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状元:经方故事,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和晚清时期的《废医论》

“老师,我想请教您关于明清时期以及近代中西医学交流的情况。”小王恭敬地说道。

谢老师微微一笑,点了点头:“好,你问吧。”

小王认真地将手中的笔记本翻了翻,开始问道:“据我所知,外国医学的传入在鸦片战争以前就已经开始,但对中国医学的影响远不如近代。我想请问,19世纪以来,外国医学在中国传播的情况如何?”

谢老师沉思片刻后说道:“是的,你说的没错。19世纪以来,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传教士开始在中国多地开设诊所、创办教会医院,并创办医学校,他们翻译各种西医书籍,编辑中外文医学刊物,传播西医学知识。英美等国还积极吸收中国留学医学生。”

小王认真地记录下了谢老师的回答,然后继续问道:“在19世纪末,中国人对科学和技术的兴趣已经普遍觉醒。我想请问,这一时期关于中西医学比较的讨论是如何展开的?”

谢老师微笑着说道:“在这一时期,关于中西医学比较的讨论经常出现在各种报刊中。格致书院创办了‘格致课艺’,通过撰文发表论述来传播西学。医学论题也经常出现在课艺中,通常围绕中医、西医孰优敦劣进行讨论。但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中西方医学各有优劣,应该相互取长补短。”

小王听着,感到非常兴奋。他觉得这段历史的了解对于理解中西医学的交流和发展非常重要,于是继续问道:“那么,在明末清初,中医界内部就有学者开始接受西医学说,近代以来又有许多学者开始研究中西医汇通,您认为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谢老师微笑着说道:“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对科学的追求。在明末清初,一些有远见卓识的学者开始接受西医学说,认为中西医学可以相互补充,取长补短。而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中西医汇通,希望将中西医学结合起来,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小王又问:“谢老师,西医进来中国后,有很多杰出的医学家提倡中医结合的方法,如唐宗海、朱沛文、张锡纯和恽铁樵,他们被称为近代中西医汇通四大家。这些医学家具体有什么重要的贡献呢?”

近代中西医汇通四大家之唐宗海

唐宗海是‘中西医汇通派’创始人之一,他著有《中西医汇通医书五种』,这是中国试图汇通中西医学的一部早期著作。他主张中西医各有长短。

唐宗海(1862~1918)是“中西医汇通派”创始人之一,《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为其代表著作,书中除引中医理论外,兼采西医生理解剖图说加以发挥,“能参西而崇中,不得新而忘旧”,内容虽有附会之论,但在沟通中西医学方面,做了大胆尝试;他认为中西医各有长短,主张“不存疆域异见之见,但求折中归于一道”,“参酌乎中外,以求尽美尽善之医学”。

近代中西医汇通四大家之朱沛文

"朱沛文的《华洋脉象约纂》也是一部充分反映中西医汇通思想的著作。他主张汇通中西以临床验证为标准求同存异。"

朱沛文(19世纪中叶),著有《华洋脉象约纂》(又名《中西脏腑图像约纂》),是一部充分反映中西医汇通思想的著作。朱氏强调“华洋诸说不尽相同”,“各有是非,不能偏之。有宜从华者,有宜从洋者”,应“合采华洋之说而折中之”,并主张汇通中西以临床验证为标准求同存异,“应通其可通,而并存其互异”。朱氏学术思想比唐宗海更为深刻,标志着对中西医汇通的认识更加深入。

近代中西医汇通四大家之张锡纯

小王留意地问道:"那张锡纯呢?"

"张锡纯则毕生致力于临床及中西医汇通,他著有《医学衷中参西录』,总结记录了他一生的临证经验和心得。他在书中结合中西医理论阐发医理,力求在中西医理论、生理、病理、临床等方面全面汇通中西医的学术思想。"

张锡纯(1860~1933)毕生致力于临床及中西医汇通,著有《医学衷中参西录》,总结记录了他一生的临证经验和心得,并结合中西医理论阐发医理,力求在中西医理论、生理、病理、临床等方面全面汇通中西医的学术思想,例如他说:“《内经》谓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原与西人脑出血之议论相符合,此不可谓不同也。”他也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在临床处方上探索中西药并用的医家,其典型代表为“石膏阿司匹林汤”,认为“阿司匹林,其性凉而发散,善退外感之热,初得外感风热,服之出凉汗即愈”。还创用阿司匹林与中药玄参、沙参等配伍治疗肺结核发热,开创了从内科临床入手开展中西药并用防治疾病之先河。

小王聚精会神地聆听着,感觉这些故事如同一幅幅画卷在眼前展开。

近代中西医汇通四大家之恽铁樵

"恽铁樵则对中西医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他认为‘中医有演进之价值,必须吸取西医之长与之合化产生新中医’。他强调‘西方科学不是唯一之途径,东方医学自有立脚点’,主张中西医同等地位。他还是倡导中医药学标准化、规范化研究的第一人。"


恽铁樵(1878~1935)对中西医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认为“中医有演进之价值,必须吸取西医之长与之合化产生新中医,是今后中医必循之轨道。”同时又强调,“西方科学不是唯一之途径,东方医学自有立脚点”,“万不可舍本逐末,以科学化为时髦,而专求形似,忘其本来”。他认为“今日中西医皆立于同等地位”,实为在中西医汇通中主张中西医同等地位的第一论述者。另外恽氏还是倡导中医药学标准化、规范化研究的第一人。因此恽氏成为中国近代医学史上杰出的中医理论家和坚定的中西医汇通派代表人物。

晚清废医论

谢老师又说:“在清末,有一位考据学家俞樾,因妻儿误于医而早逝,他因此而感到愤怒,认为脉诊不可靠,药物治疗也不足以治病。于是,他写下了《废医论》,主张废止中医。这篇论文成为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西医激烈论争的开端。”

小王听着,心中一阵震撼。他知道,中医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而《废医论》的出现无疑是对中医传统的挑战和冲击。

“老师,您觉得《废医论》的观点正确吗?”小王好奇地问道。

谢老师沉思片刻后说道:“《废医论》的观点是极端的,它否定了中医的一切,这显然是不合逻辑的。赵洪钧先生也认为,《废医论》违犯逻辑学之处很多,立论基础不确实。但是,晚清时期的医学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医道也萎靡不振。

“当时的王纶和顾炎武的观点都反映了他们对当时医学现状的不满。”谢老师说道,“王纶指出,现代医生常常盲目效仿古方,繁复开方,导致药性不明、处方无法,最终治疗效果不佳。而顾炎武则强调了医生对药物使用的泛滥和不勇,导致病情加重而无法康复。
谢老师沉思着,回顾着清代医学界的种种情况,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

清代医学界的确存在着许多不良的医风。”谢老师说道,“喻嘉言、徐灵胎等识之士对此尤为不满,他们指责学医之人追求稻粱谋,迎合病患的需求,而忽略了对经典理论和古人治病心法的重视。他们纷纷开展《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研究,希望通过夯实基础来重振医道。

小王听后,心中不禁感叹。他意识到,医学的发展需要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只有如此,才能够真正服务于人类的健康事业。

但是,随着清朝中叶以来的闭关锁国政策,医学事业遭受了沉重的打击。”谢老师继续说道。

吴趼人的《最近社会龌龊史》:“这江南医生,每每不问甚么病,总用上了石斛、蒺藜两样,最容易使病入阴分也不知他们是甚么用意,宗的是那一家,就算他们江苏人,只知道有个叶天士、费伯雄,《叶天士全书》也不说如此用药,费伯雄虽然没有多著述,就看他那部《医醇剩义》,所订的方,也不是如此。这真是近来江苏时医的新法了。”

“近代的中医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医学受到了来自西方医学的冲击,加上晚清医道颓废、中西医论争等种种问题,使得中医界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谢老师语重心长地说道。

“但是,正是在这样的危机之中,一批有学识、有社会责任感的学者和医家纷纷挺身而出,展开了反思、抗辩、救亡、图存的学术研究和社会活动。”谢老师继续说道,他的语气里透露着一种坚定的信念。

他们中的多数都主张中西医理可以汇通,重视《伤寒论》研究以此追求临床实效,同时积极借鉴近代科学方法和日本汉方医学经验,从而革新或改良中医。”谢老师说完,他的眼睛里闪烁着一种光芒,仿佛看到了中医界的希望。

小王听得入迷,他开始意识到,作为一名中医学生,他有责任将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为中医的发展和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两位近代学者要属章太炎、恽铁樵。”谢老师接着说道,“他们通过撰文、办学、函授等形式,团结同道,引领医界自强自立,为危机四伏中的中医争取生存的权益。

小王听完,心中充满了对这些先贤的敬佩和感激之情,他决心将来要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学术精神,为中医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小王   中医界   西学东渐   中医   晚清   西医   中西医   明清   状元   中西   近代   说道   时期   老师   医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