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益肝肾、健脾理气 -读“经典“谈强直性脊柱炎的养生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炎性疾病,主要侵犯脊柱,髋、肩、膝、踝等周围关节也可累及,以骶髂关节炎、肌腱端炎、炎性下腰痛为主要临床特点。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关节强直,并可有不同程度的眼、肺、心血管、肾等多个器官的病变。中医学将强直性脊柱炎归纳于“痹证”范畴,古人称之为“龟背风”“竹节风”, 根据疾病特征,近代焦树德教授首次将“大偻”与此病联系起来,并深得中医学界认同。“大”代指脊柱,“偻”形容弯曲、背俯不得伸展,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调摄失当,而致肝肾亏虚,精血不足,督脉失养;风、寒、湿、热等外邪乘虚侵袭,深入骨骱,留于脊柱而形成本病。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说: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朱良春认为,大偻以阳气虚弱为本,与外邪侵袭、筋骨失养相关。督脉所过乃脊柱所在,肾督空虚复感外邪,病气留恋,病或缓或急,阳虚为本、寒湿为因。大偻发病与肾督两者相关。肾督正气不足,风、寒、湿三邪(尤其是寒湿偏重者)深侵肾督,督脉督一身之阳,受邪则阳气不得开阉失于布化;肾受邪,则骨失淖泽,且不能养肝,肝失养则血海不足,冲任失调,筋骨失养;肾督两虚,脊背腰胯之阳失布化、失营荣,寒则凝涩而致腰胯疼痛,精血不荣渐致筋脉僵急,督阳失布,气血不化而致脊柱僵曲,形成大偻之疾。清代医家林珮琴在《类证治裁》中提出:“脊强,腰似折,项似拔,此足太阳经气郁不行。”指出本病因阳气受损,致使气滞木郁,经脉郁滞,经筋在循行过程中有“聚”和“结”的特点,在人体某些特定部位通过交、合、结、聚,使经筋间发生相互联系。

《东医宝鉴·外形篇》卷二载:“膀胱肾间冷气攻冲背膂,腰脊强俯仰不利,宜乌沉汤。”本病早期治疗可以运用中药方剂羌活胜湿汤、独活寄生汤、乌沉汤等,有胜湿活血、理气解郁、行气活血、散寒止痛、消肿通络等功效,临床中对控制患者病情发展与减轻患者痛苦起到重要作用。本病经规范治疗、功能锻炼,完全可以达到临床缓解。此外,对于强直性脊柱炎的本虚,治法上宜采用补益肝肾、健脾理气,以强筋骨、壮腰膝,同时采用健脾理气的治法,防止补益肝肾过于滋腻。

饮食调节也是本病治疗的一项重要内容。古人云:“三分治,七分养”,合理的饮食在常见疾病的治疗上有明显的辅助治疗作用。患者在治疗期间应饮食有节,应适时、适量、规律进食。孙思邈《千金方》的饮食方法也指出:“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秋七十二日,省辛增酸,以养肝气;冬七十二日,省咸增苦,以养心气;季月各十八日,省甘增咸,以养气。”另外在医籍《医心方》记载具体食材食用时间:“春七十二日,禁辛味,黍、鸡、桃、葱是也;夏七十二日,禁咸味,大豆、猪、栗、藿是也;秋七十二日,禁酸味,麻子、李、菲是也;冬七十二日,禁苦味,麦、羊、杏、薤是也。”

强直性脊柱炎发病进程中,常合并有脊柱、髋关节等多处功能障碍,治疗不及时易出现脊柱关节强直甚至致残。(1)急性期可以进行的运动有伸展活动、转颈活动、转体活动、侧伸活动、直立拉伸活动等;(2)缓解期可以进行的运动有猫背活动、五点式活动、腹部活动、扩胸活动。晨起后适当进行伸展运动、膝胸运动,可在床上进行以减轻难度,缓解晨僵症状;夜间睡眠保持躯体伸直状态,保持正确姿势;根据活动量进行四肢伸展运动、转体运动、侧屈运动、下蹲、活动膝关节、大腿、腰背部肌群,改善乏力等症状。另外,本病治疗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调姿势保持良好的生理姿势,站立时应保持挺胸、收腹和双眼平视前方的姿势;坐位保持胸部直立;睡眠时宜睡硬板床,低枕或不用枕,尽量采用俯卧睡姿。避免长期从事弯腰工作。


石欣

副主任医师

咸宁麻塘中医医院病区主任

责编:章文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补益   经筋   督脉   精血   阳气   脊柱   关节   姿势   患者   饮食   经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