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一意孤行”耗资2500亿建设“天河工程”

(本文所述所有内容均有可靠信息来源,详情见文末)

众所周知,我国水资源分布很不均匀,东部多西部少,南部多北部少。

我国作为世界闻名的“工程建设狂人”,为解决配水问题也“下足了功夫”。 从南水北调到藏水入河,这些都是我国为调控水资源所做的努力。

如果说上述每一个项目都令世界震惊,那么我们今天要讲的“天河项目”则可以说是“更上一层楼”。

“天上引水”无论怎么想都是一件“可笑”的事情。 不少西方媒体也认为这是天方夜谭,甚至不少国内专家也提出质疑。 而我国却“一意孤行”,斥资2500亿建设“天河工程”。

那么这个受到多方质疑的“天河计划”到底是什么? 我们的国家现在进步到哪里了?

我国长期遭受干旱

由于水资源分布不均,我国可以说长期遭受干旱之苦。

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它是世界上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2000年,我国多省发生特大干旱。 干旱面积达4054万公顷,受灾面积6.09亿亩,受灾面积4.02亿亩。 干旱面积大、灾害范围广,是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干旱。 田间干旱。

2004年,我国南方遭遇53年来罕见的干旱,造成经济损失超过40亿元,超过720万人遭遇饮水困难。

2005年,我国南方地区出现秋、冬、春三季严重干旱,云南出现50年来罕见的早春严重干旱。

2007年,全国22个省份发生干旱,受灾耕地面积2.24亿亩。 897万人、752万头牲畜暂时饮水困难。 有关部门先后发放了2.23亿元巨额抗旱补助资金。

正是因为全国大面积干旱给我们带来的血泪,让我们认识到解决干旱已经成为刻不容缓、必须解决的问题。

我国水资源分布总体遵循“南多北少”的格局。 基于这样的考虑,既然南方的水比较多,我们是否可以从南方“借”一些水呢?

“南水北调”的想法在此时开始萌芽、生根。 随后,经过不断研究论证,南水北调工程开始实施。

东线于2013年通水,西线于2014年通水,不到十年时间,累计调水量超过400亿立方米,相当于从一座大坝调水量。年年黄河。

从此,北方大地的供水得到了保障,粮食生产有序进行,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西部地区开发因此被提上议事日程。 可以说,南水北调对于我国来说意义重大。

但陆地上的水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是有限的。

于是善于思考的中国人又开始把“心思”转向天空,“天河计划”的想法应运而生。

那么这个被很多网友说的极其科幻的“天河计划”到底是什么呢?

“黄河之水从天上来”

诗人李白曾写下“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名句,而如果“天河工程”完成,可以说将真正实现这句诗句的字面意义。

天河工程实际上源于王光前院士提出的“天河理论”。

所谓的“银河河理论”是气象学家几十年前发现的。 有气象学家将大气环流中的水汽分布带称为“大气河”,即“大气之河”。

据《南华早报》报道,该项目的实质是在青藏高原上空制造人造云。 通过监测大气中水汽含量和“迁移”路线,掌握水汽“迁移”规律,在有条件的地区进行人工干预,解决北方地区地表水资源短缺问题。

简单来说,我们可以想象天空中有一条“管道”。 这条“管道”就是空气中水蒸气输送的通道。 富水地区的水资源可以以“水蒸气”的形式沿着“管道”连续输送。 运往缺水地区。

我们想象中的这条“管道”就是所谓的“大气河”。 从物理上来说,高浓度的水蒸气会凝结成狭窄的通道,高空的水蒸气可以调度,本身就方便运输,只需要手工劳动。 通过干扰其运动轨迹,即可完成引水,从而实现“空中输水”。

那么,当“水蒸气”到达我们预定的目的地时,我们只需要利用人工降雨将水蒸气冷却下来,从高空落到地面上即可。 干旱地区降水量可以得到保证。

不过,“天河工程”的设想虽然很理想,但仍需要关键技术——卫星监测的支撑。

因为科学家需要发射多颗气象卫星,利用降水测量雷达、云水探测器等先进设备,从不同地点观测中国高空水汽分布并研究其模式。

从理论上讲,“天河计划”是完美的,但在实践中肯定会困难重重。 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外媒不看好这个项目的原因。

沃耶科夫地球物理通用气象台首席研究员安德烈·基谢廖夫认为:“中国的项目将接受现实的检验,目前还不能说这个想法是对还是错。”

事实上,人们长期以来一直试图积极影响自然,但迄今为止他们的尝试都失败了。 “天河工程”因其规模而令人惊叹。 中国的经济实力使其能够实施如此耗资巨大的项目。

他表示,中国一些地区淡水严重短缺,因此人类生存的需求主导着科学思维的方向。

不仅如此,国内不少气象学家也对这一项目提出质疑。

他们坚持认为“天河工程”不能仓促启动。 全球气象界认为,人工影响天气技术是一项不成熟的技术,只能在少数局部地区进行试验。 大规模造福人类是不现实的。

因为这个项目直接干扰了大气环流,也就是干扰了地球系统。 如此困难的技术超出了人类的能力范围,因此在技术上是不可行的。

而且,无论是项目实施还是卫星研发,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众多专家的潜心研究,是对人力、物力、财力的考验。

那么这个“天河计划”真的像他们所说的那样不可行吗?

在争议中前行

可以说,“天河计划”的想法自提出以来,就受到了不少争议和讨论。 质疑的焦点之一是“气象界集体缺乏前期论证”。

提出“天河计划”的王光前是一位水利专家,这意味着在很多气象界人士看来,“天河计划”是一个“外行”根本没有考虑实际问题而提出的想法。 。

但王光潜并不这么认为。 他认为:“在应对干旱、洪涝、缺水等问题上,水利和气象始终并肩作战。 无论你是水利人还是气象人,如果能拿出解决方案,都值得尝试。 ”。

而且,这个项目并非没有气象专家来论证。 国内外众多气象研究单位和气象科学专家参与了联合研究。

2018年组织学术研讨会,共同发起成立“天河国际研究网络”。 来自全球10多个国家的50余名水利、气象专家参加了会议。

不仅如此,“天河工程”的实施还有一定的现实原因。

20世纪90年代之前,黄河从历史上的“三年两决口”演变为“小洪成大灾”、“四年三泄”。 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小水大灾”、“小水大灾”停电问题频繁发生。

根据黄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核算,黄河多年平均自然径流量已由原来的580亿立方米减少到535亿立方米,未来可能进一步减少,甚至达到每年500亿立方米的水平。

如果黄河水流量继续减少,整个黄河流域将会发生什么?

青海是黄河水的主要源区,近49%的水量来自青海。 三江源地区云水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航空水资源降水转化条件和利用潜力。

如果能在源头地区通过有效的技术手段进行适当干预,适度增加降水量,将是对黄河水源地的有效补充。 这就是提出“天河猜想”和“天河计划”的初衷。

水循环是地球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包括地表和地壳的水文过程,还包括空气中的水汽输送和降水转化。

在观测与模拟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科学研究没有明确的边界和限制区域。 天河研究也是水循环研究的自然延伸。

那么我国现在开始实施“天河工程”了吗?

目前,我国天河工程正在有序推进。 以世界第一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命名的卫星已经投入调试运行,相应的六星网络建设也将实时跟进。

据青海大学一名学生的亲身经历:“项目启动后,降雨非常频繁,有一段时间,连续一个月天天下雨。我个人的感受是,气候确实变得潮湿了很多。”以前青海的气候太干燥了,明白了!”

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天河工程”预计将为青海省三江源、祁连山、柴达木地区分别增加降水量25亿立方米、2亿立方米、1.2亿立方米。 -青藏高原。 区域调水量50亿立方米,约相当于350个西湖的蓄水量。

相信天河项目将在不久的将来正式亮相!

我们国家总能把不可能变成现实,我们也期待未来“天河工程”正式投入使用的那一天。

你怎么认为?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参考信息来源:

[1]官媒中国网《王光前院士积极回应媒体质疑“天河计划”的若干问题(独家)》

[2]官媒大象媒体《独家专访黄河实验室王光前院士:黄河从“悬河”变“地下河”》

[3]官媒水圈科学与水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王光前院士:关于“天河工程”关注的几个问题的解释》

不过,为了提高文章的可读性,可能对细节进行了打磨。 请明智地阅读。 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天河   我国   黄河   工程   水蒸气   干旱   水资源   地区   计划   项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