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I“复活”逝去的亲人,你会尝试吗?

人世间最痛的,莫过于亲人的离去,而如何面对和治愈,是人类心理世界一道绕不过去的难题。

最近一段时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这道难题似乎正变得更加复杂。不久前,台湾音乐人包小柏“复活”了离世的女儿,希望她“无法继续的青春,漂漂亮亮地活在数位世界”,许多网友看到后非常动容;今年3月,一场科技公司年会上,此前因病去世的公司创始人、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汤晓鸥以“数字人”形象现身,按惯例发表了脱口秀,令人泪目又惊喜;也有很多明星家属,因网友私自“复活”逝去的明星子女而受到极大伤害,要求立刻停止这种“揭伤疤的行为”……

越来越多逝去人士正以“数字生命”的方式不断重现,这将给人类的生死观和心理世界带来哪些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

用AI“复活”逝去的亲人,你,会尝试吗?

“数字生命”

会模糊生死的界限吗

彭凯平是中国积极心理学发起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的院长。

今年春节期间,他的一句“我们的教育培养的是打工人,没教孩子怎么去开心”曾登上热搜。人类如何才能拥有更加开心、幸福的心理状态,是他近年来的研究重点。

“数字生命”的出现,究竟是对人类悲伤情绪的积极疏导,还是容易导致更严重心理依赖的消极沉浸?

彭凯平认为,从心理康复的角度来看,用人工智能“复活”逝去的亲人,可能产生消极影响。

在“数字生命”的背后,关系着我们如何看待死亡。

“人对死亡的恐惧是一种本能。甚至有人说,死亡焦虑可能是人一生要面对的问题。”彭凯平说,人类是唯一知道自己会死的生物,而以人工智能实现的“数字生命”,正在模糊生与死的界限,“到现在为止,很难定义它好还是不好。但肯定的是,它是值得心理学家、伦理学家、生命科学家,包括全社会关注的很有意义的问题。”

已故的人工智能科学家汤晓鸥是彭凯平的朋友,作为心理学家,彭凯平可能更清楚,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面对“数字生命”,对心理世界的影响会有多大的不同。他在采访中告诉鲁健,如果过度关注自我体验,“数字生命”确实容易让人沉迷其中出不来。“但是集体产生的是一个理性的、共同的、互相促进的作用。所以我希望,这样的数字生命,最好是一家人、亲戚朋友大家在一起,和它进行互动和交流,而不是一个人和数字生命进行互动。”

人工智能时代

这些行为正在伤害人性

揭开“数字生命”对心理世界的影响,人工智能对心理的挑战也呼之欲出,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它对心理世界的影响甚至改变?

彭凯平曾在《幸福的种子》一书中写道:为什么心理科学可能是人类21世纪最前沿的学科?答案就是我们进入了人工智能的时代。

人工智能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双面性,在对人类心理的影响上也不例外。

彭凯平直言,虚拟世界的“廉价性”正在对人性产生伤害,“人都有欲望,我们在通过努力奋斗实现欲望后,才会淡然、快乐、幸福。如果特别容易得到,人不会产生极度的幸福感。但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欲望的简单满足,感情的特别廉价,幸福的特别容易得到,这些都是对人性的伤害。”

这些问题,在Z世代(通常指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人)中尤为突出。

彭凯平和同事们追踪研究了中国30万中小学生后发现,社交媒体、人工智能、虚拟技术的不断应用和普及,导致很多孩子出现“四无”现象——学习无动力、对真实世界无兴趣、社交无能力、生命无意义感。他称之为Z世代“空心病”,由此引发的还有一系列社会问题,包括校园霸凌。

2023年,彭凯平的团队曾通过机器学习的方式调查分析了40万人,探索霸凌和被霸凌者的心理特征、成长环境等问题,结果显示,被霸凌者有一些特殊的特征,包括由于各种原因不知道自己的能力、竞争优势在哪儿,而霸凌背后则是无助和无能,试图通过暴力完成心理补偿。

彭凯平和鲁健分享了自己的一个“极端”观点:“我觉得我们的孩子在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不要有考试,不要给成绩,不是不学知识,而是不要严格要求。这样的话,孩子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体验童年的快乐、生活的技巧、互助的行为,以及我们经常说的对生命、对他人的一种尊重、热爱,这些情感的教育,其实才是最重要的教育。”

当然,人工智能在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在不断丰富着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彭凯平在访谈中做了分享,比如“你幸福吗”这个问题,现在有不少更加客观的测量方法,能够帮助我们了解真实的内心。

生理测量:

测量皮质醇水平的高低和波动,可以了解你的焦虑状况。测量多巴胺、内啡肽、血清素等,可以看出你是否感到幸福。

行为测量:

根据行动或面部表情推测人的幸福开心指数。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曾总结提出“面部肌肉动作分析法”,方法显示,人开心的时候有三块肌肉会发生变化:嘴角肌上扬、颧骨肌上提、眼角肌收缩。该技术已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做成手机应用,上传照片就可以测试。

大数据记录分析法:

你在网上的发言、日记、谈吐等,通过大数据记录下来,利用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方法,可以很快进行分析,从而推测你的心理状况。

电影《入殓师》中有句台词:“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人类真的能用“数字生命”实现这种超越吗?

这个清明节,缅怀逝者的方式已然发生了改变,你对人工智能时代的人类心理世界是否也因此产生了更多好奇?

今日22点,CCTV4《鲁健访谈·对话彭凯平》,收看完整访谈,围绕生死和幸福的探讨,或许正好能回应你的疑惑。

CCTV4《鲁健访谈》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新媒体

来源: CCTV4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8

标签:亲人   人工智能   心理学家   测量   人类   生命   心理   数字   幸福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