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转行中医,他从“独行侠”到打造流量经方团队

中 医 馆 行 业 的 良 心 和 大 脑


口述 | 李斌 撰稿 | 桔梗



2018年夏天,在“春城”昆明开设了一家极具新意的中医馆——米爱家。这里的高诊费低药费、医生无药品提成、以青年中医为主、处方完全公开等等与传统医馆相比显得格外不同,作为联合创始人的李斌医生就是在这里完成了中医人生的蜕变。



一、多次勇敢改变,只为让医学与生活回归本质


如果走进李斌的诊室,尤其惹人注目的应是他书写的那一张张小楷处方,这一辈年轻中医里,用毛笔开方子的中医极少。笔下不知承载了多少个疑难重症患者的希望,透过那刚劲的字迹可以看到的是一个医者多年如一日不变的初心,对学术始终如一的坚持,还有那历经磨难却对病人依旧难改的仁爱之心。


西学中,离开体制内开办个人诊所,想做个自由的“独行侠”


出人意料的是,李斌最初是西医专业出身的,他在2005年取得西医执业医师证后,先后就职于云南通海县河西镇中心卫生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在规培的那几年,他每天起早贪黑,日复一日忙于写病案查病房,肩负着干不完的活,地位却仅比实习生稍高,每月微薄的工资根本无法覆盖家庭的开销,难以为继时甚至需要父母的接济。


后来,他生了一场大病,用上了激素药,最后还是靠中医才停掉了激素药,并将他从生死线上救了回来。依靠着从小父亲的教授,家族的传承,自己的努力,他鼓足勇气,无畏各方压力,勇敢地离开体制内创业自营了一家诊所,从西医彻底转行成了中医。


在城镇上,疗效就是最好的口碑。随着病人量的逐渐增加,收入也逐步攀升,虽然温饱问题解决了,但是接踵而来的名与利却没能填补内心的空虚。他每日如机器一般无休止地运转,日均过百的门诊量,让一切变得身不由己,家人依旧得不到渴望的陪伴,自己的生活也依旧被工作填满。


他不禁停下来思考,“我到底是不是’救世主’?或者我只是一台开方的机器?”选择创业不就是为了做个快乐又自由的人? 现在似乎也没有做到。


“每天就算看诊一两百号人,穷极一生又能看多少呢?这样的高强度工作导致的误诊率和漏诊率得有多高?真正治好的又有多少人?带给我成就感的是病人多、金钱、吹捧,还是治好病?”


重回昆明,联合创立米爱家


每个阶段的需求都是不一样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和需要什么很重要。”李斌坦言,“作为医者,回归到自己是很重要的,中医是一门哲学,它来源于生活,一个不懂生活的医生很难成为一个好医生。我想要的生活是有时间陪伴孩子成长,有时间去找寻生活中的乐趣,爬山、看书或与友人深交浅谈,有时间去看这人间的四季更替。我想要的工作是真正的去治好病,看一位患者就治好一位患者,不求多而但求精。能有时间去总结经验,精进医术,解除更多的病厄。”


于是,他毅然关了通海的小诊所,孤身一人来到昆明。没多久就遇到了一个擅长管理,且认同医生应当靠自己的医术、诊费吃饭而不是靠药品挣提成这个理念,又非常热爱中医,行事果敢高效的人,也就是现在的合伙人黄子珊。两人一拍即合,一个负责医术,一个负责运营。


“我以前需要自己一个人承担看诊、抓药、扎针、进药材、整理、点库存等各种琐事,根本没有时间看书、总结和思考。和我的合伙人黄子珊创立米爱家之后,我才真的回归到做我自己,因为她把所有琐碎的事都打理得井井有条。我只需要好好看病,好好研究疾病,精进医术,做好我擅长的带教。”


高诊费,低药费!靠医术挣钱,不靠药品提成,把钱挣在明处


“那时候云南还没有我们米爱家这种看诊模式,很多中医馆依然挣扎在抢专家,挣药费,赚提成上。”回忆起那段时光,李斌表示他们就像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默默承受着身边不绝于耳的质疑声,“因为我们的诊费收得很高,以云南的物价水平,两百块诊费基本是不可思议的,既然诊费高于同行数倍,那必然疗效也得有保障才行,所以在米爱家工作的医生混不了日子,得凭真本事。但我们药费不贵,因为医生没有药品提成,所以实际上我们整体不仅不贵,而且疗效更有保障,而疗效的保障就是我的工作。”


定位“中医家庭式医院”的中医馆


“米爱家是家中医馆为什么名字和装修风格都没那么中医化?”李斌调侃道。的确,不同于传统中医馆极具中医特色的取名,米爱家乍一听实在无法和中医馆挂钩。



“首先‘米’字是中医中庸之道的意思。”李斌解释道,米素为五谷之首,而且传说神农尝百草时,百草的性味就是以米为基准线的,譬如白虎汤里的粳米六合,就是让药进入人体以后能找到人体的基准线。


“爱”为中医仁爱之术之意,中医治病多是使用汗吐下法来驱赶病毒,而非像西医那般对致病细菌病毒赶尽杀绝,中医总是留一线生机。


“‘家’就是我们想打造一个‘家’医馆的理念,我们每个人首先都要照顾好自己的小家庭,才可能去照顾别的家庭。我们不是救世主,博爱并不是牺牲自己照亮他人,连自己都照不亮,怎么照亮别人?也应了《大学》中所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李斌说。




二、从“独行侠”到打造经方团队


相比西医医院分明的职能等级及强大的团队协作,中医师却多是单兵作战,互相不认同,甚至敝帚自珍。一个真正的团队是需要有共同的认知并彼此兼容的,格局要打开,李斌深知这一点。


“我们不一样,我们是年轻医师的团队,没有太多固化难改的观念,我们会强制医生学习,因为医生也是人,也会生病,需要休息,当医生休息时,他的患者该怎么办呢?我们打造团队让医生的水平都相差无几,这样不仅保证了患者的看诊,也保证了团队的长足发展。”李斌说。


首先是整个团队的强制学习。这样的学习至今已经坚持了五年,以每次持续三小时,每周一次的频率来开展。因为深知做好中医基础构架的搭建才有提高的可能性,他们从《伤寒论》等经典的重读往前做一步步迈进。


第二,处方公开。所有医生的处方是完全向患者公开的,患者可以带走处方,自由选择是否在米爱家抓药,而且所有处方在医馆内部都能得到共享查阅,这样也方便轮班医师了解到前诊医师对患者的诊治情况。


第三,百分百的回访制度。他们会对所有病人进行持续的跟进回访,所有医生每周都会收到疗效反馈表,如果医生的疗效有效率低于50%,该医生会被强制学习以弥补不足,其医案也会被放到团队中共同研讨。李斌认为这样能让医生直面自己的错误,而且只有找到问题,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第四,定期的交流和互通有无。定期的交流是在百分百回访制度前提下做的,有疗效显著医案的医生会被邀请在团队中分享治疗思路,同样的,整个团队也会探讨疗效不佳医案的破解之法。


第五,病人的流转机制。虽然米爱家是一家全科型医馆,但是考虑到医生们各有优劣势,为了保证疗效,如果患者当下的疗效不明显,工作人员会根据患者情况重新安排另一位医生继续患者的诊治。


第六,借助团队的力量,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运营、营销等是医馆的日常经营需求也是大多医生的短板,作为医生不能把所有事都收入囊中,需要明确自己能做的事和不能做的事,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各展所长,才能在擅长的领域做到极致。


“我只需要做好诊治、药品质量把关、讲课带团队这几方面,因为医学和商业不是一个逻辑,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我们才能做到极致。”李斌说。



三、坚守医学本质,中医并不是“慢郎中”


正是因为对西医体系了然于胸,又深钻了中医,再加上可以将精力全部投入到擅长的领域中,李斌的医术得到了大幅提升,既能上台做手术且打出漂亮手术结,也能开出药简力专的中医处方。


“我这两年的开方水平明显是高于前几年的,而且通过回访制度,我大体知道自己治好了哪些人,没治好哪些人,心中更有数了,看病也更加有底气。”


在他接诊的患者中,疑难病症患者占比约为70%,他表示中医不只可以治疗慢性病,也是可以治急重症的,但前提需要医者专注医学并回归到医学的本质上


比如,2021年,李斌曾遇到了一位病情复杂危重且已被医院拒绝继续施治的患者,初诊时,患者已近十天未排便,未进水谷,腹部痞硬疼痛拒按。


他诊断后处方并嘱咐其进食粥类流质,一剂药后大便通出,患者转危为安,经过后续几天的治疗患者得以恢复正常。



四、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世人皆为五斗米折腰,回归医学本质,重现中医该有的体面,以此来获取这“五斗米”或许能行的更远。


李斌表示,“中医是金饭碗,我们不能抬着金饭碗去要饭,但凡有机会我就要改变自己,改变是很难的,因为改变会让人离开原来的舒适区,但我们总要勇敢一些。回归到医疗的本质,做堂堂正正的医生,开问心无愧的处方,去做自己真正该做想做的事。”


有一句话,饱含中国智慧:“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I 版权声明

本文原创,口述/李斌,撰稿/桔梗,版权归权利人所有,转载需授权。

· END ·

编辑 桔梗 视觉 花椒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西医   爱家   中医   团队   独行侠   医术   处方   疗效   患者   流量   医生   医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