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配方精油入中药具有历史可行性、理论可行性和实践可行性


中药最初以生药入药,以一药治一病为主。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逐渐形成以中药饮片为主体的临床用药形式。但饮片入药前常需要打粉或煎煮,为弥补中药饮片入药前繁琐的处理。

1993年进行中药颗粒入药的探讨开始了,2001年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中药配方颗粒”作为中药重要的新的应用形式,基本涵盖了中医临床常用中药饮片品种。但中药配方颗粒供患者冲服入药,在外治方向发展欠缺,对有效脂溶性成分利用有限。

为弥补中药饮片和中药配方颗粒对脂溶性成分利用局限性的短板和中药外用多为粗制剂、吸收少、疗程长、剂量随意的缺点,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将药效确切的单方精油按一定比例配伍而成复方精油成为中药入药的新形式。

/ pexels

近年来,在国家各项政策的扶持下,中药单方精油提取、分离、纯化、精制工艺逐渐成熟,单方或复方精油的药理药效研究已逐步开展并初显成效,且在临床、药妆、保健品和食品加工均有不同程度的应用。

作为对中药脂溶性有效成分的利用,配方精油入药可作为中药入药的新形式,以外用为主、内服为辅,弥补口服给药对脂溶性成分利用的欠缺,与中药饮片和中药配方颗粒内服优势互补。

中药配方精油作为中药入药新形式的可行性与现实性简略流程图见图1。


“精油”作为芳香中药的特有标志,早伴随六千多年前的芳香疗法应用于疾病的诊疗,在我国芳香药物对疾病的治疗可追溯至殷商时期。现今,中医香疗已形成香薰、吸入、涂法、敷法、擦法、浴法等一系列外治用药方法。因此,配方精油是对中医香疗的继承和创新性发展,将配方精油作为中药入药新形式具有一定的历史沉淀性和实践依据。

/ pexels

方剂是中医临床治病的主要形式和手段,是历代医家临床经验的总结,蕴含独特的配伍规律,并非中药间简单的叠加。一方面,可将临床方剂和名老中医医案、验方、民族药、中成药、经典方等中的配方为配方精油组方的来源,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选择性将其中的脂溶性成分进行分别提取、配伍,最终服务于临床。另一方面,在开创新的组方时,可依据中药配伍理论进行不同精油成分配伍后进行药理药效的研究,最终开发成药,应用于临床。因此,将配方精油作为中药入药新形式具有一定的理论可行性,符合中医药现代化的趋势和医疗保健行业的需求;

精油入药离不开实验室安全性与有效性的研究, 在提取工艺相当成熟的今天, 中药精油的实验室研究也相当充分, 为配方精油成为中药入药新形式提供了实验支撑。


2.1满足临床外治用药需求

中药外治是目前所知起源最早的治疗疾病方法,在《山海经》《殷虚卜辞》《黄帝内经》和《五十二病方》等多种医学典籍中均有记载,中药在以外用形式入药时,多为醇提、水提或者是药材捣碎直接外敷等简单的粗制剂,剂量较大且药效发挥慢,难以满足临床用药需求。另则,由于是简单的粗提,并未对有效成分进行分离、精制和富集,导致外用治疗疾病时用药剂量的加大,且不利于参杂的水溶性成分药效的发挥。因此,积极探索以外用为主的中药入药新形式十分必要

/ pexels

精油脂溶性成分较水溶性成分易于穿透皮肤或黏膜屏障,缩短药效发挥所需时间,降低用药剂量。配方精油与配方颗粒类似,为独立加工而成的中药提取物,可依临床需求随症加减应用,而又区别于前者,以脂溶性成分为主,并以外用为主,内服为辅,与中药饮片和中药配方颗粒互补,有利于实现“药”尽其用。且中药配方精油具有外用的独特优势,满足中药临床外用需求,有利于推动中药外治的发展,顺应中药创新性发展和系统性应用的潮流,具有发展的现实性。

2.2技术发展

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各种提取设备的升级和提取工艺的精细化使中药脂溶性成分的提取成为现实。但中药市场以中药饮片和中药配方颗粒口服入药为主,介于外用剂型难开发、载体要求高、成分易流失的缺点,外用研究和临床应用仍处于劣势。而中药配方精油几乎不受剂型和载体的束缚,可自成一体,直接用于疾病的治疗。

在中医中药亟需创新性发展的今天,中药配方精油在中医香疗的历史应用依据下,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在组分中药取得成效的事实下,在现今仪器设备、提取工艺、分离纯化技术的支撑下,在药理药效研究的推动下,在临床应用的确实有效的前提下,以配方的形式入药具有了一定的可行性和现实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精油   配方   中药   现实性   药效   可行性   颗粒   成分   中药饮片   新形式   中医   理论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