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吹牛的话!你认为给我们30年,科技能赶超美国吗?

前言:科学技术,真的存在“弯道超车”吗?

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现在美国停滞不前的话,给我们30年的时间,我们的自主研发科技水平能赶上美国吗?

我认为很难,即使美国停滞不前,30年的时间我们的自主研发科技能力也很难达到美国今天的水平。

这并不是看不起我们自己,而是在真正看清了我们自己之后才给出这样的结论。

难道是黄种人没有白种人聪明吗?不是!

看看杨振宁,看看丁肇中,他们可都是如假包换的黄种人。

难道中国不舍得投入更多的资金吗?也不是!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官方数据显示,仅2021年,我国科研经费投入就达到了2.8万亿元。

那为什么我们的科学技术总是被别人“卡脖子”呢?

卡脖子是科技水平落后必然要面对的一种结果,而科技水平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文环境”。

为什么杨振宁,丁肇中他们这些登上科学顶峰的人,都是在国外取得耀眼的成绩呢?就是因为环境的不同导致的。说实在的,他们如果在国内还真搞不出这样的成绩,一方面,没有实验的设备。其次,没有可参考的书籍、可交流的人、以及搞科研的环境,就连做原子弹的邓稼先和做导弹的钱学森也都是从国外学的相关技术。

没有科研环境也就算了,甚至有时候在科学问题面前,连搞科学的都不得不做出让步!钱老早些年曾通过“能量守恒”定律得出的小麦“亩产四万斤”论述,这你敢相信?可现实就是发生过!

有人说我们用算盘打出了原子弹,这个不假!当年研制原子弹的时候,因为没有计算机,只能用算盘来进行计算,这恰恰说明了当时国内的科研环境是十分落后的,这样的科研环境会大大影响科学探索的脚步,不是说不值得敬佩,而是我们不该拿落后来标榜自己的伟大。

说到这儿,不妨多说几句,网上经常看到有人嘲讽杨振宁,说他没有家国情怀,临老才想起了祖国,说他不如邓稼先爱国!

我在这里替杨老说两句,如果杨老当时真回来的话,现在估计真成历史课本上的一张照片了,各位知道杨老的老丈人是谁吗?杜聿明!那可是老蒋手下有名的陆军将领,您觉得杨老真回来的话,能活得过十年和谐那个年代吗?很难!

尽管是在美国做出的成绩,但是这个成果却是全世界人包括我们的科学家在内都可以享用的,这就是科学无国界。有人不理解,科学怎么会无国界呢?

科学知识是无国界之分的,但技术手段有国界之分,科学家只要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那么这成果就会成为全世界的。可能我们一个中学物理老师都知道原子弹的制造原理,但却未必知道怎样去做出原子弹,因为没有那个技术!这一点必须分清楚的。

人文环境对于科技发展的影响真就那么大?

是的!欧洲科学技术的真正腾飞是在什么时候?在文艺复兴和思想启蒙运动之后。

欧洲文艺复兴之前,现实的方方面面都被“封建的神”牢牢把控着,一切都是“神”说了算!所有敢与神抗衡的人,都会受到神的信徒们的批判。

文艺复兴和思想启蒙运动之后,人们把“封建的神”拉下了神坛,打碎了思想上禁锢的枷锁,由此开始进入人类科学技术最辉煌的历史时期,牛顿、瓦特、达芬奇、特斯拉、爱迪生、爱因斯坦、莱特兄弟等等纷纷脱颖而出,为人类科技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即便是在今天,我们依旧在享受着他们的科技成果为生活带来的便利。

毫无夸张的说,在那样的人文环境中,即便没有爱因斯坦,也会有别的斯坦,因为那里的土壤适合这样愿意搞科学研究的人物,这个就是我们最缺的,也是我认为我们无法赶超美国科技的原因之所在。

近些年,我们经常听到“弯道超车”的说法,说实在的,听到这个我就感觉可笑!汽车可以超车,科学技术还真就没法超车!

我们现在看到的手机,电脑,各种精密的电子产品,你以为是一下子就做成的吗?不是!这里面综合了太多国外的技术。

我们现在开的汽车,坐的飞机,大海里的轮船,你以为是一下子就做出来的吗?显然不是!这里面也综合了太多的国外的技术。

我们现在常谈的航天技术,光刻机、芯片等,你以为是一下子就做出来的吗?根本不是!

所有的科技成果都是基于前人的理论研究基础之上,加上无数次的实验、优化、改进,这其中甚至要面对各种失败,最终才成了今天这个样子,你告诉我,怎么超车?从哪里开始赶超?

如果基础都没打好,一开始就是落后的,你告诉我,这车该怎么超?

我们不是没有超过车,曾经也试图超过车,搞得热血沸腾,但最后发现闹了大笑话。

有印象的朋友应该还记得,当年的“汉芯一号”事件,陈进等人利用intel的芯片拼接出来的“汉芯一号”,套取了国家十几亿的科研经费,最后被人发现造假,让国人空欢喜一场,搞得一地鸡毛!

科学技术的发展来不得半点的虚假,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同时要摆好自己的心态,最起码的要求就是要融入世界,最忌讳的就是闭门造车!

说得简单一点,哪怕是科技发达的美国,都无法独自造出手机里的芯片,必须依靠世界的协同,少了荷兰的光刻机不行,少了日本的光刻胶也不行,说白了每个国家在科技领域都有自己的局限性,也正因为此,才更显出了融入世界的重要性。

最后,我想说,科学技术发展这条路上,别人犯过的错,咱们也会犯,别人遇到的坎儿,咱们也会遇到,只有创造益于科学发展的土壤,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打牢科学的根基,这才是正道!

仰望星空的时候,别忘了脚踏实地!

感谢阅读、欢迎转发
期待您的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美国   光刻   科技   文艺复兴   原子弹   科学技术   落后   科研   环境   科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