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入门:风性善行而数变,疼痛是寒气多所致,暑邪易伤津耗气

风性善行而数变

小王向谢老师请教有关中医风邪致病的病因病机。谢老师坐在书案前,手中捧着一本古籍,他微笑着望着小王,鼓励地说:“很好,小王,你对中医的热情和努力让我非常欣慰。风邪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分为内风和外风两种,你想知道的全部都在这本书中。”

小王连忙坐定,拿出笔和纸,准备记录下谢老师的教导。

谢老师开始解释:“风邪为病有内风、外风之分。外风多由自然界风邪侵袭人体而得病,内风多由肝脏功能失调而发生。

小王认真地记录下来,他的目光紧紧地盯着谢老师的神态,生怕错过任何细节。

谢老师继续讲解:“风邪有着不同的性质和致病特点。首先,风为百病之长。凡寒、湿、燥、热等邪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如风寒、风热、风湿、风燥、风温等。其次,风为阳邪,其性开泄。风邪善动不居,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故属于阳邪。风邪侵入人体后,常先伤害人体的上部(头面)和肌表,使皮毛腠理开泄,而现汗出、恶风等症状。

风邪侵袭,常伤及人体属阳的部位(头面、咽喉、肌表等),故《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可见头痛,咽痒咳嗽,面目浮肿等症状。

小王听得津津有味,他的笔下像是奔涌的江河,不停地书写着。

风性善行而数变。”谢老师接着说道,“‘善行’指风邪致病具有病位行无定处的特点,如风寒湿三气杂至而引起的痹证中,凡出现游走性关节疼痛,痛无定处的症状,便属于风气偏盛的表现(称‘行痹’或‘风痹’)。‘数病’,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化无常和发病迅速的特性,如风疹就有发无定处、皮肤搔痒,此起彼伏的特点。此外,风邪为先导的外感病,一般发病急骤,传变较快,如内伤病的中风,往往出现卒然昏仆,不省人事等症状。

谢老师的讲解生动有趣,小王仿佛置身其中,对中医的奥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风性主动。”谢老师指着古籍上的一段文字说,“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点,凡临床所见的眩晕、震颤、四肢抽搐,甚至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症状,多属风的病变。如外感温热所引起的热极生风和内伤病中的肝阳化风等,都可出现上述症状。

寒性凝滞使气血津液不畅

“老师,我想请教一下,中医寒邪致病的病因病机。”小王又问道。

谢老师点点头,脸上露出欣慰的神情。“很好,你的学习态度一直非常好,我很欣赏。对于寒邪致病,我们首先要明白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它导致机体出现一系列机能减退的寒证,如恶寒、腹泻等。同时,寒性凝滞,使得气血津液运动不畅,出现不通、绌急、痛等症状。

小王专注地记录着每一个细节,他觉得这些知识非常宝贵。

寒性收引也是寒邪的特点之一。它会使气机收敛,牵引作痛。例如寒邪侵袭肌表,导致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痛,脉紧。还有寒客经络关节,可使肢体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谢老师详细解释道。

小王听得津津有味,他感觉自己的中医知识在谢老师这里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另外,寒气太盛还会导致心火受邪。感受寒邪,可能病及于心,产生寒热、烦燥、肢厥、心痛,甚至水肿、喘咳、盗汗等症状。”谢老师继续解释道。

“小王,寒性凝滞是一种常见的病因导致的疼痛症状。” 谢老师认真地解释道,“寒邪侵袭人体,易使经脉气血凝结,导致经脉阻滞,而疼痛就是其重要临床表现之一。”

小王听得入神,问道:“那么,为什么寒邪会导致疼痛呢?”

谢老师耐心地解释道:“因为阳气的温煦推动,保证了人体气血津液的畅通运行。一旦阴寒之邪侵犯,阳气受损,失去了温煦,就会导致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甚至凝结阻滞不通,而疼痛就是因为这种阻滞而产生的。

所以,疼痛是寒邪致病的一个重要临床表现。” 谢老师继续说道,“疼痛的特点是得温则减,遇寒则增剧,这也是寒性凝滞所致疼痛的一个特点。”

“那么,寒性凝滞所导致的疼痛症状有哪些呢?” 小王好奇地问道。

谢老师思索了一下,然后说道:“寒邪侵犯部位不同,所导致的疼痛症状也会有所不同。比如,寒客肌表经络,就会导致头身肢体关节疼痛;如果是寒客肝脉,可能会出现少腹或外阴部冷痛等症状。

小王听后深有感触,他觉得中医对于疼痛的认识是如此深刻而细致,每一种症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解释和治疗方法。

总之,疼痛是寒气多所致,因此,治疗疼痛的关键在于驱寒祛邪。” 谢老师总结道,“只有将寒邪驱散,才能恢复阳气的温煦,从而使经脉气血畅通,达到止痛的目的。”

暑邪易受到寒湿所遏制

小王又问:“谢老师,从小满至小暑,气候炎热,暑湿交蒸,是暑气主令的季节,暑邪独见于这一时期,纯属外邪。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什么呢?

谢老师笑了笑,指着小王的笔记本说:“很好,小王,你的学习态度真是让我欣慰。暑为阳邪,性质炎热。夏季的火热之气所化,属于阳邪。因此,暑邪致病时会出现高烧、烦渴、汗出、脉洪等症状。


小王点头记下,并继续问道:“那暑邪侵入人体后会有哪些表现呢?”

谢老师赞许地点点头:“暑邪侵入人体,会导致腠理开而多汗,进而耗伤津液。病人可能出现口渴喜饮,心烦溺赤,尿量减少等症状。如果大量汗出,气随津泄,还可能导致气虚,出现气短乏力,甚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小王迅速记录,接着问:“那暑邪还常常伴有其他的邪气吗?”

谢老师点头解释:“是的。夏季常多雨而潮湿,由于热蒸湿动,所以暑邪常常伴有湿邪。这样的情况下,病人除了发热烦渴之外,还可能出现四肢倦怠,胸闷呕恶,大便溏泻等症状。

小王一边听着,一边点头表示明白,然后接着追问:“谢老师,我还听说过‘阴暑’,这是什么意思呢?”

谢老师对小王的学习态度赞赏有加:“很好,小王,阴暑确实也是暑邪的一种表现。如果乘凉饮冷过度,暑邪易受到寒湿所遏制。这时候,病人可能出现皮肤蒸热、恶寒、头重、无汗或腹痛、泄泻等症状,这就是‘阴暑’。

暑性升散,易扰心神,伤津耗气。”谢老师的声音清晰而平和,“‘升’,即升发、向上。暑为阳邪,其性升发,因此易上扰心神,甚至侵犯头目,出现心胸烦闷不宁、头昏、目眩、面赤等症状。

小王默默地听着,心中感受到了这种病理变化的深刻内涵。

‘散’,指暑邪侵犯人体,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谢老师继续道,“《素问·举痛论》说:‘炅则气泄。’汗出过多,不仅伤津,而且耗气。因此,临床上除了出现口渴喜饮、尿赤短少等津液不足的症状外,还常见气短、乏力,甚至气津耗伤太过,清窍失养而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小王心中涌起一股对于暑热侵袭所带来疾病的深切关注,他明白了暑邪对人体的危害。

‘气虚身热,得之伤暑。’”谢老师的声音响起,“这是中医经典所云。因此,我们在炎炎夏日,不仅要注意防暑降温,更要警惕暑邪对身体的潜在伤害。”

增加:湿邪的病因病机

小王坐下后,认真地打开自己的笔记本,对着谢老师说:“老师,我还想请教一下中医湿邪致病的病因病机。”

谢老师点点头,感叹道:“好好,你的学习态度真是让我欣慰。湿邪的病因病机对于中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大暑至白露这个季节,湿气最盛。

他细心地向小王解释道:“从大暑至白露,是阳热渐降,雨湿最盛的季节,为湿气主令。湿气与脾脏系统有着密切联系,故又称为太阴湿土当令的季节。湿气源于水而生于土,四时皆可存在。”

湿邪为病有外湿与内湿之分。外湿多由于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等外在湿邪侵袭人体所致。内湿多由脾失健运,水湿停聚而发生。如果伤于外湿,湿邪因脾不能健运,则湿从内生;而脾阳虚损,水湿不化,也易招致外邪侵袭。”谢老师深入浅出地解释着。

小王专心致志地听着,时不时地记录下重要的内容。谢老师的讲解清晰易懂,使他受益匪浅。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谢老师继续说道:“首先,湿性重浊。湿邪为病多见头身困重,四肢酸懒发沉。如湿邪外侵肌表,致清阳失宣,营卫不和,多见头痛如裹,身体困乏,四肢酸楚等症;湿邪留滞,致阳气被湿邪阻遏,失其温煦濡养之能,可见足附浮肿,肢体重滞,皮肤麻木,关节疼痛等症。湿邪致病可出现面垢眵多,大便溏泻,小便浑浊,妇女白带过多,湿疹流水等。

其次,湿性粘腻停滞。湿邪往往缠绵难愈,病程较长。比如湿痹、湿疹、湿温等。

最后,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邪类水,故为阴邪。湿邪侵入人体,留滞脏腑经络,最易阻遏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出现胸闷脘痞,小便短涩,大便不爽等症;湿邪留滞常先困脾,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出现腹泻,尿少,水肿,腹水等病症。

小王认真地将谢老师的话记录下来,然后谢过了他的解答。他知道这些知识对于他学习中医非常重要,他决定要继续努力学习,不辜负谢老师的辛勤教导。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1

标签:小王   疼痛   中医   温煦   津液   阳气   气血   寒气   症状   入门   人体   老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