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燥来,这类人很受伤,牢记这些养生要点!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刘千 通讯员 应晓燕

深秋渐凉,昼夜温差变大,天气变得干燥,中医认为,燥为秋季主气,燥邪干涩易伤津液,阴液亏虚则可见各种干燥、涩滞不畅的表现。

最近,不少老病号都被这秋燥折腾得很难过,罹患特发性震颤多年的王先生(化名)病情加重了,他来到了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中医内科寻求帮助。

来源:视觉中国

特发性震颤的老病号,一到秋天就加重

王先生是在30多岁时,在应酬中和人握手双手会出现轻微颤抖,对日常生活没有太大影响,以为是紧张所致,并没有在意。如今,40多岁的王先生发现自己提笔写字、握筷和系鞋带的时候,震颤变得严重起来,影响到了日常生活和社交,变得郁郁寡欢,在家人的劝说下,他找到周天梅主任中医师看诊。

王先生自诉双手不自主颤抖已有10余年,有时甚至伴随着头部的摇动,秋天的到来,使得他的震颤加重了不少。平时怕冷,出汗多,口干明显,喜欢喝温水。

周天梅主任中医师使用遍诊法发现,王先生下眼睑色淡边红,舌红苔薄黄腻,脉浮数,手潮凉,腹部膨隆,下肢甲错血络。他告诉王先生,这病属于特发性震颤,也就是中医所说的“颤证”,目前西医治疗手段有限,患者常常难以坚持服用西药,且不良反应也较多,她在四诊合参后指出,目前王先生的震颤主要是由于表上有寒,秋燥使津血亏少比原先更甚,应当治以解表散寒,生津润燥,养血和营之法,予中药配合易筋经导引术改善体质,增强正气。

王先生在服用个性化中药三个月并坚持锻炼易筋经导引术后,双手颤抖明显改善80%,怕冷改善,口干也消失了,现在面对社交也不感到恐惧,颤抖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也大大减少,自然心情也好了起来。

中医专家支招如何应对“秋燥”

1、起居养生

秋天气温明显开始下降就要重视保暖避寒了,不必再拘泥于“秋冻”,早晚须记得及时添衣,以免着凉。白露以后,自然界万物慢慢变为收敛闭藏状态,人体的阳气也开始进入收敛藏养状态,《黄帝内经》中提倡应“早睡早起,与鸡俱兴”,早卧有利于阴精的收藏,早起可顺应阳气的升发与舒展。

2、饮食养生

秋天容易出现口干、咽干、唇干、鼻干、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症状,也就是俗称的“秋燥”。对于秋燥耗损津液的这些症状,当以“润”治之。因此,应少吃辣椒等辛热食物,多食滋润之品,如银耳、雪梨、蜂蜜、百合、萝卜等。

3、情志养生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花草树木开始凋谢,人们易于悲伤。根据中医五行学说,秋季对应悲,因此,秋天要调摄精神,保持愉快的心情,保持神志安宁而平和。同时可以多参加户外运动,有助于心旷神怡,开阔胸襟,润养肺气。

“转载请注明出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黄帝内经   同德   津液   中医师   病号   阳气   口干   要点   双手   中医   秋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