革命党人便着手建立革命政权。不久,资产阶级新政权——湖北军政府宣告成立。(让学生阅读插图:《湖北军政府》)

生:(阅读插图)

师:湖北军政府成立后,宣布废除宣统年号,改用黄帝纪元,定国号为“中华民国”,新军军官黎元洪担任都督。黎元洪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革命派推举他为军政府首脑?(引导学生阅读小字、插图:《黎元洪》,了解黎元洪的情况和革命派推举其为都督的原因)

生:(阅读、思考)

师:他们把革命政权拱手交给了一贯反对革命的黎元洪。这正说明了武昌起义准备得不够充分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幼稚、软弱,从而使革命从一开始就埋下了隐患。

3.武昌起义的影响

师:武昌起义胜利了,其它各省有什么反应?(再次投影《辛亥革命形势》地图或电脑教学软件,利用地图简介武昌起义胜利后全国各省纷纷响应的情况)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十几个省区宣布脱离清政府统治而独立,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可谓迅猛!但是,革命也面临着严重危机(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由一名学生朗读楷体小字内容,以加深学生对革命面临失败危机的认识,为下一节辛亥革命失败的教学作铺垫)。

生:(阅读、朗读课文)

师:武昌起义胜利后,革命面临的严重危机,说明什么问题呢?(启发学生思考)说明了反动封建势力的强大,同时也表明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和幼稚。

小结

师:(让学生思考,然后由一名学生小结本节的内容)

生:(思考、小结)

师:(视学生的小结情况,简要归纳)20世纪初,为挽救摇摇欲坠的封建专制统治,清政府继推出“新政”之后,又上演一部“预备立宪”的骗人闹剧,更加激起了人民群众的不断反抗。19xx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爆发,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开始,湖北军政府的成立和各省的纷纷响应,一方面导致了清朝统治走向土崩瓦解,另一方面立宪派、旧官僚控制着大部分地方政权,也使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7

标签:教案   历史   高中历史   高一历史   辛亥革命   立宪派   革命派   武昌起义   军政府   立宪   党人   湖北   课文   清朝   清政府   危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