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是什么

课 题: 一、
一、  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体验,初步了解声音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2.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方法。 3.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4.通过学生经历用多种方法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过程,鼓励学生的思维形式向开放性和独特性发展。 5.培养学生善于使用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物理实验的习惯,从中感受到物理学的真实性以及物理与生活的关系。 二、  设计思路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中,声音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是十分熟悉的。“声音是什么”是从学生十分熟悉的事物中提出的令人陌生的问题,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又有利于本节教学内容的拓展。 三、    教学资源纸、音叉、水、衣架、绳子、水槽、石头、广口瓶、手机。 四、  教学设计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点 评请学生设计方案:一张纸、一杯水,一个笔帽、一根橡皮筋,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你能不能设计方案使其他的物品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各组提出活动方案、讨论。 在学生探究过程中适当引导,启发,对于与众不同的方法给予鼓励。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上述纸张在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物体发声是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在探究的基础上,用摩擦、搓揉、指弹、撕等方法使纸发出声音,也可把它做成纸筒,纸笛,纸炮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一杯水到在地上会发出声音。 向笔帽中吹气,会有声音;笔帽扔在地上会有声音。 拨动橡皮筋会有声音。 用手摸着喉头,然后发出声音,这时手指有什么样的感觉。击打音叉,把发声的音叉的尖端接触面颊,有什么感觉。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得出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发出声音。让学生探究哪些方法可发出声音,在此基础上找到发生体的共同点:振动。  在第一次活动的基础上,有目的地进行二次活动。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点 评提出问题:声音能在哪些物质中传播?你能举例说明吗?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 演示图1-4实验 演示:一滴水滴入水中,引起水波。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引起的水波。 介绍:声音在空气中也是以类似的方式传播的。但是人眼看不见。 (本实验使用实物投影仪效果非常好)

 演示:图1-7实验 说明声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声能。 介绍:医学上的超声碎石的原理。

自己动手完成图1-2和图1-3的实验,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学生举例说明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观察后得出结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 观察到水波的扩散,传播。 观察到烛焰在摇晃 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的实验和观察演示实验,自己得出结论。 在演示图1-4实验时,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1、  手机的铃声过小, 2、  抽气的效果不好,真空度不高。 导致抽气前后声音大小变化不大。手机换成小电铃效果要好的多。 本实验也可以用一个纸筒代替扬声器,效果也很好。(纸筒可以选用薯片的包装盒)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2

标签:教案   物理   初中物理   八年级物理   笔帽   音叉   声音   水波   固体   演示   结论   效果   方法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