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抛售187亿美债,又取消美国小麦订单,美财长耶伦被曝将访华

据财联社近日发布消息,中国1月手中所持有的美债进一步回落,减少了187亿美元,持有总量已经降至8000亿美元以下。日本则进一步增加对美元的持仓,增持149亿美元,持有美元达到1.15万亿美元。

日本增持美债,这对美国来说既是一个好消息,但同样也有一个坏消息。好消息是日本堵住了中国减持美债的缺口,坏消息是日本央行将结束过去长时间的零利率和负利率时代,这无疑会给美元和美债带来冲击。

IMF此前表示,年初市场普遍预测美国将可能在今年迎来6轮降息周期,但通胀高企以及这一轮美元潮汐并没有给美国带来足够填补缺口的利益,美元的降息次数可能大幅降低,大约只有2.7次。而如果日本央行的长期利率不断上升,将会给美元带来冲击,因为这意味着未来会有更多的美元资本流向日本,从而导致美元的吸引力开始下降,大量原本用于购买美债的资产,会转移到购买日本国债或资产。

美国国债

与此同时,就在近日,中国还取消了大量美国进口的小麦订单。澎湃新闻援引路透社消息,3月以来,中国的买家取消了大量美国小麦订单,美媒对此的表态是中国从未取消过如此大规模的小麦订单,这将给美国的农场主带来极大冲击。

据悉,中国取消对美国小麦订单总数高达50.4万吨,而在去年,美国对华小麦出口总量也只有92.57万吨,这意味着今年前三个月,就砍掉了对美国一半以上的小麦订单,这种订单取消幅度确实超过了预期。

中国这2个动作,显然有着更为深层次的意义。不过与之相对应的是,美媒曝料美财长耶伦将会在4月再次访问中国。

中美关系

根据美国“政治新闻”网站报道,援引2位知晓耶伦行程的美国官员的话称,耶伦很可能将在今年4月访问中国,不过这一消息目前还未得到美国财政部和耶伦本人的证实,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也对此未予置评。

不过在此之前的一系列动作中,美方也多次释放出晚些时候耶伦将访问中国的消息。在去年12月,耶伦在一场演讲中就提到了这一点,她表示与中方官员保持接触和举行会晤,将有利于有效地、负责任地管理双边关系,因此她一直将处理与中方的关系当成优先事项,暗示她将会继续访问中国。

今年2月7日,中美举行第三次工作会议,当时的美方代表就向中方表示,耶伦希望在今年晚些时候访问中国,当时对外新闻稿写的是此举会让中美两国关系进一步稳定。

耶伦

这一系列的表态基本可以确认,耶伦很大可能会在今年4月再度访问中国,而这距离去年7月访华,时间仅间隔8个月。那么耶伦频繁访华除了负责任管理中美双边关系之外,还有怎样的目的呢?其实说来说去就是2个点:一个是美债,一个是中美双边贸易关系。

公开数据显示,在已经过去的3个财政年度里,美国国债利息支出分别为3523亿、4750亿和6600亿美元,呈现出逐年快速上涨的趋势。而到2023年年底,美国国债总额已经高达34万亿美元,而美国为了抑制本国通胀率,美联储一直在加息,到现在美债一年总利息已经位于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2024财年的债务利息将达到1.1万亿美元,这已经超过了美国联邦政府财政收入的20%。

换句话说,如果美国现在继续维持如此高的利率,随着美债规模的继续扩大,美联储将被迫印钞支付利益,从而导致通胀飙升,而这与加息降通胀的目的完全是南辕北辙。

中美双边贸易

所以,美国十分需要中国这个市场体量庞大且拥有巨大外汇储备的国家,来消化美债,帮助美国经济实现软着陆,具体来说就是让中国为美债兜底。

与此同时,美国仍未取消对华贸易战措施,但美国同时又无法摆脱对中国制造商品的依赖,不断抬高与中国的贸易战,虽然会出现中国对美出口量下降,中国对美贸易顺差数额减少,但同时也会进一步推动美国内通胀率。所以耶伦此行目的大概率是来说服中国,要中国继续加大对美国的中低端产品的出口,以缓解通胀所带来的压力,但是高新技术领域,美国的“小院高墙”战略不会发生改变。

但问题在于,在中美经济问题上,美国不能“既要又要”,既想要中国为美国美债兜底,要中国为美国提供商品,稳定国内通胀率。另一边又通过高息遏制中国对外出口,遏制中国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升级。所以在这个问题上,美国的政策是自相矛盾的,如果美国的对华经贸政策不发生改变,那么这种僵局也会继续持续,就看最后双方经济韧性谁更强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美国   小麦   通胀率   订单   中美   财长   通胀   日本   国债   中方   中国   美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