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复习教案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type="#_x0000_t75">一、影响价格的因素1.供求影响价格(1)当①供不应求时,商品短缺,购买者争相购买,销售者趁机提价,买方不得不接受较高的价格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于是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②卖方市场。(2)当③供过于求时,商品过剩,销售者竞相出售,购买者持币待购,卖方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处理他们过剩的存货,于是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④买方市场。 温馨提示“供”与“求”两个方面均影响价格。商品的需求量同商品价格成反方向变动,这称为需求定理;商品的供给量同商品价格成同方向变动,这称为供给定理。2.价值决定价格(1)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价值是价格的⑤基础,价格是价值的⑥货币表现。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⑦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⑧越低。 温馨提示要区分“供求影响价格”和“价值决定价格”两种不同的说法。供求和价值都对价格产生影响,但二者的地位和作用不同: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对价格只是影响作用。(2)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⑩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个别商品生产者用高于或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的商品,都只能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出售。这就促使商品生产者努力缩短生产商品所用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3)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关系。如果生产某种商品的生产者普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会导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使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可见,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4)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二、价格变动的影响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1)一般说来,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2)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但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3)相关商品价格变动对既定商品需求量的影响。互为替代品。如果两种商品的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这两种商品就互为替代品。在可以相互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将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互补商品。如果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这两种商品就是互补商品。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会引起另一种商品需求量随之增加。 温馨提示商品价格的变动与它的替代品的需求量的变动是同方向的,即商品的价格上升,它的替代品的需求量也会上升。商品价格的变动与它的互补品的需求量的变动是反向的,即商品的价格上升,它的互补品的需求量会下降。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1)调节生产规模。当市场上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该商品的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这时生产者会压缩生产规模,减少产量。当商品供不应求时,该商品的价格上涨,生产者获利增加,这时生产者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2)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缩短其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给自己的产品提供降价空间,使其在价格竞争乃至生存竞争中更具优势。(3)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在市场经济中,哪个生产者能提供质量好的或者其他企业无法生产的产品,他就能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从中获取更多的利润。

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type="#_x0000_t75">1.综合分析:引起价格变化的多种因素人们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常把物价上涨或下降的原因归结为供求关系的变化,这很不全面。应该多角度理解引起价格变动的因素:(1)商品价格涨跌的根本原因是商品价值量的变化。商品的价格一般来说与商品的价值量成正比。(2)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主要是由商品供求关系引起的,这里是“主要”,而不是“完全”。(3)货币本身的价值也会影响商品的价格。一般地说,货币本身的价值与商品价格成反比。(4)纸币发行量也会影响商品价格。当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时,会引起物价上涨,诱发通货膨胀。(5)引起价格涨跌的原因还有其他因素。如:地区差异、反季节差价、市场垄断、国家宏观调控、消费者的购买力、商品的新鲜程度、哄抬物价等也会引起价格涨跌。总的来说,价格的变动,价值是主要的决定力量,供求关系和其他因素是次要的影响力量。【例1】 政府给农民一定的家电购置补贴,会影响农民对家电的市场需求量。下列曲线图(横轴为需求量,纵轴为价格,d1为补贴前市场需求曲线,d2为补贴后市场需求曲线)能正确反映这一信息的是(  )

解析:首先判断曲线的走向:一般情况下价格和需求成反比关系,因此,曲线的走向是向下,故排除b、d两项。然后确定两条曲线的位置:由于价格补贴使农民实际购买价格下降,因此在同样价位的情况下家电市场需求量增加,a项为减少的情况,c项为增加的情况。故选择c项。答案:c 规律总结一般情况下,商品的价格和需求成反比,该题正是运用这一原理分析价格补贴对需求的促进作用。在该题中,农民享受补贴,实际上相当于降低了购买价格。2.难点突破:商品价值量、劳动生产率、劳动时间的关系(1)不管社会劳动生产率怎样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不变。(2)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即使用价值量越高。因此,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关系。(3)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意味着同一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在价值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会减少。所以,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关系。(4)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这意味着这个商品生产者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商品价值总量增加。所以说,一个商品生产者创造的价值总量与他的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关系。价值量、劳动生产率、劳动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例2】 假设某国生产m商品的企业只有甲、乙两家。XX年甲企业的产量为10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6小时;乙企业的产量为8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10小时。如果XX年甲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XX年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  )a.5小时       b.7小时c.7.5小时             d.8小时解析:由于两企业的产量相当,且只有这两家企业,所以,商品的价值就是生产单位商品平均的劳动时间。由题意知,XX年两企业的总劳动量为10 6 8 10 140(万小时)。又据条件“其他条件不变”,推出XX年两企业投入的劳动总量仍是140万小时。XX年甲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20%,意味着其产量为10 10 20% 12(万件)。乙企业没有发生变化,产量仍是8万件。于是:XX年生产每件商品所消耗的劳动量为140 20 7(小时)。 触类旁通此题考查商品价值量的计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计算),计算题是考查商品价值量这一知识点的常见题型。在计算时我们要注意区分开三对概念: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单位商品价值量和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3.误区警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与等价交换原则是否矛盾(1)等价交换是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所谓等价,就是要求交换双方商品的价值量相等;在货币出现以后,等价交换要求商品的价格应当与其价值相符合。(2)在现实生活中,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唯一可行的表现形式。这种波动并不违背等价交换原则。(3)在市场上,发生价格与价值相背离,主要是由供给和需求的不平衡引起的。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买者与买者的相互竞争,使价格高于价值;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卖者与卖者的激烈竞争,使价格低于价值。反过来,价格的高低变化又影响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与供求之间的这种双向制约,使价格始终围绕价值上下波动。(4)供求与价格的互相制约,使得价格的上下波动总是围绕商品价值这个中心,而不会偏离太远;从单个的商品交换过程看,虽然价格时涨时落,但从较长时间来看,商品的价格和价值是相符合的。即等价交换是对商品交换整体的、本质的概括,而并非每一次交换都必须使价格与价值绝对相等。【例3】 “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史记·货殖列传》)从经济学角度看,这是(  )a.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b.计划机制作用的结果c.劳动决定价值的体现                d.供求关系对价值的影响解析:b项明显错误,题干中经济现象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c项与题意无关。d项错误,供求关系不影响价值,影响价格。故选a项。答案:a4.正确理解相关商品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不仅受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还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相关商品主要包括互为替代品和互补商品。用表格的形式直观的表达出来就是:

【例4】 上个世纪90年代末,某国中西部出现了罕见的灾害天气,导致该地区玉米产量比预计下降了53%,造成玉米价格大幅度上升。玉米价格的上升,不仅造成玉米需求量小幅下降,还造成小麦需求上升。这说明(  )a.玉米的需求弹性较小,且玉米和小麦是替代商品b.玉米的需求弹性较大,且玉米和小麦是替代商品c.玉米的需求弹性较小,且玉米和小麦是互补商品d.玉米的需求弹性较大,且玉米和小麦是互补商品解析:玉米是生活必需品,故玉米的需求弹性较小。玉米价格的上升造成小麦的需求量上升,这是因为二者互为替代商品,故选a项。答案:a

1.(XX安徽高考,3)某商品生产部门去年的劳动生产率是每小时生产1件商品,价值用货币表示为260元。该部门今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0%。假定甲生产者今年的劳动生产率是每小时生产2件商品,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甲生产者1小时内创造的价值总量用货币表示为(  )a.364元   b.400元   c.520元   d.776元答案:b解析:某商品生产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要发生变化,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0%,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设为x,则1 260 (1 30%)x,得x 200元。甲生产者今年的劳动生产率是每小时生产2件商品,那么甲生产者1小时内创造的价值总量为2 200 400元。2.(XX江苏高考,7)假定原先1台电脑与4部手机的价值量相等,现在生产电脑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而生产手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到原来的一半,其他条件不变,则现在1台电脑与__________部手机的价值量相等(  )a.2             b.4            c.8             d.1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价值量、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关系,主要考查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生产电脑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即单位时间内生产的电脑由原先的1台变为2台;生产手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一半,即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单位时间内生产手机的数量由原先的4部变为8部。现在的交换等式变为2台电脑 8部手机,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1台电脑与4部手机的价值量相等。3.(XX广东高考,9)需求法则是指商品需求量随其价格上升而下降,随其价格下降而上升的一般规律。但生活中有时东西越贵越有人买,如天降大雨,小贩趁机提价推销雨伞,雨伞却卖得很不错。这表明此时(  )a.需求法则不起作用             b.处于卖方市场c.处于买方市场                 d.雨伞的价值上升答案:b解析:天降大雨,雨伞的需求量上升,商品供不应求,经营者觉得有利可图,于是趁机提价。在这一过程中,卖者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故此时处于卖方市场。4.(XX福建高考,27)周末,小陈同学陪妈妈逛商场,看到下图的情景,向妈妈解释了产生这一情景的下列几种原因,其中合理的是(  )

a.不正当竞争引起洗衣机市场的混乱b.洗衣机供过于求致使商家争抢客源c.洗衣机质量优劣决定其销售量大小d.劳动生产率提高降低了洗衣机价格答案:b解析:由于商品供过于求,导致出现买方市场,商家为扩大商品的销售量而采取多种措施,图中的现象就是典型,故b项正确;a项说法把图中的做法归结为不正当竞争是错误的;商品销售量的大小既与商品的质量有重大关系,也与售后服务、价格等其他因素分不开,故c项错误;劳动生产率有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生产率之分,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量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说法太笼统。

经济总体回升向好 稳物价 惠民生背景材料材料一:国家统计局XX年1月2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核算,XX年国内生产总值(gdp)335 3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比增长8.7%,XX年初制定的“保八”目标最终圆满实现。XX年,中国经济已经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的局面,季度gdp是一个标准的v型走势图。XX年四季度,gdp同比增长10.7%,增速为最近8个季度以来新高。

材料二:XX年投资持续快速增长,涉及民生领域的投资增长明显加快。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 846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增速比上年加快4.6个百分点。XX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下降0.7%。其中,城市下降0.9%,农村下降0.3%。居民消费价格11月份同比涨幅由负转正,当月上涨0.6%,12月份上涨1.9%。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5.4%,12月份由负转正,当月上涨1.7%。全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7.9%;商品零售价格下降1.2%。考虑到基期因素影响,XX年一季度经济增速可能仍然较快,应警惕物价回升较快、产能过剩以及资产价格过快上涨等方面的风险。材料三:XX年初期,北方地区蔬菜价格以涨为主。受大雾、大风降温天气影响,蔬菜价格出现整体上涨,其中大白菜、西红柿、豆角和青椒价格单日涨幅均超过10%。广东、广西、湖南、安徽等南方省区由于气温回升,菜价稳中微降。理论分析1.价格变动影响生活和生产。从XX年11月份cpi由负转正,对居民生活消费产生一定的影响,利于企业调节生产规模,生产适销对路高质量的商品。2.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我国经济的发展为提高居民收入奠定了基础。物价影响着人们的消费,物价的上升,会导致人们的购买力下降,减少对商品的消费量,需要加强宏观调控,防范通胀,稳定物价,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3.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由于气候的影响,蔬菜生产成本加大,供应量减少,使蔬菜价格上涨。4.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实施强有力的宏观调控。XX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投资,扩大内需,拉动了经济增长,使“保八”目标圆满实现。5.财政具有促进经济平稳运行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作用,XX年政府投资持续增长,更多的关注民生,落实了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热点预测根据下图显示,据此完成1题。

1.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自XX年7月以来持续走低,在XX年7月开始回升,到11月终于由负转正,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我国经济有了回升向好势头 ②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已消除 ③出现了通货膨胀 ④需要注意防范通货膨胀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①③④答案:b解析:根据图表中cpi的变化,可判断出我国经济企稳回升,故选①。一般说来,cpi上升到3%时为通货膨胀,我国目前cpi虽然上升,但还没有出现通货膨胀,应注意防范通胀,故选b项。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还没消除,故排除②。2.据河南省商务厅监测,XX年1月下旬河南省主要农产品价格出现明显上涨, 粮食、肉蛋和蔬菜成上涨主力。猪肉价格上涨明显,每公斤五花肉价格下旬较中旬上涨2.3%,受冰雪天气影响,农产品价格涨得最多的莫过于蔬菜了。其中,大白菜涨价3.2%,芹菜涨价4.2%,黄瓜涨价6%,西红柿涨价2.9%,豆角涨价5%。主要农产品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使人们特别是贫困家庭感受到了压力。请结合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本次主要农产品价格水平走高给人们可能带来的影响。答案:(1)以猪肉、蔬菜为主的农产品属于生活必需品,其价格上涨,会导致居民食品支出比重增大,加重低收入者等弱势群体的负担。(2)主要农产品价格上涨,也会导致其他商品价格的连锁反应,可能会引发通货膨胀,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3)价格变动影响生产经营。猪肉、蔬菜等主要农产品价格上升,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调动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解析:本题以本轮物价上涨为素材,考查物价水平对居民消费水平、经济运行、生产的影响。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注意到主要农产品价格水平的走高,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农民收入。

一、单项选择题1.据调查,在春节前夕,超市中许多商品的价格有不同程度的上涨。这说明(  )a.供给的变化会引起价格的变化b.价格的上涨具有随意性c.价格受到气候、时间、生产的影响d.需求的变化会引起价格的变化答案:d解析:易误选a项,春节期间商品的供给没有减少甚至有所增加,所以,价格升高不一定是由供给的减少所致,可以排除a项。b项观点错误,c项与题意无关。2.北京市下调公交车车票价格,乘坐公交车的人次增加,能够正确反映这一变化的图形是(  )

答案:a解析:根据价格与需求成反向变动这一经济原理,结合图示,可看出随着车票价格的下降,乘车的人次增加,二者是反比例关系,四个图形中只有a项恰当地表达了二者的关系。3.XX年10月12日,国务院总理xx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农业生产形势,研究部署做好秋冬种工作。会议决定,XX年小麦各品种最低收购价每市斤均提高3分钱,其中,白小麦每市斤提高到0.9元,红麦和混合麦每市斤提高到0.86元。同时适当提高稻谷特别是优质稻最低收购价格。上述做法(  )①有利于扩大农村小麦的生产规模 ②说明小麦生产供不应求 ③说明价格是调节供求关系和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机制 ④说明商品价格主要是由国家决定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答案:d解析:国家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目的在于稳定小麦市场的价格,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这一做法可以调节生产规模,体现了利用价格调节供求关系的道理,故应选①③。②与事实不符。④观点错误,商品价格主要是由市场决定的。4.cpi是用于衡量某一固定消费品集合价格水平的指数,cpi越大表明物价水平越高。下表列出了某年份我国三个城市的人均工资与cpi。若考虑物价因素,三个城市人均实际工资水平由高到低的正确排序是(  )

城市

人均工资(元/月)

2 860

4 000

3 300

cpi

130

160

110a.乙>丙>甲               b.乙>甲>丙c.丙>甲>乙             d.丙>乙>甲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物价对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影响。三地实际工资水平用人均工资除以物价指数,则甲乙丙三城市的结果分别为:22、25、30,所以实际工资水平由高到低的顺序是丙、乙、甲。5.下图描述的是XX年1 6月某奶制品的市场价格走势,下列对该图理解正确的是(  )

某商品价格走势①该商品很可能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 ②生产者可能会缩小该商品生产规模 ③该商品的互补商品需求量会有所增加 ④该商品的替代商品需求量会有所增加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答案:d解析:一般说来,价格变动与商品需求量反向变化。图中商品价格走势下降,商品生产者获利减少,会缩小该商品生产规模,故选②。价格下降,其需求量要增加,互补品的需求量也会增加,故选③。替代品的需求量会减少,排除④。该商品价格下降可能由供过于求导致,故选①。6.下图中,当某商品的价格停留在a点或b点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a点出现通货膨胀,在b点出现通货紧缩b.在a点出现通货紧缩,在b点出现通货膨胀c.在a点形成买方市场,在b点形成卖方市场d.在a点形成卖方市场,在b点形成买方市场答案:d解析:a点说明价格高于价值,可能该商品供不应求,此时处于卖方市场。b点说明价格低于价值,可能该商品供过于求,处于买方市场。a、b两项与图无关。7.XX年2月份我国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3.3%。其中,肉食及其制品价格上涨45.3%(猪肉价格上涨63.4%),鲜菜价格上涨46.0%,油脂价格上涨41.0%。这些商品的价格大幅度上升,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就必须(  )a.等待降价的时候再购买            b.大幅度减少相应的消费费用c.在商品的销售淡季去购买          d.增加相应的消费费用答案:d解析:题干反映的主要是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情况,因此a、c两项不符合实际;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可能会促使居民节省消费,但不可能是大幅度地减少相应的消费费用。故b项表述错误。相关商品(主要指互补商品和替代品)价格的变动影响人们的生活消费。据此完成8 9题。8.甲经营水果,乙为甲做果箱。甲采取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使得水果生意红火,同时也带动了乙的果箱供不应求。这说明一种商品价格变化会引起(  )a.其互补品价格的变化             b.其替代品价格的变化c.其互补品需求量的变化           d.其替代品需求量的变化答案:c解析:水果与果箱为互补品,b、d两项排除;在互补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下降,相关商品的需求量会增加,c项应选。9.假定当a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上升10%时,a商品需求变动量为20单位;当a商品的替代品价格下降10%时,a商品需求变动量为30单位。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当a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上升10%、替代品价格下降10%同时出现时,那么,a商品的需求数量(  )a.增加50单位             b.减少50单位c.增加10单位             d.减少10单位答案:b解析:a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上升10%时,a商品需求变动量为20单位;当a商品的替代品价格下降10%时,a商品需求变动量为30单位。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当a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上升10%、替代品价格下降10%同时出现时,那么,a商品的需求数量减少50单位。二、非选择题10.(XX北京东城期末)表中材料反映了XX年大蒜价格变动的多方面经济关系,概括材料中体现的经济学道理。

材料

经济学道理示例:XX年大蒜种植面积下降,直接导致了今年的大蒜产量急剧下降,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大蒜的价格

供给影响价格材料一:民众普遍认为大蒜能够杀菌、提高身体免疫力,甚至能够避免感染甲流,这对大蒜价格的上扬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请勿在此答题)材料二:大蒜价格上涨,经销商们获得暴利,不少外行人也眼热起来,纷纷加入大蒜交易的行列

(请勿在此答题)材料三:看到今年大蒜价格喜人,很多蒜农已经在扩大大蒜的种植面积,仅金乡一个县的种植面积就将扩大10%

(请勿在此答题)答案:①消费心理影响需求,需求影响价格。②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③价格变动调节生产规模。解析:细读三则材料,提取“普遍认为,暴利与加入行列,种植面积扩大”关键信息,调动经济生活知识归纳出理论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教案   政治   高中政治   高三政治   价值量   价格   劳动生产率   生产者   商品价格   需求量   多变   需求   单位   价值   商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