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大同小南街14号院旁边的县隍庙,有个神秘的“黑大门”

大同古城是大同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不可估量的稀缺资源。古都情结扎根于每个大同人的心灵深处。大同日报新媒体编辑部开辟专题栏目《老照片故事》,以珍贵的老照片来讲述大同故事,留住古城记忆,记住大同乡愁。

第一季共60期已圆满推送,《老照片故事》第二季,继续挖掘古城记忆,寻找时光深处的大同文化底蕴。



光阴的故事里

尽是岁月变迁

在泛黄的老照片里

总有一段段美好回忆


老照片里记录着泛黄的故事

老照片里藏着每个人的秘密

老照片里收藏着老大同人的记忆


那些沿街的商店、银行

菜店、理发店里

曾经包容着老大同人的职场生涯

那些胡同、大院、街巷

排房、筒子楼

曾经收纳着老大同人几辈人的

平凡生活……


第九十六期(上)讲述人:高海燕

工作单位:渔牌服装店


我家原来住在小南街14号,当年的小南街是商贾林立、热闹非凡的地方。我们这个院子在小南街的东边,往东一拐就是县隍庙街。院子是两进院,一水儿的青砖瓦房,院里好像还有个戏台。里面住着十几户人家,当年都是大同市商业系统的家属们。我家是1970年搬到这个院的,我出生在卧虎湾部队,两三岁时搬到了小南街14号。当时我父亲在部队工作,妈妈在大同市纺织品公司上班。


小南街 宫品仁摄影

我父亲当年在69军,长年不在家。打我记事起,我妈工作就特别忙,不到一岁的时候我就被送到了纺织品公司的幼儿园。幼儿园离我家不远,一个在鼓楼北,一个在鼓楼南,我妈上班的单位也在附近,可她经常不能按时接我回家。有一阵子我妈被借调到商业局帮忙,忘接我更成了常事。每当别的小朋友妈妈来接的时候,我总是眼巴巴地看着。

那时的幼儿园也特别简陋,就是几间房,房里盘着顺山大炕,炕上放个痰盂,吃饭玩耍都在炕上。后来怕孩子们掉下来还做了个木栅栏,平时一关,小孩儿们就只能在那里待着。

看着别的小朋友一个个被妈妈接走了,我趴在炕上的玻璃窗上望呀望呀,就是盼不来我妈。遇见我们同院的吴大娘来接他儿子,我就求着人家也接我回去。大娘故意逗我,板着脸说:“不领!”她是蔚县人,至今我还能想起她用蔚县话的腔调说:“不进眼的,不领!”我就求大娘“领上哇!领上哇!”大娘就说:“叫大娘,叫了就领。”我就嘴甜得赶快叫大娘。

大娘领回她家,把我放到炕上,我还得给表演个节目。表演完了,大娘给我拿好吃的。我喜欢到她家,她家里人多,除了吴大娘热心肠,还有大姐、二姐、三姐,特别热闹。


吴大娘、高海燕和妈妈在小南街14号的留影

其实从幼儿园回来,我妈没下班我也回不了家,我就在院里这家看看、那家转转,闻着谁家做熟饭了有饭香就往谁家凑。那时候别看我们院住的户数多,大家都特别和谐、团结。我就是吃小南街14号院百家饭长大的。就有一个例外,有一户姓马的,人家是回民,我一般不进他们家里。

我奶奶家在江苏,姥姥家在矿上(现云冈区),爸爸在部队老也不回来,妈妈忙得一天不着家。我就像个野孩子,一天疯跑瞎害(大同话“调皮”),不是去同学家,就是去院里邻居家,总之就是不想回家,家里没人。也许是放养的缘故,从小我就养成了大大咧咧、独立性很强的性格,完全不像个女孩儿。

我的小名叫“燕毛娃儿”,院子里比我年龄大的、小的都有,但我就是“头儿”,是孩子王。孩子们也有领地的概念,一般外院的孩子来玩也要“过关”。“过关”往往是通过打架的胜败来确定,我就老担着打架的角色。我能当孩子王除了我的性格外,还有一个缘故就是我手里有“硬货”。所谓的“硬货”,一是我有玩具,二是我有吃的,糖、饼干从来不缺。

有一回,我们院里董贵琴姐姐手里攥着一块黑黢黢的高粱面窝头啃,我不知道是啥东西,就看见她吃得香。我想吃点,人家说啥也不给,说:“你拿馒头换哇!”我跑回家拿了个馒头,才换了一小块。拿过来我咬了一口,这窝窝硬得像石头,啃到嘴里又苦又涩,心想“啊呀,这是让她哄了!”

说起吃糖,我还有个难忘的经历。那一次我妈刚发了工资,我俩回家路过小南街的一个副食店,看见窗户下大玻璃罐子里装着巧克力,就是那种半圆球形的巧克力,五分钱一块。看见巧克力我就迈不动步了,说啥也要让我妈给买,不买就哭就闹。我妈拗不过我,进去买了。结果买的时候就让小偷把钱包掏走了,那是一个月的工资啊!回了家,我妈把我里外耳刮可打了个灰,边打还边骂:“让你馋!让你馋!”


爸妈怀抱着的小孩儿就是高海燕

小时候,我特别盼着我爸回来。我妈是大同人,做饭特别单调,也就是熬稀粥、烩圆白菜山药,最多炒个山药丝,真是难以下咽。我妈做得最好吃的就是煮挂面,放一点酱油,还有烤馒头。我爸是江苏人,特别会做饭。他一回来就变着花样做各种好吃的,一样的食材,在我爸的手中总会变得不一样。他给我们做饭最少是四菜一汤。如果你一进院里闻到饭菜的香味,不用问,那一定是我爸回来了。


高海燕爸爸抱着她在自家院子里

满院的人都知道老高回来了,围着看老高做饭。我爸杀鸡炖鸡炖排骨、清蒸鱼。当时大同人不会吃鱼,有卖墨斗鱼的,很便宜。本地人没见过,更没吃过,也不会做。我爸买上一大兜子,回来剥皮、掏肠肚,把墨鱼骨剔出来晾到一旁。打上水一遍一遍地洗,等到洗得黑水没了,鱼变得白白嫩嫩的了,用韭菜、葱爆炒,要多香有多香!

墨鱼骨晾干后,也是一味止血的药。我们谁让刀割了手就赶快刮点墨鱼骨粉,堵在伤口上很快就能止住血。做了好吃的,我家吃,也送给院里邻居吃,有时候我们同学赶上也吃。直到现在,我的同学一聚会都还说怀念我爸的厨艺。


在小南街14号自家门前的留影

我们院旁边的巷子县隍庙,就是过去的“黑大门”所在之处。“黑大门”是民间的叫法,实际上就是大同市公安局的看守所。我们院子和看守所只有一墙之隔。看守所高高的围墙,上面挂着铁丝网,极为神秘。小孩子们好奇心强,老是想看看那个神秘的世界。

我们院子后面有一堆挖防空洞时挖出的土,堆成了土山,挺高的。翻过这个大土山就是一个深墙根,架马上两个人才能爬上一户人家的房顶子,躲在烟囱后面偷看一下。院里犯人剃着光头,穿着蓝色的衣服,在院里绕圈走步,我长大了才懂得那叫“放风”,这放风一般是下午四点。有时候,站在那儿看,也能看见站岗的军人,和我们眼睛一对视,吓得我们赶快下来跑了。

别看那么高的围墙,又有铁丝网,有一年从里面还跑出一个犯人。警察也到我们院挨家挨户地搜查,真是有点吓人。


高海燕在永泰街渔牌专卖店前,这个位置也正好是原来小南街14号。


有一年,当时我还没上学,我和院里的几个孩子跑到鼓楼去玩儿,我就想上鼓楼看传说中的人皮鼓、大蟒蛇。几个男孩搭着“马马架”(大同话“抬起来”)把我架到鼓楼上,我站在边上看人们从鼓楼的门洞里来来往往,感觉特别有意思。

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等我想下去的时候,我们院的几个男孩早已跑得不知去向。眼看天就要黑了,吓得我大哭起来。好多人路来路过没人理我,也许是人们匆匆忙忙回家根本就顾不上往上看。

后来一个五十来岁的老汉骑车路过,看我在那儿哭得凄惨,就问我“你咋上那上面去了?咋上去的?”我说“院里孩子架我上来的,他们跑了!”“你家在哪儿?”我用手一指我家的方向,“那不是?就在那儿!”老汉一边说“灰孩子,再不敢上上面了!”一边把车子支靠到墙上,他踩在自行车的后支架上才把我抱了下来。

我的脚一沾地,刚才那种害怕的心情就飞到九霄云外,像没事一样,笑得花儿一样,屁颠屁颠地跑回家了。不过从那以后,我再不敢上鼓楼了。


未完待续……

高海燕近照

陈雁秋


大同资深摄影人陈雁秋先生拍摄了很多大同古城老照片,作为老大同人,他为这座老城拍下很多珍贵的影像,为我们记录下老街古巷的点点滴滴。同时,他也正在收集整理老照片里大同人的故事。


上面这个地方您熟悉吗?如果您与这个地方也有故事,期待您分享出来,请在留言区写下您的故事,或投稿给我们。

投稿邮箱:hy1200@126.com


策划 | 贺 英

责编 | 菅雨婷

审核 | 邓 琳

监制 | 杨 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9

标签:土山   蔚县   大同市   硬货   鼓楼   墨鱼   大娘   同人   大门   神秘   妈妈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