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辛亥革命

第15课 辛亥革命
【课程标准】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课标解读】
辛亥革命有广义、狭义两个概念,广义的理解一般指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政府,建立民国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所以应掌握革命党的建立、武装起义、思想宣传、武昌起义。通过轻敌推诿,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意义,认识中华民国成立的意义。
【考试大纲】                             
辛亥革命
【知识梳理】
一、背景
1.原因:
①             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
②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        来挽救统治危机。
2.条件:
(1)组织基础: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           等革命团体,决心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9xx年,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在东京成立。
①性质:                                         
②纲领:                                         
(2)思想基础:三民主义
同盟会成立后,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           围绕要不要                ,
要不要             等问题展开思想论战,大力宣传其政治纲领----三民主义。
 
(3)军事准备:革命党人在宣传              的同时,还多次发动             。其中19xx年          发动的          起义最为有名。
思考1:同盟会成立的条件和性质是什么?

二、经过
1.爆发:武昌首义
(1)概况:        年10月10日,            和            率先发难,武昌起义爆发。
(2)结果:起义胜利后,成立          ,推举          为都督;宣布“五族共和”,定国号为              。
(3)影响:武昌起义震撼了清王朝的统治。短短一个月,全国十几个省相继宣布独立,许多            地区也发生了响应武昌起义的革命运动。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2.高潮
(1)成立民国:19xx年元旦,            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
            成立,以           为国旗。
(2)颁布《                   》:         年3月颁布,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 
             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意义。
   (3)帝制的终结:19xx年2月,           下诏退位,清王朝        多年的统治宣告结束。
思考2:辛亥革命和武昌起义的关系如何?

三、结果及意义
1.结果:19xx年3月,袁世凯在       就任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原因:
①袁世凯手握重兵,具有一定的政治资本;
②资产阶级的弱性和妥协性;
③         的涣散,立宪派和旧官僚的破坏;
④帝国主义的支持。
2.意义:
①性质: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               革命;
②作用:它推翻了中国xx多年的           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从此,          观念深入人心。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③影响: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3.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行不通。
思考3:如何理解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xx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

【知识拓展】                                                            
1. 如何全面分析和评价三民主义?
所谓“民族主义”是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内容,即以革命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变半殖民地的中国为民族独立的中国。因为,清政府此时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主义”反对的是满族统治者,而不是整个满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内民族平等的进步思想,客观上体现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实现民族独立的要求。
“民权主义”是指“创立民国”的内容,即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核心。
“民生主义”是指“平均地权”的内容,即试图解决土地问题,消灭封建土地制度。其具体方法是,由国家统一核定地价,“其现在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是孙中山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但是,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
2. 结合史实分析说明辛亥革命为什么被称为“比较完全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①辛亥革命有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领导,19xx年成立中国同盟会,制定了章程,设立了统一的领导机构,创办《民报》为机关刊物。
②辛亥革命有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三民主义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
③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民众。革命派通过与保皇派的论战,传播了革命思想,把众多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吸引到革命派一边。革命派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激发了人们的革命情绪,推动了各地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④辛亥革命推翻了xx多年的封建专制政体,创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了很高水平。
【走进高考】
1.(xx年广东单科,11)“人间处处倡民主,天上谁人奉玉皇。一朵红云旗五色,惊传飞艇上天堂。”这一情景最早可能出现于
a戊戌维新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新文化运动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解析:b  辛亥革命提倡民主共和,中华民国成立后,国旗也是五色旗。
2.(xx年广东单科,7)《民报》创刊号刊登黄帝象(见右图)的主要目的是
a提倡民主自由                   b宣传排满革命 
c倡导个人崇拜                   d反对帝国主义
解析:b  中山先生在《民报》创刊号,把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其中的民族主义指的就是“驱除鞑虏”,指的是满洲贵族。
3.(xx广东单科卷)(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二】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xx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3分)
(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5分)
(3)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6分)
参考答案:
(1)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及其他反侵略反封建斗争。
(2)①政治:打击了帝国主义,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定的民主和自由;
②经济: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思想文化: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不少封建陋习;④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在推动现代化方面存在局限性。
(3)新中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为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①政治: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进入了人民民主的新时代,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②经济:建立了新的经济制度,为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③思想文化:确立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面繁荣提供了必要条件。
【课时训练】
一、单选题:
1.(xx海南历史卷)19xx年,五色旗被定为中华民国国旗。五色旗的寓意是
a.天下为公,共建民国              b.弘扬传统,共创共和
c.民族团结,实现共和              d.各界联合,维护民国
2.(xx全国文综一)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开始组建新军。新军的主要特点是
a.仿效近代军制编练               b.最早配备近代先进武器
c.大量征召有先进思想的青年       d.多以文人充任高级官吏
3.(xx四川文综)在近代中国,系统的出现阐释了民生思想并把它作为纲领的政治派别是
a.地主阶级洋务派 b.资产阶级维新派  c.资产阶级立宪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4.(xx上海历史)“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这一事件是
a.戊戌变法     b. 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护法运动
5.(08全国卷ⅱ,15)在清末,革命派与维新派的根本分歧在于
a.对西方列强的态度       b.是否实行“平均地权”
c.政体变革的方式和目标     d.应否推行议会制度
6.(08全国卷ⅱ,16)列宁在评论近代中国的某一事件时指出,标榜“自由”、“民主”、“共和”的欧洲资产阶级国家,并没有支持中国的革命运动;相反,这一运动激起了他们“掠夺中国”的欲望,为此还与中国的落后势力“实行联盟”。列宁所指的事件是
a.义和团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
7.(08四川文综卷,16)19xx年爆发的日俄战争对当时中国国内的“立宪”,“专制”之争产生了很大影响,立宪派和主张君主专制的人对战争结局抱有不同期望,立宪派普遍希望
a.日败俄胜       b.日俄俱败      c.日胜俄败      d.日俄休战
8.(xx年广东理基,63)“各班会党日昌明,……男子共和争促进”。该情形出现于
a.辛亥革命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9.(08上海历史,共同部分27)右图是19xx年《申报》
上刊登的一幅反映清末立宪的漫画,作者的意图是           
 a.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一脉相承
 b.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性质相同                         
 c.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不能相容
d.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互不相干
10.(08海南历史,17)列宁在辛亥革命后指出,孙中山的思想首先是同“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列宁具体指的是孙中山的
a.民族主义思想    b.民权主义思想   c.民生主义思想    d.国民革命思想
11.(08四川延考)戊戌变法失败后,立宪派曾参与的历史事件是
     a.萍浏醴起义    b.黄花岗起义    c.辛亥革命    d.二次革命
12.孙中山(1866 1925年)在回忆录中回忆说:“28岁那年,我就与20多个华侨,在海
外成立起革命团体,决心用流血斗争推翻满清王朝。”孙中山“28岁那年”的主要行动是
a.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
b.联合其它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
c.他与革命党人一起发动广东沿海起义
d.他领导华侨支持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戊戌变法运动
13.一部历史小说中写道:“下午6时15分, 孙中山换乘马车去总统府,由黄兴和海
陆军代表等迎入内府。当晚11时,举行孙中山大总统受任典礼。他宣誓词说:“中华民国缔造之始,而文以不德膺临时大总统之任,夙夜戒惧,虑无以副国民之望。……”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孙中山就任中国同盟会总理职务
b.孙中山就任反对袁世凯的海陆军大元帅职务
c.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务
d.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海陆军大元帅职务
15.鲁迅在《阿q正传》里说:“(赵秀才和假洋鬼子)他们想而又想,才想出静修庵里有一块‘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是应该赶紧革掉的,于是又立刻同到庵里去革命。……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官。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这说明
a.革命已经深入人心,地主和旧官僚治开始资产阶级化
b.除了少数人外,未庄人对于革命的真正意义了解不清
c.革命从城市向农村全面扩展,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d.只是形式上的革命,辛亥革命存在着失败的潜在危机
16.孙中山认为:“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历史上的政治和社会经济种种中心都归之于民生问题。”为此,他提出的政策是
     a.平均地权    c.奖励实业       b.保护工商      d.土地革命
17.“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一条款的根本目的在于
a.限制袁世凯     b.维护共和制    c.扩大内阁权利      d.反对封建专制
18.20世纪初中国近代化的步伐明显加快,其中最大的成果是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初步发展        
b.新文化运动极大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c.《临时约法》的颁布,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里程碑
d.结束了xx多年的君主专制,建立了共和政体
19.洪仁玕、康有为、孙中山思想的共同点是
     a.主张推翻清朝统治                  b.主张君主立宪
c.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d.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20.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到:“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日记中的“万恶之政府”指
a.清政府        b.南京临时政府      c.北洋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5分)
材料一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
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1)太平天国运动以推翻清朝专制统治为目标。结合天京事变的原因和《天朝田亩制度》,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观原因。(4分)

(2)请按示例概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推翻专制政体所进行的艰苦的革命斗争。(3分)  示例:建立兴中会等革命团体。

材料二   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做元首;一旦亡了国,象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斯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的君主,好象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河南程氏遗书》
(3)据以上材料分析指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

材料三  “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4)依据材料三分析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2分)

(5)综合以上分析,指出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4分)

22.民国初期学生心目中的伟人
   19xx年对3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他们崇拜的人物依次为:孔子、孟子、孙中山、
颜渊、诸葛亮、范促淹、岳飞、王阳明、黎元洪、华盛顿。
   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一环是提出课题。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针对以上材料展开讨论:
   甲:中小学生崇拜孙中山、华盛顿,说明辛亥革命后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
   乙:你看这些学生崇拜的仍是孔孟,说明辛亥革命后社会变化不大。
   丙:没那么简单。他们为什么既崇拜孙中山、华盛顿又崇拜孔孟呢?
  请回答问题:(6分)
   (1)你如何理解甲、乙的说法?丙为什么说“没那么简单”?(4分)

(2)根据上面的讨论,为他们的研究拟定一个题目。(2分)

第15课  辛亥革命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10.cadcc  bcacc          11-20. cacdd  abdca
2.a.新军之“新”就在于改习洋操,按照西方军制进行编练。其主要目的是为维护清王朝统治。b项“最早”与题干不符,c项与组建新军目的不符。
4.c.从民谣辫子灭,跪拜礼灭可以看出这是辛亥革命之后才有的风俗。
5.c.在中国近代化运动中,革命派与维新派都追求民主政治,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没有根本分歧,而分歧主要在于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和目标上,即暴力与改良,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选项ad为两派共同点,b为革命派主张,维新派没有提及,答案选c。申明,题干用“根本”一词本人认为不妥,改为“主要”较宜。
6.b.材料表明中国的革命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选项abd符合,向西方学习的“自由民主共和”等革命目标,排除a项,讲话的人是列宁,1924年逝世,d排除。
7.c.立宪派是20世纪初,随着“新政”和“预备立宪”而崛起的资产阶级上层及其政治代表所组成的政治派别。代表人物:国内为从事实业的大资本家和绅士(如张謇),国外为已沦为保皇派的康有为,梁启超。基本主张:召开议会,建立责任内阁,以便上层民族资产阶级参政。同时当时康有为和梁启超在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也希望学习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故当时立宪派希望日胜俄败,正确答案为c。
8.a.考查信息解读能力。抓住材料中的“会党”和“共和”等信息分析解答。
9.c.解题的关键是读懂图意,专制是树的下部,立宪在树上部,中间是断开的,二者截然分开。
10.c.“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是指孙中山想在政权建立后,企图解决其它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制度后出现贫富分化的的弊端。这就是他所设计的资本主义经济纲领,也就是民生主义。故选c
11.c.在早期的革命中,革命党人主要依靠革命党人和会党组织,如萍浏醴起义、黄花岗起义、二次革命等,只有在辛亥革命中,立宪派投机革命。
二、非选择题
21.(1)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的领导人无法摆脱封建特权思想,不一能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4分) 
(2)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民主革命思想并同改良派进行思想论战;发动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政权—中华民国等。(3分)
(3)革命前认为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革命后破除了对皇帝的迷信。(2分)
(4)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励着人们探究救国的新道路,这正是五四运动的产生的思想基础。(2分)
(5)推翻了中国的君主专制政体;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4分)
22.(1)答:甲:共和体制确立,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乙:封建传统观念仍有影响。
丙:他们既崇拜孔孟,又崇拜孙中山和华盛顿,说明当时的社会正处于新旧交替之中。
(2)答:所拟题目规范、切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教案   历史   高中历史   高一历史   辛亥革命   立宪派   革命派   君主专制   共和   资产阶级   中华民国   中国   民主   思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