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精神内耗”的人都该来贵州看看?

带着“阳明·问道十二境”明信片 打卡贵州人文山水

他,本是前途无量的状元之子、进士及第以及新锐官员,却因为得罪权宦刘瑾,被贬谪到贵州龙场(今修文县龙场镇,下同),成为了一个前途无亮的 “龙场邮政局长兼招待所长兼高速公路收费站站长”(龙场驿丞)。不但如此,当他好不容易到了龙场驿,却发现驿站早已废弃,与少数民族语言不通,衣食都需要亲自筹措……现实中的众多困境,让他的心灵面临空前的“精神内耗”挑战。


当你拿到这样的人生剧本,该如何继续?

“龙场悟道”,正是王阳明人生剧本转折的关键。 图为风物之旅团队 在“龙场悟道”之地修文玩易窝合影。

王阳明会告诉你,这,正是他治疗“精神内耗”的绝佳契机:在贵州两年(1508-1509),他感怀山水,交游各民族,写诗百余首,有两篇文章入选《古文观止》;在龙场成功悟道,将讲堂开到了贵阳,开创了影响中国与东亚儒家世界五百余年的阳明心学。走出贵州后,他更是屡建奇功,门人弟子遍布天下,成为了继孔、孟、朱后的又一个儒家圣贤人物。


“阳明·问道十二境”,就是根据这位大儒在贵州的主要经历和事迹,所整理出的一条经典游学线路。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和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共同组织了2023“问道向黔·探寻阳明悟道之路”风物之旅,在这个秋天,带你探访“阳明·问道十二境”,了解为什么贵州能治好王阳明的“精神内耗”!


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

结合实地探访

首次发布贵州“阳明·问道十二境”人文景观影像

在这趟跨越了黔东南州、黔南州、毕节市、贵阳市的路途上,我们可以看到山地大省贵州的自然人文底蕴;了解王阳明如何从“龙场悟道”到“贵阳传道”,将心学发扬光大;也可以在王阳明的贵州事迹里,感知到为什么阳明心学,其实是关乎每一个人唤醒良知、发用良知的学问。


一个省和一个人,是怎么互相成就的?


明正德四年(1509)年底,王阳明离黔赴赣,前往江西就任庐陵知县。在除夕前,他一路行至镇远古城,连夜写下书信《镇远旅邸书札》,记录了对龙场旧友门人的不舍。此时他的心境,已与两年前入黔时全然不同。彼时,王阳明深陷于自己人生的最低谷,此时的王阳明,已然四十“不惑”,正待大展拳脚,走向人生传奇。

风物之旅启动会 在王阳明入黔第一站镇远举行。

这种转折是怎么发生的?纵观王阳明在贵州的 “打卡地”,正散布在明代贵州最为重要的两条交通线路“湘黔大道““龙场九驿”和核心城市贵阳。在这“两线一点”上,我们就会看到,王阳明的心路历程如何转变,又在此过程中如何与贵州山水、人文产生互动,积淀诸多文化。

左,出行嘉宾探访福泉古城; 右,出行嘉宾探访黄平飞云崖。

湘黔大道,连接古代贵州和中原最重要的通道,王阳明正是沿着这条路,经镇远府(今镇远县)、在兴隆卫(今黄平县)游赏“黔南第一洞天”、过平越卫(今福泉市)攀登七盘岭,历经重重艰险,到达龙场驿。一路上,他写下众多反映“精神内耗”状态的诗文,但也为贵州的山水底蕴而赞叹“此境奇绝”。

出行嘉宾探访福泉山。

龙场九驿,是连接黔中与黔西北的一条交通要道,向北可达四川,向西可达云南。身为龙场驿丞的王阳明正是沿着第一站龙场驿,走过天生桥、蜈蚣坡古道、六广河渡口等自然人文名胜,写下诸多名篇。这其中,尤其以在九驿之一“黔西驿”(又名奢香驿)附近的灵博山写就的名篇《象祠记》,见证了他与少数民族的友谊,以及黔中与黔西北的文化沟通、交融。

左:出行嘉宾探访文明书院遗址; 右:出行嘉宾探访达德学校。

省城贵阳,则是王阳明贵州两年的生活核心区之一。正是在贵阳修文龙场,他踏出了治疗精神内耗的关键一步“龙场悟道”,此后在黔中大地传播阳明心学,开拓贵州文教。


古代贵州最重要的通道也是王阳明的问心之路


湘黔大道,是明初朱元璋派数十万大军远征云南时入黔的主要通道,因此,这条路上一处处军屯卫所连缀不绝。王阳明由此从湖南进入贵州,在沿途的军屯卫所,他感怀贵州山水,留下众多反映心境的诗篇。

湘黔大道上,有诸多军屯卫所。 制图/刘耘硕

譬如,在王阳明入黔第二站兴隆卫(今黄平),王阳明就写下“尺素屡题还屡掷,衡阳那有雁飞回”(《题兴隆卫书壁》),可见他对贵州艰险遥远的感慨。同样在这里,他游赏“黔南第一洞天”飞云崖月谭寺,又发出了“天下之山,萃于云贵”的感叹。

飞云崖月潭寺古建筑群,为黔南人文胜地。 图为月潭寺牌坊。

一面沉郁思乡,一面放旷山水,正是王阳明到达龙场之前的复杂心态。


除了铭记了王阳明诗文与贵州山水的呼应外,这条通道更是一条文化交融之路。譬如,在王阳明入黔的第一站和出黔的最后一站镇远古城,就能看到沿途贵州军屯卫所的历史文化变迁,乃至阳明心学传播的缩影。


在镇远古城,我们夜游㵲阳河,遥想这座“滇楚锁钥,黔东门户”当年商贸熙攘,迎送国际使节的风采,又仿若感受到离黔时的王阳明在这里连夜写下《镇远旅邸书札》时,对贵州门人弟子的依依不舍之情。

㵲阳河畔的镇远古城夜景。

镇远最为独特的风景,莫过于河畔大小不一,用途各异的码头,以及码头之后连缀的道路街巷。这些街巷看似狭窄,其实里面藏龙卧虎,有来自中原、江南、齐鲁、闽粤各处的望族民居,特别是有福建商人远道而来,修起了一座天后宫(福建会馆)。


这种地域文化交织的特色,便是基于㵲阳河独特的区位优势,这条源于苗岭腹地,流经镇远,入湘西沅江,过洞庭,进长江的河流,是贯通贵州与中原的重要通道,曾经迎来送往明代进入贵州的军屯将士、清代五方杂会的各色风物,乃至骑象入朝的缅甸使节,记录诸多精彩故事。

文化底蕴丰厚的镇远古城。

若从空中俯瞰镇远,“s”形的㵲阳河将镇远府城和卫城一分为二,数十座码头次第排开,由码头又延伸出巷道万千,正是有如此水陆联动,商贸通达的城市布局,才会有儒释道三家合一,各地商人地方信仰汇聚的贵州古建筑群精华——镇远青龙洞。

镇远青龙洞建筑群。

水路,不只有人事物象的流动,更是文化血脉的交织。若我们去追溯阳明心学在中国传播的路径,可以看到,阳明心学正是沿着长江、珠江水系,以及大运河一线,在江河两岸的重镇城市逐步聚焦,生发,风靡江南、中原、华南等诸多风格迥异的文化圈,形成了“门徒遍天下,流传逾百年“(《明史》)的盛况,又从宁波等出海口与东海交汇,传播至日本、韩国。这种水路对阳明文化的传播影响,其实在王阳明与镇远结下不解之缘时,就已开始了。

镇远古城码头。 码头是古代镇远重要的物流枢纽。


走上“龙场九驿”,王阳明获得哪些助力?


王阳明到达的龙场驿,指的是“龙场九驿”的第一驿。明初,水西彝族领袖奢香夫人为感谢朱元璋平反其冤情,亲自率领部众开拓了这条从贵阳直抵毕节的“国道”。可以说,这条路是明代通过黔西北连接云贵川最便捷的大动脉,是三省文化沟通、融合的历史见证。

龙场九驿示意图。 制图/刘耘硕

正是在这条路上,王阳明走过“云际天桥隐白虹”的天生桥地理奇观,在六广河上坐船,为“初日曈曈似晓霞”的日出风光而赞叹,也因目睹自京城远道而来“吏目”一家客死异乡之事,触景生情,写出饱含悲悯的千古名文《瘗旅文》。

王阳明及其仆人为死去的“吏目“一家 修三人坟,并写《瘗旅文》凭吊死者。

少数民族同胞的助力,更是王阳明走出内耗的动力。


当时龙场为水西土司辖地,王阳明初来乍到龙场,衣食无着时,水西土司首领安贵荣送来仆人、金银、粮食、鸡鸭等宝贵支援。王阳明并未收纳仆人与金银,只留下了食物,但他还是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回信,表示感谢。此后,安贵荣视王阳明为师长挚友,凡遇大事都主动求教于王阳明。王阳明也因此能够劝诫他听从朝廷命令,担负守土安民之责。

黔西象祠, 王阳明在此受安贵荣邀请写下《象祠记》。

正德四年(1509),水东土司宋然麾下头目兴兵作乱。贵州省府命安贵荣出兵平乱,安贵荣却拥兵观望,态度敷衍。王阳明便在 《与安宣慰》第三书里,晓以大义,示之利害,力劝安贵荣迅速出兵平乱。安贵荣听从其言,再次出兵平息了叛乱,保护了贵阳及周边地区的安宁,此事史称“尺牍止乱”,正可谓,一封书信,胜抵十万雄兵!

在象祠,风物之旅团队举办了“风物课堂”分享活动。

王阳明还应安贵荣邀请写了《象祠记》。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里记载了象的传说。象是舜帝的同父异母弟弟,年轻时作恶多端,后来弃恶从善,乃至于受到后人建祠供奉,遂成象祠。在毕节黔西,就有如今中国唯一的古象祠遗址。王阳明正是据此事件,层层论理,提出了“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的观点。这篇文章被选入《古文观止》,成为千古名文。

在象祠开展的“风物课堂”上, 出行嘉宾@高庆一(左)、张明(中)、@蘸盐(右) 为学子解读王阳明。

在黔西古象祠,我们为当地学生开展“风物课堂”活动。在年轻学子背诵《象祠记》的朗朗书声里,仿佛能够看到当时王阳明应水西土司领袖贵州宣慰使安贵荣邀请,来到黔西为重修古象祠一事,挥笔写文。

在黔西象祠, 当地学子为风物之旅团队背诵《象祠记》

两条道路的交汇处省城贵阳,则是王阳明在贵州的主要活动地,也记录了王阳明最核心的人生转折——龙场悟道,与之后的境遇变迁。


从“龙场悟道”到“黔中王门”,

王阳明如何在贵阳“触底反弹”?


在贵阳修文的龙场悟道,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当我们亲身探访了王阳明悟道之地——玩易窝,看到这处“一室一厅”天然溶洞的曲折幽深,仿若感受到了一代大儒当年所写的那句“但恐霜雪凝,云深衣絮薄”。

玩易窝为一处王阳明曾居住过的天然溶洞。

据《阳明先生年谱》《玩易窝记》等记载,王阳明当年正是在这里“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并大声跃呼“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成就了“龙场悟道”这一中国思想史上的重大转折性事件。


王阳明到龙场时,处境有多艰难?从王阳明《居夷集》的诗文看,他不但“无房无车、缺衣少食”,自己和仆人还先后生病。可以说,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精神内耗”了。而是直接关乎他的生死存亡。

出行嘉宾探访玩易窝。

面对如此人生困局怎么办?王阳明见招拆招。没有房屋,王阳明先搭草庵,后住岩洞,缺乏粮食,王阳明便学习周边民众,自己耕种,还写起了山水田园诗……在离开贵州多年以后,王阳明依然感慨“迄今思之 ,最是动心忍性砥砺切磋之地” ,但也正是种种艰难,磨砺了王阳明的心志。


在玩易窝悟道后,王阳明如获新生。也正在此时,他受当地居民帮助,搬迁到了小孤山三里之外龙冈山山腰的“东洞”,王阳明将这里改名为“阳明小洞天”,如今,这里已是一处阳明心学的“圣地”,洞壁上留下了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王学门人五百年来的“弹幕”(摩崖石刻)。

阳明洞上有许多摩崖石刻。

热情的黔中乡民,还帮助王阳明在山顶之上修建了几座木屋。王阳明为它们取了 “何陋轩”“君子亭”等名,颇见其要仿效先贤孔子“君子之居,何陋之有”的心志。正是在龙冈山,王阳明以“龙冈书院”为名,向周边少数民族民众传授学问。当时还有湖南蒋信、冀元亨;云南朱克明、朱克相兄弟等人,都千里慕名而来,也拜学于王阳明门下。

王阳明龙冈讲学地如今成为阳明文化园。

《贵州通志》记载,“黔中之有书院始于龙冈,龙冈之有书院始于阳明”,随着王阳明声名渐盛,前后两任贵州提学副使毛科、席书先后邀请王阳明到贵阳讲学。在贵阳,我们漫步在闹市间当年文明书院的遗址,仿佛看到了正德四年(1509)秋天,贵州提学副使席书亲自率领从全省各地招收的两百多贵州精英学子,躬身向受邀而来的王阳明行弟子礼。

出行嘉宾探访文明书院旧址。

席书是主管教育的贵州高级官员,正是因为其成功邀请王阳明,才让阳明心学传播受到官方认可与支持,阳明心学,自此从龙冈书院的民间传播,走向当时文明书院的官方传播。

王阳明及其弟子对贵州文教影响重大。 制图/刘耘硕

正是在文明书院讲学期间,王阳明与席书论学,探索出了阳明心学广为人知的理念——“知行合一”。与此同时,王阳明也培育出了众多弟子,最著名的弟子有陈文学、汤冔、叶悟,他们被称为“黔中王门”。王阳明来到贵州时,贵州不过五所书院,王阳明离开贵州后,“黔中王门”弟子不断开拓贵州文教,有明一代,贵州书院已有四十余所,泽被全省。贵州文教逐渐勃然而兴,从文化的边缘后发赶上,明清以降,以“六千举人七百进士”的济济人才,在西南大放光彩。


清嘉庆十九年(1814),人们为纪念王阳明,在贵阳城东扶风山麓修建了阳明祠。阳明祠畔,则是另一位东汉时期开拓贵州文教的先驱——尹珍的祠堂。在这座贵阳的文化名山,王阳明与尹珍两位一前一后开拓文教的先贤,跨越时光并肩而立,守望着贵州数千年来的文教源流。

阳明祠内的王阳明塑像。 摄影/陈伟红

贵阳,不只是王阳明学说的生发之地,同样也是王阳明身心的休憩之所。从贵阳城外东山附近的来仙洞、到贵阳的南霁云祠(今达德学校旧址)、南庵(翠微园)……王阳明“打卡”当年贵阳的一处处人文名胜,交友唱和,留下诗篇。“长夏全无暑气侵”的舒适环境、“枫叶秋连万树霞”的美景,在一点点舒缓他被贬谪时的晦暗心绪,让他写出“但逢佳境须行乐”这样的旷达心声。

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教授兼荣誉院长张新民 在贵阳达德学校解读阳明文化底蕴。

而王阳明曾经踏足过的这些地点,随着历史变迁,也纷纷生发出新的意蕴——翠微园畔,先是有王门第二代弟子马廷锡建“栖云亭”讲学,后来又建起了贵州的人文地标甲秀楼;王阳明祭祀忠烈的南霁云祠,后来多次翻修。近代时期,这里诞生了达德学校。作为贵州近代第一个门类齐全的学校,它见证了古今中西之学在贵阳的交融……


探访王阳明的贵阳足迹,何尝不是漫步在贵阳的城市文化史里。

甲秀楼与翠微园,是今天贵阳的人文胜地。


一个人的悟道,也是每个人的可能


走出贵州,生发壮大的阳明心学,自诞生以来,就是一门关乎每一个人的学问。


王阳明晚年在浙江绍兴府重建“稽山书院”时,听讲者就多达数千人。即便在江西剿匪平叛公务繁忙期间,平时前来求学论道的人,也挤满了王阳明的住所。被顾炎武在《明儒学案》称为“舌胜笔”的王门第四代弟子罗汝芳,更是一位重量级“大V”,万历四年(1576)他在云南腾越的一场讲会,就“遍塞场中不下四五万众”。

《先生训士四条》木刻版,现存于阳明祠。 摄影/陈伟红

王阳明之前,儒家是只囿于精英士子的学问,王阳明之后,儒学才真正走入普罗大众,焕发出全新的生机与高度。与此同时,阳明心学也对精英士子产生极大影响。纵览龙场悟道后五百余年,阳明心学的拥簇,既有徐阶、张居正这样力挽狂澜的朝堂重臣,也有黄宗羲这样的学术大家,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近代风云里,阳明心学更是与西方思潮碰撞、交织,涌现新的活力。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原名陶文浚,就深受阳明心学影响,在学校里不断演说自己在“知行合一”基础上生发出的“先行后知”理念,以致许多调皮的学生称他为“行知吾师”,他便直接改了自己的名字。


正是如此自上而下的大众影响力,才让阳明心学如同一阵新风,吹醒了明代僵化的官学文化系统,启蒙明末清初的思想大潮。心学的诞生,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重要的事件之一。与此同时,阳明心学通江越海,东传日韩,进而广泛影响亚洲与世界,其发端地贵州,也成为心学“圣地”。

阳明祠里的日本阳明学者诗文碑刻。

清光绪二十九年 (1903),几位日本来客,探访修文阳明洞,书“阳明小洞天”一幅,其中著名日本阳明学者三岛毅还留下名诗一首——“忆昔阳明讲学堂,震天动地活机藏。龙冈山上一轮月,仰见良知千古光”。如今,在贵阳的阳明祠,依然保留着诗文碑刻,可见阳明心学对海外的影响。


这次日本人的“阳明朝圣之行”,意外还引领起一波贵州乃至西南地区的留学潮流。源起于“阳明书院”“贵山书院”的“贵州大学堂”,就在此时选送“有志之士”150人赴日本公费留学,他们学成归国后,大多活跃于中国社会各界,在辛亥革命前后和民国时期纷纷成为风云人物,走出贵州,影响中国。

达德学校见证了清末民初的贵州文教变迁。 摄影/陈伟红

其实,对于贵州人而言,积极刚健的“知行合一”精神底色,在这片土地上从未改变。从明末清初时“六千举人七百进士”的后发雄起,到清末民初时“万马如龙出贵州”的巍然盛况,从如今万桥飞架的中国故事,到“村ba”“村超”全身全心投入生活的热情……在贵州如何治疗“精神内耗”?就在每一个人的火热生活之间。

风物之旅团队在福泉山学习太极拳 感受当地生活。


阳明心学如何可感可知?

就在“知行合一”的风物之旅


清代修建于扶风山麓的阳明祠,是一处纪念王阳明的胜地。在本次风物之旅的最后一天,我们沿着前人的步伐,在这里举办了“可感可知的阳明文化”分享论坛,在活动上,贵州大学“阳明学研究中心”主任张明、历史人文博主阎京生(@蘸盐)、科普作家陈旻(@花落成蚀)、军事博主张祥锋(@天空菌)、《博物》资深编辑王继涛参与主题论坛,分享此次风物之旅中的所感所想。

在扶风山麓阳明祠举办的 “可感可知阳明文化“论坛。

这次活动现场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在结合实地探访后,首次发布的贵州“阳明·问道十二境”人文景观影像。王阳明行迹上的贵州山地自然之美,人文底蕴,尽在其中。

“阳明·问道十二境”人文影像展览。

活动现场里,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CEO陈沂欢从人文地理视角出发,以“境多奇绝”“龙场悟道”“知行合一”三大维度,基于贵州山地、水系、城镇的历史发展与特点,解读王阳明入黔之路上的贵州文化底蕴,以及王阳明对贵州文教、民族团结以及边疆巩固做出的重大贡献。


与此同时,这次风物之旅,也对“阳明文化如何进入每一个人的生活”这一问题作出了回应。“知行合一”,正是“精神内耗”的解药,可感可知的阳明文化,就在行程里的每一刻精彩瞬间。

风物之旅团队跟着王阳明“打卡”贵州。


请关注今日头条@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

我们一起共赴“问道向黔·探寻阳明悟道之路”风物之旅,

解锁秋日贵州的新姿势。


文 | 岩中果树

图片编辑 | 陈金鱼

地图编辑 | 刘耘硕

设计 九阳、东子

未标注的图片摄影 | 吴学文

头图 | 吴学文

封图 | 吴学文


审稿专家:张明

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副教授

贵州大学“阳明学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参考资料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贵州卷》顾久主编 中华书局

《王阳明全集》 中华书局

《晚明清初思想十论》王汎森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阳明大传》(日)冈田武彦 重庆出版社

《心学的诞生》 郦波 贵州人民出版社

王阳明思想学说的历史意义与现代价值 张新民

贵阳“阳明书院”源流述略 张明

王阳明与黔中王门的书院讲学运动 张明

《明儒学案》缺载黔中王门考论 张明

论黔学之于心学的伴生意义 郦波 方涛

王阳明视域中的贵州形象研究 刘振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09

标签:内耗   贵州   修文   镇远   黔西   贵阳   风物   中国   书院   人文   精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