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街景点隔壁就是民居,“旅居”矛盾如何解?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全市唯一一条以街命名的市级文物保护街道……作为一条超过700年历史的老街,国子监街承载着诸多盛誉。然而它不仅仅是一座城市的历史遗迹、全世界游客的游览胜地,现在仍居住着上千户居民。游客多、居民密集,不同人群的需求交织在了一起,垃圾桶怎么放、车怎么停、居民和游客的利益如何平衡?最近,因垃圾桶的设置问题,社区和居民就进行了一次协商。

孔庙墙外的垃圾桶站该何去何从今年春节期间,国子监街恢复了游客摩肩接踵的热闹,日均游客量达到了三四万人次。春节过后,随着气温回升,周末的单日客流量也能达到1.5万人次。孔庙的红墙下、国子监街的牌楼前,随处可见中外游客拍照打卡的身影。

新的问题随之而来,居民的垃圾分类桶站一直就在孔庙的红墙下,虽然居民倒垃圾挺方便,但来往游客都看得见。不仅不雅观,游客扔的垃圾与居民的生活垃圾混在一起,垃圾桶时常满溢,分类的效果大打折扣。垃圾桶能挪到哪儿去,成了国子监社区居民的新议题。

国子监社区党委书记王颜颜告诉记者,胡同的垃圾分类是普遍性难题,尤其在国子监街,既得考虑整条街的形象,维护好古都风貌,又不能因为挪了地儿让居民不方便,变成了“表面光鲜”的事儿。当时垃圾桶的位置是在官书院胡同与国子监街的交叉口,挨着孔庙的红墙,在游客的自拍照里,垃圾桶动不动就“入镜”了。

之前三年疫情导致国子监街的游客量锐减,垃圾桶很少出现满溢的情况。王颜颜介绍,在2023年国子监街开始停车治理以前,垃圾桶大多时候是被路边停放的车辆遮挡着,“大面儿”上看不出来。

“现在可不一样了,垃圾多了,也没有车遮挡了。”王颜颜说,2023年末,国子监街经过治理实现了街内不停车,垃圾桶没了“遮羞布”。“一共有两个分类桶,是给居民平时倒垃圾用的。供游客投放垃圾用的是国子监街沿途设置的20多个果皮箱。但是这种区分办法游客不清楚,常常会把垃圾扔到居民的分类桶站。游客量大的时候,垃圾桶容易满溢,破窗效应更让周边的环境也受到了影响。”

居民议事厅为垃圾桶找合适去处

国子监社区居民议事厅是2023年成立的,居民给它起了个响亮的名字——贤德议事厅。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崇贤尚德。每次社区有大事小情,来参加议事的都是热心参与社区治理、德高望重的居民代表。面对垃圾桶往哪儿挪的问题,社区要跟20多位居民代表一起商量。

在居民议事前,王颜颜和刘桂兰、李秀芬等多位居民代表实地摸排,看看挪垃圾桶有没有可能性,在胡同里找一个方便投放同时还不惹人嫌的地方可真不容易。

有居民代表提出来,国子监街11号院好像没人住,要不就把桶站挪过去,但是根据社区了解,该院经过修缮重新住人了,新住户很难同意在墙外放垃圾桶。

还有居民代表提出来能不能放到国子监街14号院附近,垃圾桶站可以远离孔庙红墙。但是实地探访发现,该位置更靠近国子监街的东口,紧邻雍和宫大街。国子监街的游客大部分都是从雍和宫大街走过来的,这个位置恐怕更显眼了。

在居民议事阶段,一个个新点子提出来,接着又被否掉。不是挨着书店,就是靠近学校,看似合理的位置多少都有顾此失彼的缺陷。其中核心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在国子监街内挪动垃圾桶,无论挪到哪儿,游客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居民和游客的垃圾也分不开。

经过几轮探讨,居民代表想到了国子监街向南的一条支线胡同,胡同里有一间公厕,分类桶站如果设置在公厕旁边就隐蔽多了,同时垃圾桶离开了游客的主要游览路线,更能做到专桶专用。美中不足的是,南移后,部分居民倒垃圾得多走几步路。这个距离居民能否接受?大家商议发现,支线胡同里的公厕是国子监街居民使用最频繁的公厕。“如果把桶站挪过去,倒垃圾就成了如厕时捎带手的事儿了,目前看不会增加太大的负担。”

经过居民议事,桶站挪移的矛盾妥善解决了,社区、居民代表将新点位告知了广大居民,也随时收集大伙儿的反馈意见。王颜颜说,根据居民反馈情况来看,这次桶站挪移的新位置大伙儿都能接受。现在孔庙的红墙前没了垃圾桶,游客拍照取景的范围也更大了。

把居民和游客利益统一起来

在国子监街,关乎“里子”和“面子”的问题其实很多,垃圾分类只是其中一个,停车管理同样困扰了属地很久。自2023年末,国子监街终于实现了街内不停车,不少居民说,仿佛回到了20年前,站在国子监街西头,甚至能看见街东口外雍和宫大街的车流,终于又能把整条老街一眼望穿了,心里敞亮。这样的成果来之不易,居民们组成志愿队伍,共同维护街内的秩序。

自禁停措施以来,国子监街的两侧安装了很多石墩样式的隔离设施,用以防止机动车乱停问题的反弹。今年春节,道旁的两排石墩更是成为游客的心头所爱。因为大部分游客来国子监街游览前,不是刚逛完雍和宫,就是刚逛完地坛庙会,走累了想找个地方歇脚。“这些石墩也是石凳,就是给您休息用的。”居民热心地介绍。

原来,国子监街两侧的隔离设施并非普通的石墩,而是经过设计的石凳,对于当地居民来说,这是防止乱停车的技防措施,而对于广大游客来说,这些石凳就是用来歇脚的。在国子监街,兼顾“里子”和“面子”,甚至把居民和游客两者利益统一起来的措施并不少见。

“过去看国子监街的时候,我心里起急。”谈起老街的“里子”和“面子”,安定门街道工委书记李晓光打开了话匣子。他坦言,国子监街也经历过脏乱差的阶段。“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名’在哪儿了,不能只靠古人来撑面子啊。”平房胡同相对薄弱的基础设施和展现历史文化的要求形成了反差,可参考的改善范本不多。属地必须不断创新思路,把这些新思路变成一条适合的路径。

人物

她的提议让自己跑腿最远

3月12日 ,记者走访国子监社区时,贤德议事厅很热闹,居民代表们已经有了新的议题,大伙儿正在就国子监街成立巡查志愿服务队的事情热烈讨论着。坐在记者身边的是居民代表李秀芬,老人说话干练,言语之间透露着自信。

记者好奇地打听:“最终分类桶站挪移的点位是谁想到的?”原来正是居民代表李秀芬。分类桶站挪移后,部分居民倒垃圾要多走几步路,其中走得最远的恰恰是她。让书记王颜颜感动的是,国子监街的居民不光是看到了自己的急难愁盼,更在乎这条老街的形象,甚至可以牺牲个人利益。

李秀芬今年68岁,在国子监街也住了68年,她见证了老街的变化。太远的不提,回忆起20年前的国子监街,她说那时候这里没有这么多游客,也没有垃圾分类的意识和提法。早年间的垃圾桶就是6个大铁桶,放在孔庙对面的书店前,书店的前身是居民集资盖的一间活动站。自打有了活动站,门口的垃圾桶看着就不舒服了,大伙儿就把垃圾桶扔到了街对面,也就是孔庙的红墙下,分类桶站的设置,当时就这么沿袭下来了。

从只考虑个人利益到顾全大局,居民思想的变化李秀芬看在眼里。她说,就是这近20年,变化太快了,游客多了对居民会有影响,但这种影响也可以是正向的。“关注的人多了,我们也意识到这儿不是一般的街,我们都是孔圣人的邻居,让老外瞧着这里脏乱差,我们脸上也无光。这条街搞得越好,我们这种荣誉感就越强烈。”

孔圣人的邻居,在这里不少居民都是如此自居的。2009年,居民的口头禅成了社区响当当的党建品牌——圣人邻里。设想一下,来自国内外的游客,沿着孔庙的红墙前行,垃圾桶赫然在目,确实很别扭。所以,提出挪移分类桶站这一诉求的不是游客,而是国子监街的居民自己。

王颜颜告诉记者,国子监社区最大的特点是居民心齐,这正是得益于党建引领发挥的作用。在国子监街,依托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两大历史文化资源,圣人邻里党建品牌在不断丰满。近年来,社区通过组织包括国学学习在内的各类文化活动、引导志愿服务等方式,加深了社区居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对传统美德的认同感。大家从自我的小圈子里跳出来,“家”的含义变得更广了。

对话

让“里子”更厚实,“面子”更持久

记者:属地街道如何看待“里子”和“面子”的关系?

安定门街道工委书记李晓光:有好“里子”才能有好“面子”。北京是首善之区,安定门街道辖区内的古建是北京的一张名片,不仅要注重外观形象塑造,更要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来支撑。让居民兼具幸福感和荣誉感,让老街更有人情味儿,城市名片更完整,这样文物才是活的,才能焕发活力。

家安民定,平安稳定,人安心定,这是我对“安定门”三个字的理解,我们所保护的是历史古建上的一砖一瓦,关注的是百姓的急难愁盼。一条老街的“面子”和“里子”,映射的正是我们街道的一项重要任务——建设国学文化传承圣地,和谐宜居品质街区。将古都风貌保护与街区更新工作融合,这是属地一直以来的努力方向。不断改善和补齐城市建设、民生领域、社会建设短板,进一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让“里子”更厚实,“面子”更持久。

记者:如何处理好“旅居”矛盾问题?

安定门街道办事处主任孟宪峰:在我们安定门街道辖区实际上有两个重要的历史文化区域,除了国子监街外,还有钟鼓楼。同样是居民多、游客多,客观地讲,“旅居”矛盾问题是存在的。但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如何让居民和游客的利益尽可能统一,才是属地必须下大力气并久久为功的课题。

首先还是要解决好百姓的急难愁盼,让居民有安全感、幸福感、归属感,然后才能谈到有荣誉感,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有了这样的基础,大家才有更多心气儿去关注公共利益。

除此之外,属地要考虑的不仅是“旅居”这两方面的利益。比如辖区的外来人口占到总人口数的五分之一,其中大多数是新业态从业人员。他们为活跃辖区的经济做出了贡献,也为广大居民和游客提供服务,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现实目标是以养家糊口为主的,党建引领对于他们来说引导力相对弱一些。我们通过细化骑手之家的工作,形成了骑手服务游客、我们服务骑手的局面。当新业态从业人员有了归属感,不再觉得自己是外人了,他们就能为社区治理发挥出不可估量的作用。

记者:除了议事厅,还有哪些方式让居民参与基层治理?

国子监社区党委书记王颜颜:这几年,社区建立了一些党建品牌,比如“行必达”。它源于疫情期间,住在这里的居民有出租车司机,通过司机师傅联系到车队,在特殊时期解决了特殊人员的转运难题,这一办法当时也被很多其他街道社区借鉴。

党建品牌需要不断维护和发展,疫情过后,“行必达”并不是就跟着消失了,整个车队转而为辖区的老人服务,提高居家养老的品质。今年初,电动三四轮车禁止上路,因为有“行必达”的服务,辖区老人的出行尤其是送医需求仍能有保障,所以社区关于电动三四轮车禁停、禁行的动员工作非常顺利。

我把社区基层治理工作比喻成一棵树,“平安建设”和“接诉即办”是这棵树的根基,“圣人邻里”党建品牌是这棵树的主干。由一个成功的党建品牌,挖掘更多的居民智慧与热情,再发展出更多的子品牌,这棵大树就有了更多的枝叶。我还在思考,不光是党建子品牌要发展延伸,同时还得能相互关联,让更多的居民参与融入,社区的党建引领工作才能更加枝繁叶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国子监   老街   里子   孔庙   街景   民居   党建   垃圾桶   隔壁   矛盾   居民   垃圾   游客   社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