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后行走双手不要插兜 这份安稳过冬秘籍请收下

近期,全国多地迎来降雪天气,大雪过后,人们容易摔伤骨折。骨科医生提醒大家:雪后出门,行走速度不宜太快,双手不要插兜。雪后出门时尽量穿宽松保暖、防滑的平底鞋,注意鞋底的材质,女士不宜穿高跟鞋。低温雨雪冰冻期间,仅应用基本的防护措施还远远不够,人们还应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与生活情况,采取适合自身的特定措施,以保健康平安过冬。

转发提醒!医生提醒雪后行走双手不要插兜

下雪天,道路湿滑,人往前摔时会条件反射用手撑地,着地瞬间力量非常大,传导到腕部会导致腕关节骨折;往后摔,则往往是臀部、骶尾部着地,受力后易发生髋部骨折。雪天摔倒所致的一些其他外伤,例如踝关节韧带扭伤、髌骨骨折、腰椎骨折等病症也常有发生。对此,骨科医生提醒大家:雪后出门,行走速度不宜太快,双手不要插兜。

不少人觉得冬天穿得多,摔倒了也有缓冲,一般不会摔得太严重,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冬天穿得多,人比较笨重,不够灵活,加上寒冷状态下,身体肌肉、关节、骨骼都僵硬、发紧,身体不协调,一旦摔倒,身体无法及时反应,提供有效缓冲或者保护,特别是手部撑地时,穿再多的衣服也无法保护腕部。

尽量绕开大理石、瓷砖、冰面等光滑路面。行走速度不宜太快,脚底踩实踩稳,双脚最好呈外八字,小步前行。摔倒后最容易骨折的3个部位是腕部、髋部和踝关节。大多数人滑倒后的第一反应是手撑地,导致摔倒的力量经手腕传导至前臂,从而形成桡骨远端骨折。因此,手腕骨折患者一般占雪后骨折患者的60%以上。

哪些人要格外注意

老年人 老年人是冰雪天气意外跌倒受伤的高危人群。老年人反应较慢,身体协调性和平衡能力都下降,容易摔跤或者受伤。同时,老年人神经肌肉反应性差或自身缺乏保护意识,摔倒后没有保护或缓冲,外力会直接作用于骨骼。而且大多数老年人有骨质疏松,摔倒后即使是比较轻微的损伤也会导致骨折。如果摔倒时,老年人用手撑地,往往损伤的是腕关节,导致尺骨远端或桡骨远端骨折。这类手臂骨折在护理上不需要卧床,而且康复训练也容易做,更不会发生致命的并发症。而老年人一旦发生髋部骨折,需要长期卧床,又被称为“老人临终前的最后一次灾难”,给老年人造成的伤害及治疗难度要大得多。因此,建议老年人万一不小心摔倒,尽量手腕着地。

儿童 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但儿童自我保护能力差,经常因为奔跑过快摔倒,导致不同程度的摔伤,因此家长要格外注意看护好孩子。

穿高跟鞋的女性 穿高跟鞋在雪地上行走,极易因鞋底打滑而摔倒。建议穿便于行走的运动鞋、平底鞋,最好选有防滑性能的鞋。

老年人冬季如何预防跌倒?

冬季气温低,老年人穿着较多且腿脚不便,加之雨雪天气导致路面湿滑,稍不小心就可能发生跌倒的情况。那么在冬季,老年人该如何预防跌倒?

摔倒后怎么做

如果不小心摔倒,千万不要乱动,要沉着冷静,检查自己的四肢情况如何。

若手脚情况并无大碍,可以先侧身,转向觉得方便和舒服的任意方向,屈腿翻转身体,呈俯卧位,使膝盖和双肘着地,借助其力量将整个身体撑起来。在这个过程中,身边如果有比较稳定的物体,可以借助它站起来。

若检查发现只是轻微扭伤,72小时内可冰敷伤处,以收缩血管、减轻局部充血,减轻疼痛和肿胀。注意,受伤后千万不要立即热敷,否则会扩张血管,使肿胀更加严重。

如果发现身体某个部位非常疼痛,切忌强行支撑,应逐渐活动,观察症状是否加重,排除骨折、开放伤等紧急情况,寻求援助或到附近医院就诊。

一旦发现摔伤部位畸形,如突起等,并伴随疼痛、活动受限,可能是骨折,需立即就医。当骨折发生时,不正确移动可能会造成骨折移位的加重。紧急情况下,可以使用围巾、书本等对骨折处进行简单的固定。

若伤者有胸、腰、背部疼痛,无法坐起、站立等,有脊柱骨折的可能性。这时救人者千万不要随意搬动伤者,可以用手边的棍状物或硬纸板固定损伤部位,或者用硬板将伤者抬到医院。

如果摔倒后发现存在流血伤口或观察到骨骼直接暴露于开放伤口外,先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将伤口临时包扎,原地拨打“120”急救电话,尽早就医。

国家疾控局发布《寒潮公众健康防护指南》

重点防护人群

人群主要有三类:第一类为敏感人群,如婴幼儿、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第二类为有慢性基础性疾病的人群,如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人群;第三类为户外作业人员,如交警、环卫工人、建筑工人、快递员、外卖员等。

寒潮气象预警信息

按照《寒潮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规定,寒潮预警信号分四级。

分级防护措施指南

针对寒潮预警信号等级,我们提出分级人群防护措施建议。

寒潮来袭易“冻心” 专家:安稳过冬需警惕心梗

近日,寒潮来袭、气温骤降,易引起血管收缩,导致心血管事件频发。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兼心内科主任徐亚伟提醒,心梗救治的黄金时间窗口是120分钟,患者一旦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要及时拨打120进行救治。此外,对于有心梗病史的患者来说,需通过积极主动地抗栓、降脂、控制心率等综合管理来减少再次心梗的发生。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心梗发病与气候有密切关系,一旦气温骤降3至5摄氏度以上,急性心梗的发生率也会上升。

“每年的11月到次年1月,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时段,其中急性心梗是最危急的其中一种。随着寒潮来袭,秋冬更迭,早晚温差和室内外温差逐渐增大,特别是在降温幅度大的日子里,寒冷与温暖交替的体感更为明显,此时正是心梗易突发的时刻。”徐亚伟介绍。

心梗发生后,疏通堵塞的冠状动脉,让心脏重获血液供应就成为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对此,徐亚伟强调,所以有两个“120”要谨记。首先,患者或者目击者在疑似心梗症状发作时要第一时间拨打120送医。其次就是要把握120分钟的黄金救治时间窗,患者若能在120分钟内得到治疗,恢复心肌的血液供应,心梗患者的预后会大大改善。

需要注意的是,心梗患者在出院后,其实仍处于带“病”生存的状态,需要警惕再次心梗的发生。“通常而言,得过心梗的患者易复发。心梗患者和无心梗病史的人群相比,前者在一年内再发概率是后者的10倍以上。且相关研究显示,心梗一旦复发不仅病情更重,其死亡风险也会更高。”徐亚伟说。

高龄以及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患者,还有长期抽烟、肥胖、精神易紧张人群等都是心梗的高危发病人群。再次心梗的高发与危害无疑对心梗防治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心梗患者在出院后,需坚持长期规范的疾病管理,并对危险因素进行综合管理。

健康问答 | 如何科学调理体寒?

“阳虚则寒,阴盛则寒”,中医认为,体寒的人身体血气运行不畅,易形成瘀血和痰浊、气滞互结的状况,“痰瘀互结”积滞在某个部位,易导致疾病的形成,如腹泻、关节痛、胃炎等。

体寒的人常有如下表现:比较怕冷,手足冰凉;脾胃有寒,不敢吃偏凉的食物,经常腹痛腹泻;肾有寒,除了腹泻以外还会小便清长;肝有寒,可能会气逆产生呕吐感或头顶痛等。

科学调理体寒有助于减少疾病、保持健康,大家不妨这样做:

起居保暖。居住环境以温和的暖色调为宜,避免在阴暗、潮湿、寒冷的环境下长期工作和生活。秋冬季节要适当多穿衣服,尽量吃温热的食物,尤其要注意背部、腰部和下肢的保暖。

多晒太阳。白天阳气充足,体寒的人应保持一定的活动量,多晒太阳,可激发体内阳气。

坚持泡脚。坚持睡前用热水泡脚,或刺激足部穴位促进气血运行,可驱除寒气。泡脚时,用40至50摄氏度的水,水量以淹没踝部为好,双脚浸泡15分钟。

适当锻炼。在阳光充足的环境下适当进行舒缓柔和的户外活动,如慢跑、快步走等有氧运动,能让全身活动起来,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减轻体寒症状,长期坚持可逐渐改变寒性体质。

精神调摄。生活中,尽量保持阳光的心态,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不利事件,及时调节自己的消极情绪,尽量避免和减少悲伤,还要防止惊恐、哀伤过度等不良情绪的影响。

艾灸驱寒。艾是纯阳的植物,艾灸是改善体寒的不错方法,建议平时艾灸丰隆、足三里、三阴交、神阙等穴位。

(综合 新华网 国家疾控局 人民日报 健康中国 健康报 中国新闻网 中国警方在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5

标签:艾灸   腕部   寒潮   安稳   老年人   秘籍   部位   患者   双手   人群   防护   身体   发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