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奇妙的中药,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肿瘤,可治一切痈疽恶疮

可能对中医药多少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蒲公英被誉为“天然的抗炎药”,实际上,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蒲公英与紫花地丁搭配起来,那才真叫一个所向披靡。有趣的是,蒲公英其实又叫黄花地丁,一个黄花地丁,一个紫花地丁,二者都是抗菌消炎的经典良药。但是,很多人对蒲公英十分熟悉,却对紫花地丁十分陌生。然而,如果当你真正的看见了紫花地丁的话,又会觉得,这个植物也太过常见了吧。因为,无论是城市的公园,还是农村的山野,紫花地丁常常以一朵朵迷人的紫花“遗世而独立”。只是很多人明明与它擦肩而过,却只能“道在目前人不识”,颇为遗憾。

紫花地丁不仅是一种野草,也是一种可以食用的野菜,还是一味可以治病救人的中药。从药用植物学的角度来说,紫花地丁是堇菜科植物紫花地丁的全草;从中药学的角度来说,紫花地丁味苦、辛,性寒,主要归心、肝二经,功效上主要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的作用,在临床应用上,主要用于治疗疔疮肿毒,痈疽发背,丹毒,乳痈,肠痈,毒蛇咬伤,肝热目赤肿痛,外感热病等疾病。不得不说,紫花地丁对于一切疮疡肿毒颇具良效,诚如《顾松园医镜》中所说,“紫花地丁,疔痈必简,敷服皆奇,外科圣药”。正是因为紫花地丁在痈疽疱毒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因此民间又称之为“化毒草”。

对于紫花地丁的本草记载,大部分都认为首载于《本草纲目》,其原因也在于《本草纲目》中对于紫花地丁的药用功效并无前人之言,而是李时珍自己补充的“一切痈疽发背,疔肿瘰疬,无名肿毒,恶疮”。不过从《本草纲目》紫花地丁的附方条目下,却又有“千金方用紫花地丁草捣汁服,虽极者亦效”的记载,只不过在现存的《千金方》里似乎并未找到紫花地丁的记载。从《本草纲目》中对于紫花地丁的别名有“箭头草”、“独行虎”、“羊角子”、“米布袋”四个,然而在《儒门事亲》中有一个治疗恶疮的方子,其中就是用的紫花地丁,其中还提到了“米布袋”这个别名。这也说明,紫花地丁的临床应用,不仅比《本草纲目》早,甚至比《儒门事亲》还要早。

根据《本草纲目》的记载,紫花地丁可能最早出自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但从目前现存文献来看,最早记载紫花地丁的是金元四大家之一张子和的《儒门事亲》。那么,这就是紫花地丁最早的记载吗?可能还不是,因为经考证,紫花地丁的原植物是堇菜科植物,而堇菜科植物自古有之。所以,也有医者考证认为,紫花地丁的药用历史还可追溯至秦汉前,据《五十二病方》记载,其中便有堇、(堇页)葵、堇叶、堇本治毒蛇咬伤小腿烧伤、“贰食(蚀)口鼻”的记载[1]。也就是说,紫花地丁既有可能是一种拥有几千年药用历史的常用中药,只可惜目前对于紫花地丁的本草考证,仍嫌不足。

从本草学的角度来说,现存文献的最早记载应当是首载于明代医学家兰茂的《滇南本草》,其中对于紫花地丁的药用功效和用法都记载的较为详细,从性味上,认为紫花地丁味苦性寒,从功效上来看,主要具有“破血,解诸疮毒”和“消肿”的作用,从临床应用上看,主要用于治疗“痈疽肿毒”“疥癞癣疮”“痔疮”“小儿走马牙疳”等疾病,总之一句话,紫花地丁可用于治疗“一切痈疽发背,痔漏,疔肿瘰瘤,无名肿毒恶疮”。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李时珍与兰茂未曾有过交集,但他们俩对于紫花地丁的药用功效记载,却惊人的相似,这不得不让人感叹,“英雄所见略同”啊!

紫花地丁自古以来主要是一味中药独立运用,但也有配伍使用的。据《乾坤秘韫》记载,治疗“瘰疬丁疮,发背诸肿”时,用“紫花地丁根去粗皮,同白蒺藜为末,油和涂神效”,这可能是现存中医文献中最早关于紫花地丁的配伍记载。但随着后世医家对紫花地丁的广泛应用,它的配伍也逐渐丰富了起来。紫花地丁与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配伍,可用于治疗疔疮肿毒、痈疽发背、丹毒等疾病;紫花地丁与蒲公英配伍,可用于治疗乳痈;紫花地丁与大黄、大血藤、白花蛇舌草配伍,可用于治疗肠痈;紫花地丁与雄黄配伍,外用可以治疗毒蛇咬伤;紫花地丁与金银花、连翘、野菊花配伍,可用于各种热毒壅盛所致的各种疾病。

近些年来,紫花地丁的临床用途也在逐步拓展,现代药理对它的研究也是与日俱增,不过,就目前的药理研究来看,紫花地丁的药理作用还是比较集中,总体来讲,紫花地丁具有抑菌,抗炎,抗内毒素,增强机体和细胞免疫,抗氧化,抗凝血,体外抗菌,调节免疫,抗氧化,抗病毒(抗肝炎病毒,抗艾滋病毒及其他病毒),清除自由基活性,抗肿瘤,降脂,抗衣原体[2-5]等药理作用。从现代药理不难看出,紫花地丁在抗击病菌和病毒方面拥有着罕与匹敌的实力,堪称是抗炎抗菌抗病毒的“扛把子”

对于紫花地丁的妙用,实际上并不仅仅只是局限于“有名痈疽”,“无名肿毒”和“乳疖痘疔”,在现代临床中,紫花地丁可用于治疗各种炎症,溃疡、脓疱疮、疖肿,呼吸系统疾病,血栓,艾滋病[2];以及扁桃体炎,疖肿,蜂窝组织炎,流行性腮腺炎,皮肤急性化脓性炎症[6]等多种疾病。不过,即便紫花地丁在解毒消肿方面拥有超强的实力,但依然没有引起医家的重视,倒是有些遗憾。不过好在《德生堂方》所载的消毒汤和《医宗金鉴》创立的五味消毒饮,将紫花地丁收入囊中,也算是为紫花地丁在中医临床开枝散叶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程必勇.地丁、紫花地丁本草考[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8,11(2):33-35.

[2]李金艳,伟忠民.中药紫花地丁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中药,2008,10(1):27-29+55.

[3]毛晓霞,苗光新,于海龙,等.紫花地丁的研究进展[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0,27(3):302-305.

[4]李永生,何希瑞,杨燕,等.紫花地丁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新进展[J].环球中医药,2013,6(4):313-318.

[5]宋妍.紫花地丁药理作用的研究现状[J].中医临床研究,2017,9(12):136-137.

[6]张兵锋.紫花地丁的研究进展[J].宜春学院学报,2008,30(2):88-90.

【本图文由“神希园”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神希园(全球中医人士的精神家园,中医生命科学的博物图鉴),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痈疽   本草纲目   无名肿毒   堇菜   本草   千金方   紫花地丁   抗病毒   药理   蒲公英   功效   奇妙   中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