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为何会出现肠道功能障碍?夹脊穴埋线联合艾灸能否改善?

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指的是因外来源性创伤或自身疾病所导致的脊髓结构及其功能的变化。

这种变化会对损伤平面以下的运动、感知及植物神经系统产生不利的影响,从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可由外伤、肿瘤、血管畸形、炎症等原因造成。

脊髓损伤通常会导致肌肉无力、感觉损失、运动障碍和自主神经症状,多发生于中下颈椎和胸腰交界部。

脊髓损伤的患者可能需要长期康复治疗,以改善他们的身体和心理状态。在我国,每100万人中就有20 60例/年的脊髓损伤患者。

现如今,社会发展程度越来越高,但中国脊髓损伤的发病率逐渐上升且致残率高。脊髓损伤的治疗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技术。

具有许多挑战,在治疗方案、手段、预后、费用等方面都具有较大难度,以及给患者自身及其家庭带来极大的心理和经济上的负担。

SCI后肠道功能障碍是一种SCI相关并发症,人体的排便过程是非常精密的神经调控、肌肉调控等系统。

肠道失去神经支配后,缺乏胃结肠反射,由此导致的排便困难和排便控制失调,表现为便秘(难以排便)和大便失禁,或交替出现便秘和失禁症状

在正常情况下,肠道的排便和控制都受到自主神经系统的调控,包括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

脊髓损伤破坏了神经的传输,导致肠道失去神经支配,其中的胃结肠反射是指食物通过胃肠道时引起的一系列反射性反应,这些反应能够调节胃肠道的运动和分泌功能。

脊髓损伤后,这种反射会丧失,从而影响肠道的正常排便和控制。这种情况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

根据统计调查,该病患者有75%的大便失禁和95%的便秘发生率。95%的患者需要至少一种辅助排便刺激,超过40%的病人出现排便时间在30分钟以上。

报道指出,与膀胱功能障碍和性功能障碍相比,肠道功能障碍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更加严重,以及未知原因的肠道并发症可能占SCI相关死亡原因的5%—10%。

根据疾病的发展规律,如果没有及时得到有效的干预和治疗,严重程度会不断加剧,引发并发症如:腹绞痛、痔疮、肠梗阻等。

由上述原因,可知肠道功能障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独立性和重新融入社会构成了重大挑战,故有效的肠道管理十分重要。

通过强而有效的肠道管理策略减少疾病对患者的困扰,缓解家庭生活压力,提高幸福感、使其能重新融入社会及家庭,是目前医学及社会所急需的。

现代医学认为此类病患干预方案的重点是帮助病人将留有的神经反射和功能进行干预。现代医学对于该病的一般治疗有:一般药物、手术、现代医学康复、中医康复等。

尽管有多种方法可以干预肠道功能障碍,例如药物治疗、外科手术及神经电刺激操作,但这些方法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药物治疗可能存在禁忌证,长时间口服用药物或直肠给药,可能导致人体肠道内脱水以及钠、钾、氯等离子失衡;手术、物理因子治疗(神经电刺激)会出现风险高、家庭负担大、疼痛系数高等缺点,这些不利因素都会降低患者的接受度。

因此,针对不同的患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干预方式显得尤为重要。据调研,将近一半以上患者使用保守治疗后可得到良好的恢复。

因此在现代康复管理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药治疗手段,能够更好地减轻患者症状,使病人能得到更好的治疗。

《灵枢·寒热病》首次出现了“体惰”这一词,是关于脊髓损伤症状描述的最早记载,被纳为“痿证”范畴,而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理症状,肠道功能障碍则被纳为中医学中“便秘”和“泄泻”范畴。

“体惰”和SCI后出现的“便秘”“泄泻”等疾病的基本病因根据中医学理论,被认为应归属于“督脉受损”范畴,在治疗上应以督脉为主。

而夹脊穴与督脉密切联系,循行于督脉与背腧穴之间,可协调发挥督脉与膀胱经的作用,现代医学解剖显示,夹脊穴附近分布着神经、神经根、动静脉、脊神经后支等。

通过针灸或者埋线手段刺激夹脊穴,可以减轻脊髓损伤后的组织水肿、炎症反应、促进神经细胞恢复。肠道功能的病理机制复杂且尚未明确,目前世界医学虽对SCI后肠道功能障碍的研究一直处于进步阶段,但其治疗方法无明显特异。

近年来中医康复手在治疗SCI后肠道功能障碍的领域有了一定成果。夹脊穴的应用,最早可见于《素问·刺疟》和《素问·缪刺论》。

其中,《素问·刺疟》描述:“……又刺项以下侠脊者必已”。而《素问·缪刺论》中则指出:“刺之从项始数脊椎侠脊”。

《素问》中描述的夹脊穴应属于现代针灸教材中所述的膀胱经第一侧线。《足臂十一脉灸经》中:“足太阳脉……其直者贯臀夹脊,出项……要(腰)痛夹脊痛头痛……数瘨(癫)疾。诸病此物者,皆久(灸)泰(太)阳(脉)。”

两处“夹脊”有不同含义,前者的含义为“夹” 身体部位名称 “脊”,译为夹脊柱旁边;后者为经脉循行处的身体名称 “痛”,可译为证候表现和治疗方法。

有学者根据古籍经典推测,认为在疾病描述中,这里的痛证统称为“夹脊痛”,这里的“夹脊”是身体部位的术语。

而后《素问·气府论》中所言:“足太阳脉气所发者七十八穴……侠(夹)脊以下至尻尾二十一节,十五间各一。”夹脊发展为特定的身体部位。

《后汉书·华佗别传》:“有人脚辟足不能行,……,点背数十处,相去一寸或五寸(分)...后灸愈,灸夹脊一寸上下。”

其文中关于夹脊穴的描述与《素问》相关的论述相吻合。由此考量,华佗更进一步地指出了夹脊穴的定位,并运用于各种疑难杂病的治疗中,但未能明确具体夹脊穴定位以及穴位数量。

《针灸说约》对夹脊穴提出了明确定位,自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正中线旁开0.5寸,左右共34穴。

《中国针灸学》将“夹脊穴”改称为“华佗夹脊穴”,即是目前教材中的“夹脊穴”,并结合古籍确定了位置和穴位个数,从第一胸椎棘突到第五腰椎棘突之下,在每个椎体旁开0.5寸,共计17对,34穴。

根据《中国针灸学》的定位,从第一胸椎棘突到第五腰椎棘突之下,在每个椎体旁开0.5寸,共计17对,34穴。

当前,胸椎至腰椎区域取穴得到广泛认同,随着临床上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和不断的创新探索,在穴位个数及位置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可依据现有夹脊穴进行补充位,表示颈夹脊应定为7穴,左右共14穴,棘突旁开0.5寸。而骶段夹脊穴已列入八髎穴,因此目前临床常用48穴的观点(C1 L5夹脊)。

夹脊穴的解剖层次为:皮肤、皮下组织、脊神经后支及其伴行血运,因此,每个穴位都与动脉、静脉及脊神经有关。

脊柱左右两侧交感神经节通过分支相连,构成交感神经干,这些神经干又与脊神经通过交通支相连,与脊神经共同分布到身体周围器官或器官,以控制和调节其功能。

针刺夹脊穴能够刺激神经系统,影响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平衡,从而调节身体的生理功能和代谢活动,有学者认为夹脊穴的针刺效应与神经生理学相关。

针刺夹脊穴可缓解局部肌肉空间的压力,并增加周围组织的血流量和血液中的氧含量,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刺激局部血管网络,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和微循环,改善组织代谢。

刺激夹脊穴可以促进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加强免疫细胞的活动,增强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效果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因此通过刺激夹脊穴,可以起到缓解肌肉组织的痉挛和疼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发挥多种治疗效应,促进神经功能的改善,恢复或代偿。

大量文献表示,夹脊穴的适用范围较为广泛,在治疗疾病中具有较好的疗效,目前涉及治疗范畴包括:

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呼吸系统、其他等。督脉为“阳脉之海”,循行于人体后正中线,与脊柱同行,与脑相连,又可统率诸阳经;

膀胱经主一身之表,能够起到调节人体免疫力的功效,夹脊穴毗邻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内挟督脉外通膀胱经,在发挥本经作用的基础上协调发挥督脉与膀胱经的作用,同时借助背俞穴调节全身气血。

夹脊穴在针灸经络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发挥多方面治疗作用。总的来说,夹脊穴内联脏腑外通背俞穴,协调督脉督领一身之阳气。

根据中医整体观的理念,夹脊穴是人体气机通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依靠内络督脉外连膀胱经,与背俞穴密切相连,能够联系全身经气和五脏六腑,调整脏腑的功能,调节全身的经气,从而改善整体生理状态,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解剖学和功能上,针刺夹脊穴可以直接兴奋脊神经后支传导,促进损伤脊髓功能,缓解神经水肿,促进受损神经元蛋白合成和纤维再生,减少脊髓损伤后的功能障碍。

刺激夹脊穴可以兴奋脊神经内的躯体感觉和运动纤维,促进脊髓前后根纤维的自我修复和生长,并重新连接突触,从而调整受损脊髓的生理功能。

夹脊穴在运动和神经系统中广泛应用,通常能够显著改善治疗脊髓损伤和相关并发症的效果。

据研究人员的发现,电针腰部夹脊穴和八髎穴配合直肠电刺激可以提高直肠对大小便的控制。这种治疗方法表现出较理想的改善大小便功能障碍的效果。

通过实验研究后,发现夹脊电针可通过抵抗小鼠脊髓损伤后内质网应激、促进细胞自噬来促使神经功能恢复,认为夹脊穴可以干预与交感神经干密切有相关的脊神经前支和后支。

借助影响交感神经,可降低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GRP78和Caspase-12的表达,抑制脊髓损伤后发生的细胞凋亡。

通过胃肠动力障碍大鼠实验发现,针刺夹脊穴可显著改善大鼠的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这表明夹脊穴具有促进胃肠动力功能的作用。

夹脊穴在治疗脊髓损伤后肠道功能障碍中具有优势,并被现代医学所证明。埋线疗法是一种基于中医针灸理论的中医外治法。

它通过将特定的针线埋入皮下穴位,达到调理气血、平衡阴阳、治疗疾病的目的,具有操作简便,施术频次低,副作用小,治疗作用时间长等优点。

埋线疗法源自于《灵枢•终始篇》,文中提到“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纳而久留之”,其弥补了普通针刺无法长时间留针的不足。

具有调节脏腑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及调整虚实等方面。因此,穴位埋线疗法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治疗手段。有学者认为穴位埋线具有类似于针灸中的留针效应。

通过将可吸收的线埋入肌体,产生调气和催气的作用,并且持续两周甚至更长时间的针感,从而增强了疏经通络和化瘀活血的作用。

此外,在完全吸收之前,埋线可以持续柔和地刺激穴位,产生治疗效果。经过现代研究,埋线技术可以通过影响神经递质,恢复神经功能。

并促进大脑皮层传输冲动,使新突触链形成,加速神经功能的恢复。此外,它还能减少炎症因子和细胞凋亡,改善机体代谢功能,促进机体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强营养供应和代谢功能,从而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和自我修复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脊髓   肠道   损伤   脊神经   艾灸   督脉   素问   交感神经   穴位   神经   功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