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全更多青少年“当科学家”的梦想

文 《中国科学报》记者 李思辉


“什么样的孩子能成为科学家?”3月10日,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三场“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活动中,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直言:“创新没有天选之人,每个孩子都有可能成为拔尖创新人才。”他同时称,科学家不是“神”,因此要打破科学家神话,让科学回归理性。


倪闽景回答了很多家长关心的问题——当科学家是不是一定要天赋异禀,普通人家的孩子成为科学家的概率是不是很低……家长们的疑问,反映了盼望子女成才但又担心普通家庭孩子离“科学家”遥不可及的一种社会心态。把这样的社会心态放在孩子们“偶像观”的变化中去观察,我们的视野就会更加开阔——此前,某机构对1560名14岁至35岁青少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8.5%的受访青少年对科学感兴趣,93.7%的受访青少年表示会以科学家为人生榜样。另一项调查显示,北京中小学生的“十大偶像”选择中,科学家位居榜首,获选率比排名第二的影视明星高出1倍以上。


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以科学家为榜样,把当科学家作为人生理想,这是国家和民族未来创新活力的最大源泉。对此,整个社会应该予以积极回应。


首先,明确科学家的“可塑性”。很多时候,科学家并非高不可攀的存在,而是一步步执着研究,在某些领域钻研得更深的普通人。即便是一些堪称“伟大”的科学家,也有从平凡到卓越、再到非凡的“拾级而上的过程”。因此,只要有志向、有努力、有机遇,加上一定的天资,人人都有成为科学家的可能。正如倪闽景所说,只要自主、有行动力,对某个领域很专注,特别有韧性,就都是科学家的好苗子。


其次,厚植培养科学家的土壤。尽管去年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着力提升科学教育的显著性,但当前各地对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依然是“上热中温下冷”,科学教育质量依然参差不齐。顶层设计上如何更精细、规划引领上如何再加强,尤其是科学教育的课程设计、教材编写如何跟上时代需要,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全国两会期间,曲伟等4位全国政协委员提交了一份联名提案,建议“推广青少年科普主题出版读物,提升青少年科技素养”,聚焦的也是科学教育载体的问题。


最后,调动科学普及的积极性。“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党和国家对科普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近年来,众多院士专家带头面向青少年做科普;越来越多的孩子通过科普活动爱上科学;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到中小学兼职科学副校长……但是,相对于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热情以及求知欲,科普工作的量和质都还有待大幅提升。正如一位科技工作者诘问,“懂科学的人不做科普,指望谁做”,当前,如何把科普工作纳入对科研人员的考核范畴,让科普成为“正业”,继而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科普积极性,需要蹚出新路。


理想和现实难免有距离,我们当然不可能把所有孩子都培养成科学家。但是,面对众多青少年“当科学家”的迫切愿望,面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国之大者”,有关方面应该有集中力量把科学教育搞得更好的紧迫感;应该从众多代表委员看似零散的建议、呼吁中,看到广大有识之士的共同期待。积极回应社会的期待,竭力成全更多孩子“当科学家”的梦想,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科学家   青少年   科学普及   中小学   政协委员   积极性   榜样   梦想   孩子   科学   社会   更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