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又一壮举!要从天上调水,耗资2500亿的天河工程究竟是什么?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2016年9月,一场盛会在青海省西宁市如期举行。这场科学盛会吸引了包括水利、地理甚至是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大家齐聚在青海西宁只是为了讨论同一个话题——天河工程。

众所周知,我国的水资源分配极度不均。而天河工程相比于南水北调工程来说也缺乏大众关注度和曝光度,但这项工程却同样是一项了不起的壮举。

因为这个名为“天河”的工程将要花费2500亿完成“从天上调水”的目标。如果这一项工程真的能够如期实现,中国的科技工作者们必然又会创造一项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然而,自从“天河工程”诞生的那天起,不少国内外的学者就对它的可行性展开了全方位的论证和探索,不少人也对这项工程本身提出了质疑之声。

那么,震惊世人的“天河工程”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它究竟有没有可实现的条件和空间呢?

这一切,还要从中国的水资源分配现状开始说起。

分配不均的水资源

众所周知,我们的祖先经过数千年的耕耘和劳作才造就了今天围绕黄河与长江两套水系的农业灌溉区。

但是,随着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气候变化,北边的黄河水系数次出现改道甚至是断流的情况,黄河流域的人们更是因此经常遭受旱涝灾害的影响。

到了后来,我国的水资源分配格局就形成了“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局面。

二十一世纪初,经过无数专家的论证与考察,国家决定开启大名鼎鼎的“南水北调”工程。按照既定的计划,这项工程将分为东线、中线和西线三套工程。

如果将来南水北调工程能够全面完工,那些南水北调引去的水资源将会直接改善山东、北京、甘肃、陕西等地的用水状况。这项工程不仅代表着中国人民改造自然的决心,也呈现出了我们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按照专家的估计,南水北调工程将直接惠及4.38亿人口。但这项工程所耗费的资金与人力也绝不是一般的工程所能够比拟的。

所以尽管今天南水北调工程已经开展了20多年的时间,但是整套工程却并没有完全结束。每年中央政府都需要对南水北调工程进行大量的投入,以确保这项计划的顺利实施。

当然,对南水北调工程的质疑,也始终存在。

特别是南水北调的西线工程中,需要将南方的水资源送上海拔更高的黄土高原,这在普通的地理研究者看来,简直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有了东线工程和中线工程顺利开展的经验,大多数人都对南水北调的西线工程充满了信心。同时大家也开始畅想起了更加宏伟和远大的目标。

因为中国人民向来是不愿意满足于已经或将要实现的成就的。于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工程计划就这么诞生了。

令人惊叹的“天河工程”

早在2015年的时候,就有几名来自国内知名高校的专家和学者提出了“天河工程”的基础概念。随后,他们的观点便在国内的学术圈里引发了一阵舆论风暴。

2015年8月,来自清华大学,青海大学和青海气象局的多位专家在青海境内的三江源地区开展了一场人工增雨试验。这场实验被不少人认为是中国科学家们对“天河工程”的初步尝试。

关于天河工程的实现路径和最终目的,参加实验的青海大学校长王光谦院士很快就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采用人工影响天气技术,把一部分天然落入长江流域的降水截留在或诱导到黄河流域,实现空中调水。”

原来,此前由于我国在开展南水北调工程的过程当中屡次受到来自地形、地貌等方面的影响,导致工程建设进展缓慢。

这一次,中国的科学家们干脆跳出了固有的思维,用一种天马行空的方式尝试着解决地面调水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论述天河工程的可行性,王光谦院士曾经发表过一篇名为《天空河流: 发现、概念及其科学问题》的文章。王光谦院士认为,大气当中本来就存在着一条稳定的“输水管道”。

三江源位于我国的青藏高原之上,我国的黄河与长江这两大水系都是以此作为源头的。因此,只要人们对三江源地区的大气云层稍作改善,便可以实现从空中调水的目标,这就是科学家们所说的“天河”。

根据规划,在天河工程如期开展之后,这项工程将给三江源、柴达木和祁连山等几个地区调去大约50亿立方米的水资源。这些水资源的总量相当于350个杭州西湖。

2016年9月9日到11日,来自全国各个领域的顶级专家聚集在了青海西宁。大家齐聚于此只有一个目的——论证天河计划的可行性。

由于天河计划涉及到了我国的多个工业部门和领域,这场论证会开了整整三天。在会议结束之后,人们还是选择了相信提出天河计划的王光谦院士。

2018年11月,新华社的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得到消息:我国已正式启动与天河工程相关的星箭研究计划,未来由天河系列卫星组成的网络将被用于观察三江源地区的大气环境。

根据天河系列卫星总设计师朱维介绍,未来,天河系列卫星可以通过微波观测的方式对三江源地区的湿度、地表环境、降水量等多个参数进行有效的监测。

这标志着我国已经开始正式朝着天河工程设定的总目标前进了,但科学的探索和发展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人们想要彻底实现天河工程的目标也并不容易。

在开启相关研究项目之后,天河工程还是遭到了国内外不少科学家的质疑和关注。就连不少外国媒体也开始跟进报道有关“天河工程”的情况。

在争议中前行

其实,从王光谦院士正式提出天河工程之后,就有不少业内人士对他和他的设想提出了反对的意见。

据科学网援引多位气象专家的话报道称,此前并不是没有人提出过类似天河工程的计划,但相关的计划所要花费的人力和物力都不是普通人可以想象的。

就算是按照最为保守的估计数据,天河工程都至少要花掉超过2500亿人民币的资金。在如此巨大的资金消耗面前,人们不得不考虑天河工程的投入和回报比例。

国防科技大学的陆汉城教授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这是一个既没有科学基础也没有技术可行性的荒诞幻想项目,居然得到立项支持,是不可思议的。人民的血汗要珍惜!”

而中国大气动力学专家吴国雄则认为,科学争论本就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很多科学成果最初在人们的眼中都是不可能成为现实的事情。

就像当初我国提出要执行南水北调计划的时候,也有一群专家学者站出来用自己已经掌握的地理和气象学知识对这项工程的规划进行反驳。

如今天河工程同样也将一个看似天马行空的计划推到了人们的视野当中,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但吴国雄同时也指出,虽然天河工程的设想值得肯定,但未来人们在推行天河工程的过程当中还是必须要更加小心谨慎,因为纳税人的每一分钱都必须要花在实处。

而早在关于天河工程的论证会议召开之后,许多外国媒体也关注到了中国科学家的这个想法。

有媒体指出,中国科学家提出天河工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目前中国境内已经有许多条河流面临着干涸的境地。

赤裸裸的现实不断提醒着中国:人们需要为目前境内水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做出改变。

俄罗斯沃耶伊科夫地球物理总气象台首席研究员安德烈·基谢廖也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对中国科学家提出的大胆想法给予了肯定的评价。

安德烈认为,虽然人类迄今为止关于改变大气环境的尝试都以失败而告终,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科学家就会在这个项目上面临失败的结局。因为中国科学家的严谨与细致一直为全世界的科学工作者所称道。

而有一些媒体则将中国科学家提出的天河工程与所谓的“气象武器”联系了起来。因为在前苏联时期就有一部分科学家尝试着通过影响气候的手段来达成军事目的。

所以当今天中国科学家提出利用大气引水的设想时,许多西方的学者便一下子联想到了曾经的往事。

曾经在苏联时代负责研制过气象武器的伊戈尔·奥斯特列佐夫则公开说出了实话:“中国的雨水工程不会成为制造气象武器的基础。莫斯科在所有节日都会驱云,这并不稀奇。催雨与风向、风力和湿度有关。”

事实上,中国在进行科学技术开发时始终秉持着和平发展的方针。我们绝不会像某些国家一样,企图将自己的科技优势转化为足以威胁他人的军事优势。某些媒体的揣测显然是在以己度人。

根据媒体的报道显示,目前青海省气象局每年都会拨付专门的款项用来支持天河工程的研究,这保证了参与这项工程的科学家们可以在既定的条件下慢慢地摸索前行。

而无论未来天河工程的最终目标是否能够成为现实,人们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当中,必然都会经历许多坎坷与波折。

在人类的历史上,曾经诞生过无数看似不可思议的成就。也正是因为有着许多敢于将幻想变成现实的科学狂人,我们才能拥有如今工业化与现代化的生活。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将幻想变为现实的科学实验恰恰也是推动人类社会实现跨越式进步与发展的一大动力。而这些实验所经受的争议和挫折也必然能够促使其不断完善和发展。

新中国早已用几十年的历史证明,中国人民完全有能力也有魄力实现在旁人看来不可完成的目标。如今的中国,早已在开拓进取与尊重自然之间找到了一条平衡的道路。

也许,今天我们所提出的许多科学设想并不能在短期之内成为现实,但他至少可以为我们的子孙后代描绘出一片更加宏伟的美好蓝图,激励着人们不断攀登科技的高峰。

参考文献:

天河工程引发科学界争议,南水北调相关人士:根本没听过这个项目 中国经济周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6

标签:天河   中国   工程   南水北调   青海   壮举   水资源   天上   中国科学家   我国   计划   科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