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无私照

第八课1框  平等的真谛 一、课时基本内容:1课时  平等的真谛二、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重、难点的确立,教学资源的取舍,教法、学法的选择等

1.教学内容分析:第八课“日月无私照” 主要引导学生认识生存权和发展权的意义,懂得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一样,既有生存的渴求,也有发展的愿望;他们同样具有选择“有尊严地生存”着的权利。让学生了解我国政府在创建公平社会,帮助弱势群体生存和发展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及取得的成效,让学生懂得:创造和谐的社会生活环境,给所有的公民平等的生存发展权利,是一个负责任政府的重要职责。一个有效的社会,其重要标志即是人人都有机会获得个人的发展,能够老有所养,幼有所扶,病有所医,残有所助。“平等的真谛”框题从理论上阐释了平等的思想。

2.学情分析:初中学生正值价值观形成时期,他们对社会现象很敏感,尤其对一些不公正、不公平的社会现象,充满愤慨;他们充满理想,热情地追求着大同世界的实现,对未来充满了幻想。这个时期是培养学生亲和社会的情感和行为的关键时期。如果能够让学生客观地了解社会中存在的各种不平等现象及其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培育学生的尊重、关心、同情弱者的人格,寻找消除这些不平等现象的途径和方法,不但可以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看待这些现象,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3.重、难点的确立: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平等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但教学中要把握住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人格的平等,人人平等地享有权利。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弱势群体学生既认识自己的处境,又能够树立信心,以坚定的意志克服困难。4.教学资源的取舍:(1)充分利用教材课文中的材料。(2)适当补充一些相关材料。5.教法、学法的选择:“人生而平等”的教学内容很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引用名人名言、故事等让学生认识平等的意义,感受平等的美好。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辩论、演讲、小品表演等,让学生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深刻感受平等的重要性。(1)讨论法。(2)问答法。在导入阶段和课中,大量使用。(3)阅读法。对课中重要文字、图片、图表要引导学生阅读。(4)笔记法。课文中重要的概念、意义等要通过笔记批注和用笔勾画的方法进行标识。(5)探究法。结合课中的交流和探究。(6)讲解法。本课知识点较多,需要教师适当进行归纳和讲解。三、拟达成的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活动,让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人格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们的生存条件、社会地位之所以有差别,就主要在于人际遇不同,懂得平等社会的建立需要大家的努力,需要每个人都做出自己的贡献,让学生了解平等社会的美好。

能力目标:学会通过事例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方法,学会辩证思考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育平等意识,坚定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形成追求平等、正义的价值追求。四、教学流程

环节

师生活动设计

训练内容

预期目标

设计意图

效果反馈与修正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课前准备搜集关于“人生而平等”方面的资料学生课后归纳、查阅资料、整理理解平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

课中教学

课中教学

引入:阅读教科书p52:两个案例,并回答后面的问题。学生阅读案例,并展开讨论。

 “公平”和“平等”是现代社会两个非常重要的观念。“人生而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是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的理念。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平等?平等的真谛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这些是我们这一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第八课  日月无私照(板书)一、平等的真谛(板书)

教师讲述如下事例,引导学生了解平等的含义。让学生听后发表看法。 某单位车辆违反交通法规并造成交通事故,造成两人身亡。其中一人为某大学教授,另一人为进城务工农民。在理赔时,肇事单位认为,应给教授赔偿30万元,而农民工只赔8万。辩论:以“人是否有高低贵贱之分”为题展开辩论。正方辩题为: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反方的辩题为:人实际上有高低贵贱之分。正反方分别用事例、他人的言论等证明自己的论点。1.平等: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以生命的平等为基础,体现为人格和各项基本权利的平等。2.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人都享有平等的政治、法律和人格尊严。3.每个人都应当享有被尊重的权利。追求平等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现代社会注重人与人的平等。维护社会的平等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那么应如何维护社会的平等?

讨论:(1)我不属于社会弱势群体,维护社会平等的问题与我无关。

(2)保护弱势群体,是政府的事情,我们个人做不了什么。 (3)谁让他们生不逢时,生活条件差是他们的命苦。通过讨论让学生懂得:每个人都享有尊重的权利。良好的条件不是一个人获得人格尊严的前提条件。社会成员的人格尊严,需要法律的保障,需要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维护。4. 维护社会的平等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请阅读教材p54:两个案例,思考这两个案例给我们什么启示?5. 处境不利的人,要用自己的奋斗来捍卫自己的尊严,赢得他人的尊重。小结: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人格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们的生存条件、社会地位之所以有差别,就主要在于人际遇不同,懂得平等社会的建立需要大家的努力,需要每个人都做出自己的贡献,特别是弱势群体自身要用自己的奋斗来捍卫自己的尊严,赢得他人的尊重。学生阅读案例,并展开讨论、回答学生听、思考回答学生辩论听讲解做笔记、勾书学生讨论学生回答

  

学生阅读学生回答学生小结这两个案例反映了什么问题?你有何看法?理解什么是平等?进一步什么是平等?如何维护社会的平等?维护社会的平等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弱势群体自身应做些什么?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平等的思想,并引出本课的教学主题引导学生初步 理解平等的 含义,懂得公平公正对于人的重要性让学生通过辩论对公正和公平形成深刻的认识,深切体会平等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认识到捍卫人的尊严、维护人的平等权利是每个人的责任。无论是“强势群体”还是“弱势群体”,都要承担起维护社会公平公正的责任,尤其是在社会中处于优势的人们,更要为帮助弱势群体尽自己的责任让学生懂得弱势群体应通过自强发展自己,赢得他人的尊重巩固升华本课内容,为后面教学打下基础。

课后安排1.完成练习册p?2. 说说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需要怎样的关心和支持,给政府提出建设性意见,如应制定怎样的政策,采取什么措施给予社会弱势群体以有效的支持。学生课后自己归纳、查阅资料。采取什么措施给予社会弱势群体以有效的支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五、教学反思:

第3课时   第八课2框  平等的脚步    一、课时基本内容:1课时  平等的脚步二、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重、难点的确立,教学资源的取舍,教法、学法的选择等

1.教学内容分析:本框让学生了解我国政府在创建公平社会,帮助弱势群体生存和发展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及取得的成效,让学生懂得:创造和谐的社会生活环境,给所有的公民平等的生存发展权利,是一个负责任政府的重要职责。“平等的脚步”简单列举了我国不同时代的人们在追求平等的生存和发展权利方面所做出的努力,特别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在维护公民各项权利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同时指出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在我国产生的各种不平等现象。

2.学情分析:初中学生正值价值观形成时期,他们对社会现象很敏感,尤其对一些不公正、不公平的社会现象,充满愤慨;他们充满理想,热情地追求着大同世界的实现,对未来充满了幻想。这个时期是培养学生亲和社会的情感和行为的关键时期。如果能够让学生客观地了解社会中存在的各种不平等现象及其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培育学生的尊重、关心、同情弱者的人格,寻找消除这些不平等现象的途径和方法,不但可以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看待这些现象,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3.重、难点的确立:

本节中的教学重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的政治、法律、经济等保证,以及我国的有关现状。教学的难点则是查找有关资料。另外,教科书中的有关图表以及一些数字需要学生认真思考方可理解,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4.教学资源的取舍:(1)充分利用教材课文中的材料。(2)适当补充一些相关材料。5.教法、学法的选择:国家消除贫困、建立平等民主的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教科书所呈现的内容已经比较具体和丰富,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选择一些具有时效性的内容,也可以动员学生查找更多的资料以丰富课堂教学。(1)讨论法。(2)问答法。在导入阶段和课中,大量使用。(3)阅读法。对课中重要文字、图片、图表要引导学生阅读。(4)笔记法。课文中重要的概念、意义等要通过笔记批注和用笔勾画的方法进行标识。(5)探究法。结合课中的交流和探究。(6)讲解法。本课知识点较多,需要教师适当进行归纳和讲解。三、拟达成的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党和政府在保障人民权利方面所做的努力,知道人与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学会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身体、智能等方面的差异而自傲或自卑。

能力目标: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的方法和辩证地认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同情心,懂得为他人的幸福付出努力。四、教学流程

环节

师生活动设计

训练内容

预期目标

设计意图

效果反馈与修正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课前准备说说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需要怎样的关心和支持,给政府提出建设性意见,如应制定怎样的政策,采取什么措施给予社会弱势群体以有效的支持。学生课后归纳、查阅资料、整理采取什么措施给予社会弱势群体以有效的支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

课中教学

课中教学引入:“平等”是我们每个人都追求的理想目标。那么,什么是平等?我们大家说说自己的看法。我国为实现平等做了哪些努力?我国现在的平等现状如何?这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二、平等的脚步(板书)1.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国人民的平等做出了巨大努力(板书)为了推翻三座大山、争取民族独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实践自己的诺言,进行了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近十几年来,党和政府在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取得了重大成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并明确规定了公民在教育、劳动、医疗等方面享有的平等权利。近年来,党和政府通过完善法律、制定倾斜政策、实施各种项目,在扶贫济困、维护弱势群体利益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阅读教材p55:申纪兰的故事,回答后面的问题。阅读教科书第56页中的图表及表下的阅读资料,了解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2.我国确实存在不平等现象的原因(板书)我国是一个人口多、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因此,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公民个人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归纳起来,主要是:一是城乡差异;二是东西部地区差异;三是由社会转型而造成的资源分配不均衡,造成劳动者收入差别过大。3.我国当今社会中的一些弱势群体,也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特殊产物(板书)我国东西部的发展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东部沿海地区靠着优越的地理和自然条件,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相比之下,我国西部地区由于地理和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发展较慢。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帮助西部边远地区发展经济,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党和政府为缩小东西部差异、改善西部人民生活而采取的重大举措。4.正确认识我国“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策略(板书)阅读p58:阅读材料,理解我国的富民政策。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具有重大意义(板书)   完成p59:探究。6.正确认识我国社会存在的不平等现象(板书)(1)平等总要受到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2)任何社会都会存在一些不平等现象。(3)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同时人口多、发展不平衡,加上自然、历史的原因,不平等现象不可避免。(4)提高弱势群体的生活水平,实现平等,任重而道远。小结:我国政府为实现人民的平等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我国的平等的实现上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我国目前仍存在不平等现象,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并为实现平等而努力奋斗。学生回答回忆历史知识听讲解学生阅读思考学生阅读思考听讲解做笔记勾书学生阅读思考听讲解做笔记什么是平等?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国人民的平等做出了哪些努力?党和政府对广大劳动人民基本权利的尊重我国存在不平等现象的原因?如何理解我国当今社会中的一些弱势群体,也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特殊产物?如何正确认识我国“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策略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社会存在的不平等现象?学生小结引出话题,并让学生初步整理自己对平等概念的认识,为后面的教学打下基础引导学生具体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在维护人民平等权益方面所做的努力

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社会存在的不平等现象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通过漫画,让学生理解教科书中的“社会转型造成弱势群体让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的富民政策。让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不平等现象。巩固升值本课,为后面教学打下基础

课后安排1.完成练习册p?2.查找政府为帮助弱势群体所做出的努力。学生课后自己归纳、查阅资料。政府为帮助弱势群体所做出的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五、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教案   政治   初中政治   九年级政治   板书   贵贱   弱势群体   无私   日月   平等   权利   现象   努力   我国   社会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