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除了台北故宫,这个博物馆竟然也有这么多的国宝级文物!

注意,大量高清原图,警惕流量!

台北除了台北故宫,还有一个博物馆也非常有名,尤其馆藏文物价值丝毫不逊色大陆除北京故宫以外的博物馆,它就是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

重新升级改造后的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

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最初名为国立历史文物美术馆,简称史博馆,位于台北市中正区南海学院内,是老蒋迁台后成立的第一个公立博物馆,也是除台北故宫博物院之外,收藏展示中原文物为主的博物馆。

史博馆中重要珍宝来源有日本战败后归还的,各方捐赠以及收购的。

其中重量级的部分都是源自一九四九年以前,河南博物馆的收藏,共计1086组件。所以台北史博馆与河南有着理不清的关系。

2018年史博馆启动升级改造计划。2024年2月,历经六年时间正式重新对外开放。现在将为大家介绍其中认定的五件国宝级文物及五件珍宝古物,并带大家走进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


国宝级 蟠龙方壶 春秋

蟠龙方壶:高90.3cm 最大腹长39cm 最大腹宽26.5cm 底径30x24cm 口径19.8x14cm

看到这件国宝级酒壶,你的脑海里是不是浮现出了河南博物院里的宝贝莲鹤方壶(出土一对,另一只在北京故宫,属于国宝级,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

莲鹤方壶

这件蟠龙方壶莲鹤方壶一样,都是来自河南新郑,为春秋时期中原郑公大墓之物。是著名的楚式龙耳方壶,早见于著录,目前仅出土4对。壶乃酒器,具有盛酒、盛水之功能。周代礼制谨严,使用时必定成双,方壶者,为卿大夫而设,使用于祭祀、飨宴时,因此常使用精致的纹饰装饰,制作非常华美,远胜他器。

蟠龙方盖沿宽厚,上接镂空网状的蟠蛇纹盖冠,盖冠以失蜡法制作而成。两侧附耳作立体镂空回首的龙形圆雕一对,圈足下设一吐舌的虎形立雕,制作精良,珍贵无比。蟠龙方壶出土时原为一对,另一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同墓尚出土莲鹤方壶一对。所以蟠龙方壶莲鹤方壶他们是失散的兄弟四人组。

双耳

那这件蟠龙方壶是怎样从河南到台北的呢?

1923年8月25日,郑公大墓由靳云鄂主导发掘,当时挖出了一百多件逆天青铜器,称为“新郑彝器”

1923年,河南政府为了保存郑公大墓出品,在一处文庙内成立了古物保存所,并且收入了大量当时出土的宋代瓷器、殷墟甲骨等逆天珍品。

1927年,冯玉祥为了笼络当地人心,所以决定保护好这些珍宝,亲自提倡建立河南博物馆,所以文博界有“先有郑公大墓,后有河南博物院”的说法。1930年,这些珍品全数被河南博物馆接收,并且此时河南的地下各种宝贝接连出土。当时就有学者表示:统中国博物馆所藏物品,除故宫博物院外,河南博物馆堪居第二之位置。

底座

1937年,卢沟桥事变,河南博物馆为了保护这些珍品,开始文物大迁徙,分装成68箱,运抵重庆,藏于市郊中央大学柏溪分校的防空洞内。

1948年,解放军抵达重庆,国民政府教育部杭立武急忙申请两架运输机,连夜抢运了38箱河南文物赴台。

1950年,由河南籍在台人士组成河南运台古物监护委员会对这批文物开始清点。一共有陶器17箱,青铜,11箱,甲骨2箱,织,1箱,玉,1箱,图,15箱,卷,1箱。1955年,台湾成立史博馆开始代管这38箱赴台的河南文物。


国宝级 兽面人形器座 春秋

兽面人形器座:高47cm 长34cm 宽30cm 重7.8kg

背面

同样来自郑公大墓出土的兽面人身座状物,具有兽面、大眼、张口、人身的特徵,双足各踏一蟠蛇,造型威猛。头部有四条向上的曲柱残痕,其上所承之物已失,或属案座类等物。此器造型奇特,独一无二,是研究春秋时期非常重要的青铜器。

头部

有学者曾表示,这个兽人正是丰猴。一位传说中疯狂饮酒导致亡国的诸侯,葛洪在《抱朴子·酒戒》中曾写到:丰侯得罪,以戴尊衔杯。所以工匠为了丑化丰侯,警示那些酒徒,并将丰侯设计成了这个模样。

兽面人形器座目前地球上仅此一件,所以必然是国宝。

底座


国宝级 金柄兽面纹铜短剑 春秋

金柄兽面纹铜短剑:剑柄10.7cm 剑身22.6cm

这把来自约三千年前的短剑精美绝伦,几乎是河南赴台三十八箱古物中的第一镇馆之宝。

金柄兽面纹铜短剑铸造于春秋晚期,辉县琉璃阁卫国国君墓出土。金柄短剑之剑身狭长,中脊突起,两锷极窄而尖薄。茎与首皆属金质。格饰兽面纹,茎作螺旋状纹,首为椭圆形,饰蟠螭纹,剑首中空,首边缘饰三角云纹。

金柄兽面纹铜短剑

这种春秋时代的金柄短剑,精致华美,出土数量稀少,十分珍贵,可能是春秋卫国国君防身之物。属于典型的西周式剑,是周人向巴蜀人学习后的产物。

剑柄

剑身与剑柄之间有着装饰兽面纹的剑格,剑柄做螺旋状纹,剑首为椭圆形,装饰有黄金打造的蟠螭纹装饰,如此奢华的随身配剑,想必它的主人绝对不简单。

剑首


国宝级 曹天度造九层千佛石塔 北魏

曹天度造九层千佛石塔

高153.1cm 底座宽60.2cm 顶层宽25.5cm

塔身由两块石块叠组而成,外型仿造木造的楼阁式建筑分为九层,第一层各面正中间刻有佛龛,正面为二佛并坐、背面为交脚菩萨,左右两面则为一佛二菩萨,佛龛外列刻四排小佛,第二层以上四面亦整齐佈满浮雕小佛像,足足雕刻了1332尊佛像,且刀工细腻。

塔座局部

塔座四面各有浮雕像:正面浮雕供养人、狮子和香炉,左右两面分别刻有排列的男供养人与女供养人,背面刻有供养人及126字造像题记。由题记得知此塔是北魏献文帝天安元年(公元466年)一位小官曹天度为了他的亡父和亡子所造的塔。雕造时间正好与著名的云冈石窟开创年代(460-465)相同,全塔布局严整有序,层次分明,佛像雕刻刀法浑圆利落,足见当时北魏佛教造像工艺的水准。


九层石塔原置于山西崇福寺的弥陀殿,共有塔座、塔身及塔刹三个部分。塔身及塔座现存于台北史博馆。塔刹现存于中国山西省朔州市文物保管所。

1937年,日军攻陷朔州,除了屠城,必然不会放过掠夺宝贝。经过随军的京都大学的专家鉴定,确认此塔乃北魏文物后开始打包。

塔座局部拓片

此时,一位名叫丁克成的搬运工,冒着生命危险,悄悄将塔刹拆下,藏匿起来。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崇福寺文管所成立后,才将塔刹捐给了国家。

日军将石塔运至日本后,朝日新闻等媒体大肆宣传。日本战败,国民政府手握宣传证据,向他们索回了这件文物,随后便跟着国民政府来到了台湾史博馆,直至今天。

塔座局部拓片

曹天度造九层千佛石塔被公认为首屈一指的国宝,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纪年详实,是中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完美的个体独立石塔。

第二,雕刻时间与云冈石窟一致,属于石雕黄金时期的代表作。

第三,石塔造像的内容反映了北魏当时的社会及信仰。

第四,石塔是木造样式,是研究当时木塔建造的顶级标本。

第五,石塔造型完美,是中国宝塔雕刻中的翘楚。

一九九五年,崇福寺文馆所与台北史博馆进行沟通,希望进行复制。史博馆致函表示:现阶段虽未能合璧,但该塔之价值并不会因为顶身分离而逊色。此后,两岸专家多次为复制事宜进行交涉,但都未成功。


珍宝级 《溪山无尽图》 南宋 夏圭

溪山无尽图卷 纵38cm,横1639cm

溪山无尽图卷局部

溪山无尽图卷局部

溪山无尽图卷局部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陕西收藏界大咖赵元中珍藏的这件《溪山无尽图》突然现世,日本人得知后,火速赶来。当时的陕西省主席邵力子抢在国宝流失前将其赎回。

溪山无尽图卷局部

抗战期间,《溪山无尽图》曾在陕西展出,进行抗日募捐。1949年,《溪山无尽图》被视为贵重财物秘密转移至台湾,以寄藏的性质保存在史博馆。所以,这幅画有个编号,称为陕西一号。

溪山无尽图卷局部

《溪山无尽图》以一长纸绘成,四丈有余,无一接缝,画卷由区隔远山帆影与近景行旅的江面展开,后沿著山径而行,忽而石壁嶙峋、林立崖间;忽而江水潺潺、渔舟点点,峰迴路转,烟雾飘渺,溪山幽远令人留连。描绘山石的斧劈皴法已趋形式化,与宋画中塑造肌理与呈现立体空间的意图不同,山岩间树木的画法,也不在意树干与树叶自然生态的结构,而呈现快笔挥就之状,再由远山及江面大量水分渲染方式应与明代戴进、吴伟等风格接近,当属其后之作。

溪山无尽图卷局部

此画原属陕西省政府,迁台后归藏于史博馆,因其卷末有「臣夏圭进」之款识,卷首处有张大千所题「天下夏圭第一」,而确定于夏圭之作。所以这是一件来自南宋时期的珍品。

张大千题跋

夏圭他最重要的作品《溪山清远图》则是秘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国宝级 皇明监国鲁王圹志 明

皇明监国鲁王圹志长63.5cm 宽47cm 厚5cm

皇明监国鲁王圹志是在1959年8月22日于金门旧金城城东发现,石材属于玄武岩,发现时碑身完整,惟右额已破损,字迹大半可识,只有少数几字漫患不清。横额刻「皇明监国鲁王圹志」八字篆书,志文以工整楷书刻成,主要记述鲁王出生、薨逝年月、生平事蹟概要等。据明史记载监国鲁王的末路是「鲁王于明末以海遁入海,久之,居金门,郑成功礼待颇恭,既而懈。以海不能平,将往南澳,成功使人沉之海中。」该圹志记载:「……鲁王素有哮疾,壬寅十一月十三日中痰而薨。」

明史所载鲁王被郑成功沉入海而死并非事实,郑成功死于壬寅五月初八,也于鲁王之前,圹志内容可考证旧史阙漏,对于郑氏时期台湾史研究有重要价值。

皇明监国鲁王圹志背面


1959年,金门的几位农民炸石头时,竟然炸出一座古墓,古墓的墓碑上有着八个篆书大字:皇明监国鲁王圹志。直接把专家们震惊了。因为这可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后裔鲁王朱以海的陵墓。

朱元璋第十个儿子就是那个虽然聪明,但是沉迷女色又爱吃仙丹,结果二十岁不到就挂了的鲁荒王朱檀。鲁荒王的第十一世孙正是朱以海,崇祯十七年,朱以海刚接替鲁王这一爵位,清军就占领了山东。

根据明史记载,鲁王一路逃到南明,因为是皇族,所以立马成为监国,率兵抗击清军,结果当然是无力回天。朱以海又继续逃往金门,最终的结局是被郑成功丢到了海里。

皇明监国鲁王圹志局部

然而,墓碑上的志文则是告诉我们,鲁王一直有哮喘,1662年是一口痰卡在喉咙中要了他的命,郑成功这背了近四百年的锅,终于是甩掉了。

所以鲁王碑一出土,便引发了学术界的疯狂热议。因此,在2011年,皇明监国鲁王圹志碑被认定为国宝。


珍宝级 虎 清代甘国宝

甘国宝指画 虎

甘国宝(1709-1776年)生于清康熙年间,字继赵,号和庵,本籍福建,曾官至福建陆路提督。自幼聪明好学,练就一身武艺。雍正七年中武举,十一年,受御前侍卫。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受甘国宝台湾总兵,并诏谕:此系第一要地,不同他处,非才干优良,见识明澈者,不能胜任。

传说甘国宝的母亲因梦见猛虎后才怀孕生下了他。所以围绕甘国宝有着非常多和老虎相关的故事。

甘国宝雅好文墨,擅长绘山水,尤善画虎,他的指画「虎」形态万千,有走虎、伏虎、卧虎、蹲虎、上山虎、下山虎,画幅常署「指头生活」。这幅画是甘国宝在台湾所留存的代表画作,是日治时期台湾文人魏清德的旧藏书画之一,就台湾文献而言具有重要古物价值。后来,魏氏家族分三次将包含纸虎画在内的338件书画文物捐给了台北史博馆。

局部

这件纸虎画,猛虎蹲坐着,双目圆睁,回首弓背卷尾,炯炯有神,威猛中带着一丝可爱。老虎身后与巨石为背景,整幅画面生动传神画面,左上方自题“甘国宝指头生活”

虎 局部

甘国宝的纸画虎在他去世后几乎散失殆尽。屏南棠口、漈下村各珍藏甘国宝纸虎画一幅,福建博物馆,厦门博物馆也收藏有他的纸虎画。


珍宝级 墨荷四联屏 近现代张大千

墨荷四联屏(全局)纵358cm 横596cm

墨荷四联屏局部(荷花)

墨荷四联屏局部(荷叶)

张大千的作品。张大千(1899-1983),近代书画名家。曾赴敦煌临摹唐宋壁画近三年,习得古人绘製壁画分初稿、次稿、定稿等诸多层次与敷染布局的描绘技法,1943年返回四川。

墨荷四联屏局部(茎秆)

1945年完成这四屏丈二墨荷,时于成都、重庆展出,轰动一时。画上题诗「一花一叶西来意,大涤当年识得无?我欲移家花裡住,只愁秋思动江湖。」意境清新,颇有禅意。当时正值日本侵华战争结束前夕,画上分两次题记作画的心境感受,一为「两京未复,昆明玄武舟诸之乐,徒托梦魂。炎炎朱夏便有天末凉风之感。乙酉六月,避暑昭觉寺,漫以大涤子写此并题。大千居士爰。」,其二则为得知日本投降消息「忽报收京杜老狂,笑嗤强寇漫披猖。眼前不忍池头水(不忍池在东京,荷花最盛。昔居是邦,数赏花泛舟。),看洗红妆解珮裳。七月即望,日本纳降。收京在即,此屏装成,喜题其上。爰。」

墨荷四联屏局部(款识)

巨幅荷花联屏笔精墨妙,气势雄伟,笔墨淋漓,顾及荷花、荷叶的生长情态与各项局部细节,构图巧妙,兼具单屏与联屏之画面。1986年,此画入藏台湾史博馆,2013年认定为重要古物。


珍宝级 十猿图 近现代 溥心畲

十猿图 纵17.5cm 横110.4cm


相信大家都很了解清朝的末代皇帝,紫禁城文物的搬运工溥仪。然而,大清皇室最早商榷立的接班之人,并不是他,而是《十猿图》的作者溥心畲。溥心畲(1896-1963),近代书画名家。

十猿图局部

溥心畲原名爱新觉罗·溥儒。他是溥仪的堂兄,还是恭亲王奕䜣的孙子,因为天资聪慧,被誉为皇清神童。

光绪帝因为没有子嗣,驾崩前一天开始甄选接班人,十三岁的溥心畲奉旨入宫。大臣们表示此时国运衰落,应选年长聪明的溥心畲继承皇位,慈禧勃然大怒,最终三岁的溥仪成为了宣统皇帝。

1914年,溥心畲留学德国获天文和生物双博士学位。1925年创立松峰画会,并与张大千齐名成为“南张北溥”。

十猿图局部

1949年,溥心畲赴台定居台北,并在如今的台湾师范大学教艺术,溥心畲有着极高的文采与艺术成就。他的画风流露出一种高雅洁净的人文特质。

此幅《十猿图》笔墨典雅,以横卷形式表现山石间小猿活动情状,用浓淡相参的墨色、飞动的用笔构筑出倾斜的石块与山谷,其间黑白长臂猿飞跃腾移,或手勾树干、或坐立于石块、或隐匿于叶丛后,各般样貌活泼淘气。

十猿图局部

长臂猿是溥心畲喜爱的主题之一,因其灵巧之姿常具逗趣情态,家中亦养有数猿供其写生观察,以笔毫生动地擦造出猿猴毛茸,小猿互动间的面部表情与肢体关系亦表现得活灵神气。

题跋

1963年11月,溥心畲在台病逝,享年68岁。他的遗物于1992年分别交于文化大学华冈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及历史博物馆托管。


珍宝级 《菊》 近现代 常玉

《菊》纵151cm 横77.5cm.

常玉(1901-1966),四川南充人,为民国初年留学法国学习美术的中国画家,一生旅居于巴黎异乡,并未进入正式的美术学校习画,而是喜欢在咖啡馆里,一边看着红楼梦或拉着小提琴进行绘画。

《菊》局部

其画风以中国水墨写意融合西方野兽派的简洁强烈特质,惯以平涂单纯色彩及简约的线条构成画面,开创出非常清晰独特的个人风格。 花卉静物题材反复出现在常玉的创作中,画家似乎想在这个看似简单的题材中不断探索新的表现可能。

这副菊创作于1957年,直立构图,向上生长的鹿角枝,方形浅盘,这也是他最喜欢的画作表达形式。本作构图简洁、色彩对比强烈,红艳的背景与金黄的盆菊进行搭配,显得异常喜庆,点缀上飞舞的蝴蝶和蜻蜓,生机勃勃。展现中国以「菊」象徵文人气节之传续,同时也将东方装饰性融入于现代创作中。

《菊》局部


为常玉静物画中之代表作。

常玉一生都极为坎坷,加上他不按套路出牌奔放的个性,所以他的画压根卖不出去。上世纪四十年代,常玉本想去台湾办画展,挑了他自己最喜欢的作品提前运至台湾。但因为自己签证护照问题未能成功,所以常玉的许多代表性作品都留在了台湾。

1966年,因煤气泄露中毒,常玉在巴黎的公寓内去世,他的作品成捆的出现在巴黎的拍卖市场,售价仅为数百法郎。八十年代后,他单张作品价格已经翻了一百倍。

2019年,常玉的《五裸女》以3.039亿港元成交,一度成为亚洲艺术拍卖界最高价拍品。

如今,西方公认他为世界级绘画大师,被誉为中国式的莫迪利亚尼。


郑公大墓墓主人是谁呢?

1992年,河南博物院曾和台北历史博物馆互访,将郑公大墓作为合作出版项目,搭建两岸文化交流的桥梁。

说了这么久,郑公大墓墓主人是谁呢?郭沫若根据其中出土的重器——王子婴次炉表示,墓主人正是郑庄公的儿子郑子婴。

王子婴次炉

不过,现代考古学家则认为,墓主人应该是春秋中晚期的一位郑国国君。台北史博馆中来自郑宫大墓的珍宝,还有虎形尊、云龙罍、蟠螭纹鼎以及凤钮螭纹镈。其中凤钮螭纹镈是台湾现藏最大的铜镈。

1950年,中国国家文物局接收了那些来不及运走的文物后,其中“新郑彝器”又被分批调藏,八件在北京故宫,十五件来到国家博物馆,五十八件回到河南,两件藏于深圳。自此,郑公大墓珍宝分散在两岸四地五家博物馆内。

2001年,《新郑郑公大墓青铜器》一书在台湾和大陆先后出版发行,书中详细的梳理了这批文物的出土保护离散的过程,终于让分散五十多年的“新郑彝器”,以另外一种方式重新团圆在一起。

《新郑郑公大墓青铜器》

两千年前的郑国国君绝对万万没想到他所打造的重器,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会同时成为两岸的建馆之基与镇馆之宝。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8

标签:台北   台湾   新郑   文物   博物馆   故宫   石塔   河南   珍宝   国宝   局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