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全国最大铁路分局没落了,只配拉煤?

地图篇之--铁路,大同是煤都,因为运煤所以铁路公路相对发达,尤其是铁路因为有大秦铁路扛把子,年运量四亿吨,世界第一是全国最赚钱的铁路。铁路枢纽有几种布局方式,其中环形枢纽是比较好的布局方式,像太原的串联式被戏称糖葫芦,相对会有瓶颈,而大同铁路就是环形铁路枢纽。

但是铁路对城市割裂严重,偶然间看到一个地图,其中铁路线显示比较明显,发现大同不是一个圈,是缠绕了各种圈,可以说是遍布铁路立交了,从地图上看大同的铁路交叉立交数应该是比公路立交数量多的。

大同环形铁路枢纽

大同站是客货运特等站,七台48线,可以说如果按线路排名的话也是全国排的上号。始建于1914年至今已经110年历史,是京包线上等级最高唯一特等站。曾是京津冀蒙晋区域的铁路枢纽,北京往西所有普速列车必经之地。那个时候的大同铁路有多牛呢,看看下面的图中八十年代的特快列车就知道了,在那个很多城市还未通铁路的年代,相当于现在最早一拼开通高铁复兴号的城市。

大同分局王牌列车 北京-大同-兰州


现在的大同站站台依旧保持了八十年代风格没变

北城铁路以大同站为中心,往北是去往内蒙包头西北方向,往东是北京方向,往西南方向是太原西安方向。

北城

西南是矿区各种专用线路和大同机车厂以及第一第二发电厂各种厂区专用铁路线 ,错综复杂。

西南片区

东南片区

东南片区相对最简单,本来只有大秦铁路湖东编组站。湖东站是我国第一座电气化重载列车大型编组站,占地21平方公里,设有119股道,站线总长60公里。担负全线来往机车的整修和到发列车的解体、编组任务,同时也是中国最长的编组站,而其年吞吐量仅次于郑州北站。现在又增加了大同南站,大同南站基本继承了老大同站的路线方向,向东去北京方向的大张京张高铁,向北内蒙方向的集大高铁,向南的大西高铁。

北部放大图

从放大的图上能看到铁路立交出现在湖大线和大准线和京包铁路交汇处,多条线路汇集在御东北环路北侧,卡住了御河东路快速路北延长线上。导致御东学府周边成为城市孤岛。而大同站站东以为发展较早,老耿来后打通了御河西路北延,目前是大同铁路以北发展最成熟片区。

西北片区放大

平城街跨大同西编组场高架

西北方向是被铁路割裂最严重的区域,因为有大同站西各个大型编组站场的存在,占地面积巨大,直到去年平城街跨铁路斜拉桥开通才有所缓解。之前的铁路涵洞又窄地势低一下大雨就被淹,严重影响通行。

西南片区放大平旺周边

西南平旺周边是大同市现云冈区和平城区交界区,御东开发时曾有人提议把新区放这里,理由是这里厂矿企业居民多,修修路连一连就好了,投资小。那是他们不知道这里有多少铁路线,看看这些密密麻麻的铁路线有去正西云冈矿区方向的,有去西南矿区的,有同蒲铁路线,有电厂铁路线,这里就是大同的铁西区!

西韩岭片区

西韩岭片区链接了同蒲铁路大秦铁路韩原线,在这张图上往南太原方向有六条铁路正线,分别是同蒲铁路双线,新建的韩原客货运双线,集大原高铁双线。

大张高铁跨同蒲铁路接韩原线大型铁路立交


大同东片区

大同东部基本就是现在的开发区云州区,没有煤矿,铁路走向相对清晰。同样也是六条正线,北边的京包铁路双线,中间的是大张高铁双线,南边是大秦铁路双线。而其中的大张高铁是大同铁路高铁时代的生命线,因为大西高铁当时只修到了原平,加上大同进京往来历来频繁,因此也造成大同进京高铁车次远多于去省会太原车次,其中始发高铁动车数量在非省会地级市里全国第一。

而大同南动车所也在修建完善中,拥有动车所的城市基本都是高铁枢纽,大同的地理位置还是决定了其不可被跨越联系京津冀蒙晋的区域铁路枢纽。虽然重要性相比普速时代有所下降,但是三条高铁汇集加动车所的建成初步稳定了大同高铁客运铁路的布局。

大同北片区

大同北不确定是否为六线,至少五线。京包铁路双线,集大原高铁双线,大准铁路有报道修建二线不确定。大同铁路三个方向基本都是国家干线六线。

这么看下来大同铁路基础确实不错,因为运煤的原因线路布局基础是优于省会太原的。不过客运的话就差距大了,如果说普速时代和太原客运还是一个级别内的差距的话,高铁时代已经被拉开了代差。其实太原铁路局成立的主体就是以原大同分局大秦铁路为基础的。铁路货运煤炭保供毕竟也是国家战略,从整体看大同铁路枢纽因为大秦铁路的存在注定是重要的节点之一,省内无出其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编组站   铁路线   太原   矿区   环形   枢纽   北京   列车   铁路   方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