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高烧怎么办? 快学习-中医大师治疗发热经验!

本文作者:高辉远、老神中医

前言:本文原文是已故国医大师高辉远的记录稿,老神中医整理改编而成,系统阐述了临床中常见的各种发热辨证和处理方案,供中医专业朋友及中医爱好者学习交流之用,希望对所有爱好中医的朋友有所裨益!

发热——正邪相争论!

概论:中医认为发热的原因是外邪侵入人体,人体的正气和病邪作斗争,正邪相争则发热。因此中医对发热,不作为一个严重问题看待,多数情况下急性病的发热是一件好事,提示机体正气比较强壮;相反不发热则提示正气衰弱,比如老年人肺炎很多时候不发烧,但是病情通常比较严重。

发热表示人体正邪相争的过程,西医千方百计退热,中医则是该退热时退热,当不急于退热,要看发病情况而定。

比如说淋雨着凉了,这属于中医里的风寒感冒,喝点姜糖水之类性热发汗的中药往往一汗而解,结果吃了点布洛芬,虽然药后也出汗退烧,但第二天又烧起来了,中药发汗退热而不留邪,西药发汗,遗留一堆的问题。

宝宝发烧,妈妈要学习点中医知识,不要随意的使用退烧药

发热的病因:

外因发热: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均可以引起发热,疫戾之气,中医叫瘟疫,也就是现代的传染病,也可引起发烧,这些因素都属于外因发热。

内因发热:又称为内伤发热,劳倦内伤,血虚血瘀,饮食不节,食积发热,还有七情为病,均可引起发热。

风寒感冒导致的发热最常见

发热的类别:分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

外感发热:分伤寒发热温病发热

一、伤寒发热

顾名思义,外感寒凉邪气引起的发热,就是伤寒发热,伤寒发热当尊张仲景六经辨证,六经辨证有三阳发热和三阴发热之别,三阳发热人体正气尚足,一般发热程度比较高;三阴发热,人体正气已虚,一般不热或者低热。

三阳发热:发热程度高,人体正气尚足!

(一)、太阳发热 特点是病之初起,发热伴随恶寒,头痛身痛。太阳发热等同于风寒感冒,又可分为两型,一为虚证名为中风,二为实证名为伤害,中风表虚发热脉浮缓,有汗;伤寒表实发热脉浮紧,无汗。属太阳用辛温解表法,麻黄汤和桂枝汤,表一解热就退。

(二)、阳明发热:特点是发热,不恶寒,往往潮热(日晡热剧)属里热。其中有三个阶段

1、太阳阳明:发热不恶寒,然后太阳证项背强,治疗用葛根汤;

2、阳明经热(实热未结):症状为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治疗用白虎汤清里热。若对症,三剂即可退烧;

3、阳明里热(阳明腑实):症状为痞、满、燥、实、坚,舌苔黄厚,口渴,脉沉实有力。治疗用承气汤。

(三)、少阳发热:症状:半表半里,往来寒热,这是重点。治疗用和解法,小柴胡汤。

三阳发热,人体正气足,正邪交争,战斗不休,所以发热程度高

三阴发热:人体正气已虚,不发热或者低热

(四)、太阴发热:发热一般不高,手足温,一般为直中太阴引起,若由传经而来则不发热。此外还有下利腹痛、腹满,治疗用桂枝人参汤(即理中汤加桂枝),用理中汤温太阴,桂枝解其热。

(五)、少阴发热:一是从热化,一是从寒化,从寒化的一般不发热,治疗用四逆汤、附子汤。少阴从热化的病人有点低烧,心烦不寐或咽痛,少阴咽痛用甘草桔梗汤。少阴不寐治疗用阿胶鸡子黄汤。

(六)、厥阴发热:不是高热,是厥热往来,一阵热,一阵四肢发凉,其和少阳寒热往来不一样,因为厥阴是伤寒发热的最后一经,有二个转归,一是向好的方面发展,一是向坏的方面发展,是邪正斗争的过程。正气盛发热时间多,邪气盛发厥时间多,故中医希望它发热,“热胜则生,厥胜则死”。“厥三热六”病情可复,“厥六热三”病危,代表方是乌梅汤,是寒热并用,既有黄连黄柏,又有桂枝干姜。

三阴发热,人体元气已经衰败,热不起来,或者低热

二、温病发热,温病者瘟疫也,也就是各种急性发热性传染病,温病发热的程度普遍更高,温病发热尊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

在皮肤为卫分发热:

卫分发热等同于风热感冒初期,属于广义伤寒的表热,卫分相当于人体的肌表皮肤,上呼吸道,头部等。

这些部位受温邪,故只发热不恶寒或微恶寒,发热初期若不恶寒,或恶寒轻为温邪,伤寒脉浮缓,温病脉浮数,伤寒初期无舌苔,温病是薄白或薄黄。

这种发热为卫分发热,治疗要以寒治温,故只能用辛凉解表,一般用辛凉轻剂桑菊饮,辛凉平剂银翘散,不管什么病,只要符合卫分症状的就可以选用。

此阶段属于温病发热的初期,不需要住院,家里就可以处理,现代中成药可以选用银翘解毒颗粒、四季抗病毒合剂、连花清瘟胶囊等、银黄颗粒等。

感冒初期在皮毛,对症治疗简简单单

在肌肉(六腑)为气分发热:

温病到气分烧更高了,相当于阳明腑症和里症。气分包括肺、胃、脾、胸、胁,比卫分要深一层,气分证可以参照伤寒阳明证,阳明经热可用白虎汤,阳明腑实可用承气汤。

然温病的气分发热包括范围更宽了,如上焦气分肺、中焦胃、下焦膀胱、湿热,甚至于中焦篇里的湿温,大多数在气分多。湿温是午后发热比较缠绵,不能一下退下来,湿温发热有点像阴虚发热,阴虚发热也是午后高,然湿温头痛如裹,身重,苔白腻或黄腻,脉濡。而阴虚发热是五心潮热、盗汗、口渴、舌质红、无苔。现在往往将湿温当阴虚来治。湿温留恋气分的多,用三仁汤或加减正气散,代表气分的是白虎汤证。

此阶段相当于肺炎高热时期,病情相对比较严重了,中成药很难应对,必须汤剂才能处理,这个阶段不管中医还是西医治疗起来都不难,但是多数患者这个时期就住院了,

肌肉对应六腑,病情已经比较重了,但是还不难治疗

在血脉(五脏)为营分发热:

发是更深一层,营是血中的精华,热邪已经侵犯人的体液了,中医叫燥热伤津,热邪不仅在肌肉、肺卫,津液也受伤了。

营分发热高烧可引起神志昏迷或嗜睡,舌质红或绛,无苔。口渴或不渴,脉细数。这种发热不能清卫分和气分,要清营才能解决,用清营汤清营分热,透营转气。若营分有热表现神志昏迷,夜寐不安,可用安宫和局方至宝丹、紫雪,所谓“三宝”。必须注意,这些药不能滥用,在热邪到达营分,神志昏迷时才能用。

此阶段相当于肺炎器官功能受损期,病情相当严重了,病患出现斑疹隐隐、嗜睡甚至昏迷的情况,有一定的几率逆转也就是中医讲的透热转气,转变成气分发热。

此阶段现代基本都会入院抢救,极少能用到中医治疗,不是中医不行,而是现行医疗体系导致。

病入五脏,尚有一线生机,错过了往往无力回天

在骨髓为血分发热:

血分发热就更重了,也就是全身都有病了,烧也更高了,血属阴,热盛伤阴,血分的脏器如心、肝、肾都有病了。

除可出现三大症状:高烧、昏迷、抽风外,还可出现吐血、尿血、衄血、出斑、出疹,血热则妄行。若有出血症状则要清热凉血,就不能单纯退烧了,因此辨证施治要综合分析,可用犀角地黄汤。高烧、神志昏迷、肝风内动的抽风,则不能用犀角地黄汤,而要熄风柔肝或平肝熄风,初期可用天麻钩藤饮。肝肾阴虚的抽风要养肝柔肝,这就要用加减复脉汤,大小定风珠来治疗。

此阶段相当于肺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期,病情十分危重,治疗难度大,死亡率高,一般此阶段已经入院抢救极少能用到中药治疗,这个阶段不管中医、西医治疗起来难度都十分巨大。

病入骨髓,鬼神难医,神医扁鹊也无能无力

三、内伤发热:

比外感发热难治,属虚证多 ,内伤发热也有虚实,要加以区别。

1、劳倦内伤发热(气虚发热):

由于疲劳过度,人的阳气受损,阳气下陷,脾胃功能不能运动,致虚热内生,这种发热也象伤寒,有时有头痛,脉有时也浮,是浮大而空,或洪大而空。这种发烧搞错了,当外感治,反伤其正气。治疗要用李东垣的补中益气的方法。

气虚发热需要用补法!

2、火郁发热:

外感发热以后治疗不当,人身上的阳气为外邪所遏制不能宣通,叫火郁发热。现在有好多长期发烧不退的是火郁发热,这种发热照外感治也不能照内伤治,要用挥发郁热的办法才能解决。现在往往当做阴虚来治,用青蒿鳖甲汤,这是不行的。

一患儿高烧不退,血沉110,其他检查也有些异常,然而不能确诊,实际上是火郁发热,按火郁发热治,用火郁汤、升麻葛根汤加柴胡、防风、淡豆豉,后将激素慢慢撤了,体温也降了,火郁挥发的差不多了,再用三仁汤加减调治而愈。

火郁发之,火郁发热需要用发散的中药治疗,比如柴胡


3、血虚发热:不能单纯从贫血来看,贫血本质是一种血虚,血虚发热会出现发热,口渴,烦躁,脉大无力,面赤等症状,这是血虚气弱,阳气浮越之象,治疗宜补气生血,气旺则血生,虚热自退,方用当归补血汤。

血虚发热当然需要补血了,补血第一的中药就是当归


4、阳虚发热:阳气虚则浮越而上,肾火不能归元,阳虚发热主要表现为低热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头晕嗜卧腰膝酸痛,或伴有呕吐,腹泻,口渴不欲饮,面部潮红,头重脚轻,舌多淡胖苔白水润,脉象多沉细无力或浮大无力,治疗宜补肾温阳、引火归元,方用桂附地黄丸或右归丸加减。

阳虚发热,温阳必须用附子


5、痰郁发热:痰为有形之物,其性属阴,痰郁发热一般为低热,症见发热、怕冷,胸膈痞满,或见头痛项强,四肢关节不利,脉弦滑,多见于体型肥胖者,方用导痰汤。

痰郁发热,必用半夏

6、瘀血发热:多为久病成瘀,瘀血发热多见午后或夜间低热,口燥咽干,但欲漱水不欲咽,肢体或躯干有固定部位的疼痛或肿胀,面色萎黄或晦暗,;两目黧黑,皮肤枯燥甚则肌肤甲错,舌质青紫多有瘀斑瘀点,脉弦或涩,方用血府逐瘀汤。

红花色红,活血化瘀,可以用于瘀血发热


7、食积发热:食积发热儿童最为多见,病前一天精神良好,突然发烧,口臭,脘腹痞满胀痛,恶食呕逆,舌苔白厚,轻症脉浮用香苏饮,重症脉滑用保和丸。

积食了,必须用山楂


8、骨蒸劳热:此为阴虚发热,症见五心潮热,盗汗,形消体瘦,脉细数,多有慢性病如糖尿病、肺结核、胃炎等,方用青蒿鳖甲汤、秦艽鳖甲汤。

退虚热,鳖甲是常用药


发热的各种治疗原则:

汗法:用于伤寒、太阳证、卫分证、气分证,发汗解表或辛凉解表;辛温如桂枝汤、麻黄汤,辛凉如银翘散、桑菊饮;

和法:用于少阳证,表里双解,寒热并用,和法一般用小柴胡汤;

清法:用于气分证、阳明证、营分证,一般用白虎汤、承气汤、清营汤等;

泻法:里热结实

温法:甘温除大热,补充益气,当归补血汤、八味地黄丸、火郁汤。

补法:损伤气血阴阳或者病后体虚、津伤发热,补气、补血、滋阴、温阳等。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依据自然之道衍生出来的,比如以寒治热、以热治寒

总结:

在中医眼里,发热不是坏事,遇到发热不能随便退热,随便退热往往有2种结果,1、引邪入里,变生它病;2、再次发热加重病情。例如一名老中医治疗高烧发热汗出,用了很多石膏、柴胡退热,结果汗出以后热仍不退,后按虚热治疗,使用生脉玉屏风而愈,所以看病要灵活变通,不能机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鳖甲   中医   血虚   外感   桂枝   伤寒   内伤   正气   病情   人体   大师   宝宝   经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