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德尔山森林覆盖率从0到54.6%

来源:内蒙古日报

甘德尔山,蒙古语意为哈达,因山势蜿蜒起伏形似哈达而得名。这座矗立在乌海城市中心的高山不仅是城市的最高峰,发生在它身上的绿色故事更是乌海人民大力弘扬“三北精神”,不屈不挠持续播绿,誓让沙洲变绿洲的真实写照。

秋日的甘德尔山满目青翠、绿树成荫,行走于山中仿佛置身天然氧吧,从半山腰向西远眺,成片的树木好似绿毯般一直延伸至乌海湖边。此情此景让任何人都很难想象在2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大片寸草不生的城边沙漠。

甘德尔生态治理区20年前还叫白独贵湾,这是乌兰布和沙漠越过黄河在甘德尔山脚下形成的近20平方公里的风积流动沙地。每遇大风天气,呼啸的狂风席卷着沙尘让整个乌海城区饱尝风沙之苦。与此同时,滚滚流沙从白独贵湾越过甘德尔山直入鄂尔多斯高原,对西北、华北的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

2005年秋,乌海市正式启动对甘德尔山的生态治理。

刘永胜是乌海市林业和草原建设服务中心林草管护办主任,也是甘德尔山生态治理的亲历者。18年来,刘永胜的足迹遍布整个山区,这里的地形地貌、立地条件、林种结构、林木生长、地下供水管道等情况,他都了然于胸。时至今日,第一天来到这里的场景,刘永胜依旧记忆犹新。

“没有路、没有水,眼前只有一大片一大片起伏的沙漠,心里感觉有些发怵。”刘永胜坦言,初到白独贵湾,感觉在这里植树是不可能完成的事。但很快,他便打消了所有顾虑。

要想在没有人烟的荒漠植树造林,必须先完成通路、通电、通水等基础工程。“当时车开不到这里,我们就徒步进入勘察,为节省时间,中午晚上都不回家,就在沙漠里扎个帐篷。”刘永胜说,一次午饭时遇到大风,风把帐篷都吹飞了,他和同事跑着去追帐篷,等到他们再回来时,饭里都是沙子。而这样的场景经常上演,有些人坚持不住选择离开,但刘永胜依旧留了下来。

当时为了削平项目区第一座沙山,6台推土机整整工作了24天。为了修建输水主管道,16台大型挖掘机、推土机、运输车辆一干就是5个月。经过一个冬天的努力,白独贵湾路通了、水通了、电也通了,为大规模绿化奠定了基础。

在风大沙多的地区种树,困难不言而喻。在松软的沙地挖树坑,往往是一边挖,四周的沙子一边流进坑中。对此,治沙工人们先将地面浇湿然后再挖坑。在树种的选择上,也都以耐旱、根系发达的樟子松、云杉、沙拐枣、沙木蓼等乔灌木为主。

“即便如此,我们也常常遇到树木第一天种下,第二天就会被狂风连根拔起。”刘永胜说,每当遇到困难,同事们便会相互打气鼓励,大家积极转变思路,从固沙做起,压草网格、做沙障,一群人常常忙到天完全黑下来。

乌海市年均降水量100毫米,平均蒸发量却是3400毫米,由于自然降水严重不足,每棵树木都要靠人工浇灌。如何解决灌溉难题成了甘德尔山生态绿化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对此,乌海市通过修建泵站、管道从黄河提水,并大力推广滴灌、喷灌技术,在保证成活率的同时节约了大量水资源。

乌海市林业和草原建设服务中心副主任张爱军告诉记者,如今,甘德尔山上安装的滴灌管总长度达到了400多万米,实现了精准灌溉每一棵树、每一寸草。同时,他们积极推进延时灌溉、分区灌溉等举措,最大程度上节约水资源。据多年测定,滴灌造林年均成活率和保存率达到90%和80%以上,与漫灌相比每亩林地一次灌水量由60吨下降至12吨,节约用水80%。

18年的时间转瞬即逝,刘永胜和他的同事们仍旧终日忙碌于山中管护林草,风沙和烈日让他们一个个变得黝黑,而曾经的白独贵湾却化身为绿色长廊。

如今,甘德尔山已披绿2.8万亩,实现了森林覆盖率从0到54.6%。拿出2004年的卫星图与现在的卫星图对比,漫山遍野的绿色将这里重重包围。前些年,白独贵湾正式被命名为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成为乌海市的旅游胜地。(记者 郝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9

标签:甘德   乌海市   哈达   乌海   成活率   黄河   推土机   帐篷   沙漠   森林覆盖率   生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