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游陕西西岳华山

出玉泉院南行过路洞进入华山峪口,既无山门,也没牌坊,沿西山根南走,东侧是山谷小溪。小溪东近山无峻岭,两侧山高已望不到华山挺拔峻峭雄姿。《山海经》称“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因西临少华山,故称“太华”,最高处海拔2200米。又言“远而望之又若华状”,古华与花同音一义,故称华山。《华山 记》亦说:“山顶有千叶莲花”故曰华山。又因华山有高峰五,对峙各一方,三峰直插云霄如莲花蕊心,又一峰居中,另一峰独耸,远视神韵外环诸山形似莲花瓣叶,华山状如青色莲花怒放凌空,故美称“石作莲花云作台”之誉,而称华山。

华山为五岳之一称西岳,乃居西最高山。岳繁体为“嶽”,《诗经.大雅.崧高》:“崧高维嶽”,即山高大之意。西周建都丰镐。《帝王世纪》:“武王自丰居镐”。丰即沣邑,在今陕西长安县西北沣河西岸。西周先都丰,武王后迁于镐。镐即镐邑、镐京,在今天陕西长安县西北丰镐村附近,周武王从丰邑迁都镐邑,至平五东迁乃东周。丰镐均在华山西,无华山西岳之称,但《雅尔.释山》有五岳之说,史籍亦有尧、舜、禹封禅五岳传说。东周、秦代亦无五岳之名。汉武帝征和四年(前89)

登泰山封禅,后称东岳,五岳方兴。汉宣帝(前74——前49)时,确封五岳,华山定为西岳。

华山巍峨雄危,古谓“势飞白云外,影倒黄河里”,真乃奇拔峻秀冠天下,“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其左峰南峰落雁、东峰朝阳、西峰莲花,号颂天外三峰,中峰玉女、北峰云台,又有五云峰、毛女峰诸峰立前环拱,层峦起伏,翠黛罗列。唐代大诗人杜甫《望岳》诗有“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句形象描绘华山千姿万态。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诗中更详尽写出华山风光史话: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荣光休气纷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箭射东海。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

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云台阁道连窈冥,中有不死丹丘生。明星玉女备洒扫,麻姑搔背指爪轻。我皇手把天地户,丹丘谈天与天语。九重出入生光辉,东来蓬莱复西归。

玉浆倘惠故人饮,骑二茅龙上天飞。”

丹丘子姓元,唐人,慕神仙术。李白《元丹丘歌》亦写此人。

行5分钟约二里,有巨石如房,兀立涧中,上刻“脱俗”,可登西面题“磊园,石成睿”。据说为光绪十年(1884)山洪暴发冲于此。石之断面隐现出鱼形状态,首尾具全,故名“鱼石”。我近看难觅此象。再行半里许,右侧壁刻石:“寿山”二字,传称陈抟书刻,对面东壁有石刻题字:“存好心,行好事,说好话,读好书”。上行约五里,有垒石为城之称的五里关,号称华山第一关,内有“好汉洞”,“玉皇洞”、“ 桃林坪”,形势尚险。雨渐大,行间闻身后有声,二青年赶上来,至张超谷相遇。

张超谷在桃林坪南,又称张仙谷,因东汉张楷隐居于此处,故留名传世,遗迹仍存。张楷字公超,成都(今四川成都市)人,通《严氏春秋》《古文尚书》,隐居弘农山中,学者随之,所居成市,华阴山南遂有公超市;五府连辟,举贤良,皆不就;好道术,据载能作五里雾,或称雾市。《后汉书》有张楷传。此弘农山,应指华山。河南古有弘农地名,指今河南灵宝县,东北故函谷关城,或华山曾属其境,前秦苻坚时移治河南陕县。然史载“华阴山南遂有公超市”,必在华山。

过张超谷,经聚仙坪石羊城,芦花池,希夷峡,此称乃陈抟蜕骨洞化地,又名老君试凿处,达华山铁门第二关,亦称石门;将至莎萝萍,同行一青年言没意思而返下山。另一青年同行共伞,路窄行难。据说莎萝坪有陈抟手植菩提树而名莎萝树,故称莎萍,树不存名尚在。原有禹王庙禹王像。北山有石柱,名系马柱,又称灵芝石。遥望东有两峰,中有一石突现,名

桃石,其形如桃,南峰为大上方,北峰偏西称小上方,隐显寺宇,传唐玄宗之妹金仙公主修道在大上方金仙洞,明开国宰相刘基隐居修道在此伯温洞,有立像以祀之。刘基字伯温,故称伯温洞。

刘基字伯温,明青田(今浙江青田县)人,元末进士,官至高安(今江西高安县)丞,有谦廉直声,后弃官归。明太祖定括苍(今浙江丽水县),聘至金陵(今江苏南京),陈时务十八策,建礼贤馆处之。佐太祖灭陈友谅,扫张士诚,降方国珍,北伐中原,遂成帝业,授太史令,累迁御史中丞,诸大典制,皆基与李善长,宋廉计定,封诚意伯,以弘文馆学士致仕退隐,基性刚嫉恶,与物多怍,为胡惟庸所构,忧愤卒,或云中毒。武宗正德(1506——1521)中,追谥“文成”。基博通经史,尤经象纬之学。著有《郁离子》《复瓿集》《写情集》《犁眉公集》《春秋明经》《卖柑者言》《活水源记》《百战奇略》《时务十八策》等。

大上方又有白云峰、蜡烛峰、跨鹤岭、三官洞、玉皇祖师洞、四方洞、八仙洞、丹阳洞。登此又经西元门、老爷洞、瑶池宫、马鞍桥、雷神洞为天然石罅,形如井,爬上井口,豁然开朗,鸟语花香,泉峰花树,仙境非凡。然路险壁绝,附葛攀藤,挂链挽索,我辈望而生畏,写于此待后辈劈荆斩棘,修栈履险!

在莎萝坪细雨朦胧不能久停,南行里许有药王洞,原塑孙思邈像以祀药王。

孙思邈隋华原(今陕西耀县)孙家塬人,通百家之说,善言老庄,兼好释典,儒道佛兼有,人曰幼为圣童,及长,于北周宣章(578——579)时,居太白山(今陕西郿县境)隐修。静帝(579——581)时,杨坚辅政,征国子博士,称疾未赴。隋末,隐居终南山(位秦岭山脉陕西境,山北有终南镇)。以修道行医养生为事。唐太宗召诣京师,将授爵位,被他拒绝。唐高宗显庆三年(674),称疾还山。高宗赐良马,假鄱阳公主邑司以属之(思邈于京住鄱阳公主废府)。思邈生于隋开皇元年(581),或称西魏文帝大统七年(541),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皆在百余岁多。

道教史称思邈为道教学者,世称医药学家,于阴阳推步,医药无不善,尊为“药王”。宋徽宗追封妙应真人。著有《千金方》《千金翼方》《摄养枕中方》《福禄论》《保生铭》《存神炼气铭》《会三教论》等,又《银海精微》亦传为其所著,惜多亡佚。

据说,药王洞隔涧白鹿龛谷有“天女散花”石,其南又有“混元石”,其北岩缝有“白蛇遭难”蛇状石,再南行盘曲坡陡十八折名“十八盘”,其北偏西南有毛女峰,下有毛女洞。传始皇崩,选宫中年14楚女玉姜殉葬。玉姜等七宫女逃往华山,途渭南县一山泉处,其中六人已逃走无力于此,后称“六姑泉”。玉姜步履轻盈仍前行,颠跛林石,寻一山洞隐居下来,饮清泉食松籽,体生绿毛,身轻如飞,人见之称“毛女”,“毛女仙姑”,所住处称毛女洞,其峰为“毛女峰”。山风吹林花草鸣歌,人称乃毛女拨琴长歌哀怨,音声悲怆,凄凉人世。后人在路旁修毛女祠以祀纪念,并诗咏:“人传毛女峰,时闻毛女琴。欲作秦宫怨,空山多众音。”

毛女洞隔涧石壁上有平台,岩壁上凿有两孔石洞名“刘玺台”。传说,玉皇大帝外甥女三圣母与玉皇殿前金童相遇一笑,玉帝闻知怒贬三圣女至西岳华山西岳庙旁雪映宫。金童被贬下凡间脱胎刘家名玺,字彦昌,后赶考过华山又遇三圣母,并相爱成婚怀孕,被玉帝子二郎神杨戬压在华山西峰顶巨石之下。后生子名沉香。刘玺当年二中进士,当上洛州知县,小沉香送到洛州刘玺处知母压在华山,获吕祖神艺劈山救母。沉香劈山救母处有一块巨石,形似一朵大莲花,旁边裂开一条大缝,一个人可钻进逢里,是在西峰顶翠云宫前。后来其父刘玺闻知便弃官隐居此处。

明代有刘玺,南京(应天府改称南京,辖今上海、江苏、江西婺源)龙骧卫人,幼有孝行,为诸生,能自力学,袭世职指挥同知,嘉靖(1522——1566)中,历督漕总兵官,清慎自持,莅事五年,军民怀德,罢归,行李萧然,书数卷而已。

或许刘玺隐居华山,世人感其德以此神话沉香救母追慰,而留芳千载。

出华山峪登云门。雨大如注,行近青柯坪,共伞青年顿觉无趣乃返。然而再行一步,便风我无限。踏上青柯坪,仰望峻峭西峰,眼见坪上青柯,树叶茂密,浮苍点黛,山间盆地,平坦开阔,豁然清朗,峪水源流,瀑布如帘,白练飞溅,好大个天地,海拔高1120米,平祝北峰山腰。青柯坪幅圆面积广大,曾建有东西道院、通仙观、太虚庵等诸宫观庙宇,又有梅花洞、白衣洞、雪花洞、皓天洞等岩壁石洞。洞内有形象优美自然画景:二仙下棋、狮子滚绣球、白马过金桥、寿星石、和合二仙,似像非像生动有趣,很有抽象艺术欣赏价值。又有水帘洞,雨后水大三峰汇合于三峰口,持崖倾泻飞流直下而成奇观。

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于青柯坪建青柯馆,万历三十六年(1608)改称太华书院,生徒学者300余人。青柯坪东谷中的太虚庵于万历十八年(1590)复建为藏经阁。

青柯坪西山高峰为北斗峰,北斗坪在其峰间,坪大十余亩,松竹丛郁,在此环瞻,有谚“朝北斗望华山”之称。南天门在青柯坪西约六里处,为石圈门洞,名“总天一门”。其主庙紫微洞乃华山第一大洞。洞前原建楼阁壮丽辉煌,北有三宫殿隐映苍松翠竹丛中。又有三元洞、斗姥洞、开山洞、金天洞、祖师洞等大小十余洞。

青柯坪北山顶有拜斗台,系清代著名道士王常月拜北斗处。王常月改革道教创道教龙门宗,有著论在教理上有很大发展,融儒释促进道教丰富道教理论,后主持北京白云观。

明代时,游人皆止于青柯坪,前行路险,故青柯坪建设日隆。过青柯坪往东南狭径,直岩崭立,峭壁千仞,崖边有警句刻石:“脚踏实地,步步留神。”令人已心惊肉跳,行3里许沿途东南,越梓潼关,见“回心石”三字,上官云相题。回心石者释至此返回,亦可释欲返又回。登山惧险而返下山,又为山在奇危所诱乃回心再上。其寓意深远处则为立志坚韧,不怕畏途必能成功。故有古传曲故,称贺老道修道的故事。贺道士名叫贺元希,道名贺志真,在华山隐居修炼,还带领着两弟子,三个人在一起无住处,便在华山打凿石洞为室。贺道士打好一个洞,别的道士一见就住进去了。贺道士心肠好,又重新再凿洞。洞打凿好了,又有道士住进去了。贺道士又再打凿新洞,还是有道士住进去了。

贺道士一共打凿过七十二洞,都被人住进去了。贺道士心里坦然再打新洞。可是两个徒弟受不了,嘴上不说,心里埋怨,本来跟师父在华山修仙炼道得道升天长生不死,不但没学到本事,却成年八辈子地凿洞,辛辛苦苦地凿好洞一个一个的让给别人了。贺道士知道徒弟心怀不满也不说什么,又在南峰选个僻静处没人去的地再凿洞。两个徒弟暗暗商量不想再跟师父修炼了。这打凿洞地方没有路,上下山崖要攀绳子的。一天,贺道士抓着绳子下山崖打洞,两个徒弟在上面砍断绳子,把贺道士摔进万丈深谷里,寻思师父已粉身碎骨死无葬身之地。

两个人便收拾财物行李东西下山走了,刚走到回心石地方,却见师父还是精神抖擞的健步如飞的上山来了,不由大吃一惊,目瞪口呆。其中一个机灵一动说:“师父那绳子磨断了,把您摔到山沟去,我俩赶快下山救您来了。”另一个徒弟也心忙说:“可把我吓坏了,原来您真有道行,竟摔不着您。”贺道士也不怪罪 ,只是语重心长地说:“修仙炼道是心诚则灵,干什么都是这样,三心二意,有始无终,那是不会学出成果的。”两个徒弟一听,很受感动,又回心转意,跟着师父修炼凿洞去了。据说,贺道士领着两个徒弟在华山凿洞修炼40年,师徒皆修归正果,得道升天成仙了。后世称这洞为贺祖洞,或贺老洞,或郝老洞。这郝老洞称呼,可能是赞誉“好”老洞吧!

走过回心石,是东山腰一条石头山沟小道,挨石壁绝径直上,再向北折挽左右铁索,沿陡长石罅攀援上爬,脚踏直登三百七十余石头阶级,壁间仅可容身而过,至尽头,仰面崖壁,一线天光下,有“太华咽喉”四大字刻石,出此俯视方觉身临深井,郦道元《水经注》称为“天井”。此即“千尺幢”,形似刀锯割截槽状峭陡,高约30米,洞口不过2米,悬在崖顶,洞井口有铁盖,俗呼“天子窗”。明代李东阳诗称:“天门重重隔烟雾,铁索悬崖引长路。抠衣欲进若不前,十步行时九回顾。”形象描绘出过千尺幢精神面貌心理状态。

李东阳字宾之,号西涯,茶陵(今湖南茶陵县)人,明英宗天顺(1457——1464)进士;孝宗(487——1505)朝官至文渊阁大学士,预机务,多所匡正,受顾命,辅翼朱厚照武宗(1505——1521);立朝50年,清节不渝。宦官刘瑾用事时,东阳潜移默御,保全善类,而气节之士多非之。卒谥“文正”。其文曲雅流丽,工篆隶书,自明兴以来,宰臣以文章领袖缙绅者,于左春坊大学士少傅少师居官廉能天下为最杨士奇之后,乃东阳一人而已。著有《怀麓堂集》《诗话》《燕对录》等。

过千尺幢北向进百尺峡,可见巨石悬于峡的两壁,似无以依托三面临空危势。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华山歌》诗云:“洪垆作高山,元气鼓其橐。俄然神功就,峻拔在寥廓。 灵迹露指爪,杀气见棱角。凡木不敢生,神仙聿来托。”游此须攀铁索上行,壁峡收拢益狭,似有夹身之险猛抬头,且认刻石:“惊心石”三字,有魂飞冲天之意,急过向前,心稍定回首视惊,又见“平心石”三字,方知乃二石撑峡。过峡咫只,崖路终断,下临深谷,有长石条约长2米,宽半米伸向对崖,人称“二仙桥”。

过桥折转,有“俯渭崖”,平地近方圆丈许,可立北眺渭河,故名。前望有坚石高数丈,平如刀削,石面纹理似车厢之板,杜甫《望岳》诗称:“车厢入谷无归路,箭括通天有一门”,名为车厢谷。再经累龙岭,东北行50米左右,有群仙观,又名白云庵,原称媪神洞,古媪神为地神。媪者妪意,老妇之神,而媪与瘟字形近似,瘟为病状,讹传为瘟神,避其嫌方改称之。观者道宫,庵乃佛寺,可见此处道佛皆兴。

据说一道翁化缘近40年建群仙观,依峭壁而筑,宛若画图,故称“仙山楼阁图”,窗明几净,松翠风清,内供太上老君像,楼顶悬挂“抱真”二字匾额,系清康熙御赐亲书。媪神洞上有聚仙台。台下有“王子求仙洞”,相传此乃“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可谓幽雅清静仙境。其观之东之有奇景“洞里翁”,更有风趣。再东南行,依山临壑,沿陡坡直上有小径,状似铁犁辟地,人称“老君犁沟”。

老君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外字聃,亦称老聃。春秋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相传其母怀之81岁而生,故号为老子。为周之守藏史,后见周衰,乃西出函谷关隐去,莫知所终。著有《道德经》五千余言。孔子往问礼,退出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今见老子,其犹龙乎!”聚仙台上有洞称犹龙洞,即来源于此,为人们传信老君犁沟所凿以祀老君,道教称老子太上老君。

传说老君骑青牛过华山,见很多百姓在此凿山修路太辛苦,又不知何年月可修好,将手执如意化为铁犁,让青牛拉犁,在北峰下石壁上沟出一条上山路来,人称老君犁沟。此处有民谣:“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往上爬。”这是登华山往上必经的危险难走的路,要手脚并用,身在峡沟,心上天际,如“离垢脱俗”飘飘欲仙起来。出老君犁沟尽头是“横翠崖”,巨石

上刻有名人词文诗句,可由此南转登聚仙台,古称空灵峰,洞壁石崖称窝风崖。

下聚仙台,过横翠崖,北上海拔1500米,山势峥嵘,三面环绝,苍松翠柏,巍然独秀,映掩若云,形台豁然,故称云台峰,因位华山东北,又称北峰。云台之上宛如青色莲花开放,诸峰配映,美景雅画。李白《西岳云台歌》诗中有“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赞词。有石洞为北周“武帝问道处”,乃北周著名道士焦道广在此修道。

北周武帝姓宇文名邕,字祢罗突,武川(今河南南召县东南)人,宇文泰之四子。宇文泰,小名黑獭,仕于后魏,为关西大都督,后鸩酒杀魏武帝,立西魏文帝,自称太师,总揽诸政。其子宇文觉篡西魏为北周,尊号孝闵帝,追尊泰为太祖文皇帝。泰有长兄宇文颢,其父肱与卫可孤战,坠马,颢奔救,肱得上马引去,颢遂战没。北周武帝保定(561——565)初,追颢赠邵国公,谥“惠”。

颢子宇文护,字萨保,孝闵帝受禅,以护为大冢宰,封晋国公,专权骄恣,杀孝闵帝,立明帝宇文毓。毓小字统万突,泰之长子,武成(559——560)初,以称王不足以威天下,始称皇帝。明帝明敏有识量,护惮之,遂进毒致死,谥“明”,为世宗。护既杀明帝,立武帝宇文邕。以兄明帝遗召受立,时武帝年十九即位,改元保定元年(561),少壮有为,深谋独断,猜忌多疑,建德(572——577)初杀宇文护及其子10人。

前有“黑衣膺王”谶记早已流传,周明帝衣黑色,道士衣黄色,称国家吉祥,亦令僧衣由黑改黄。武帝亲自便衣微行查寺庙,寝食财物,受道士称僧侣贪婪懒惰腐败所言影响,已有信道废佛之意。当年佛道论辩激烈,相互攻击,儒教亦参与其中,建德三年(574)五月十六日,武帝决意偏废佛教,提出佛徒贪腐不净而废佛,佛徒当即反称道士,亦更贪腐不净。于是武帝在十七日下诏,道佛二教俱废,悉毁经像谣祠,散三宝财富给臣下,寺观塔庙给王公,留通道观安置佛道优秀人才,称通道观学士,研学三教圣贤文、语,尤重老、庄,乃仅存儒教。实际上道教仍存,而佛教沙门迫令还俗者达300万人,编入军队了。

武帝问道焦道广即在这样废道佛事件背景进行的,佛教称“灭佛法难”。

武帝即时乘势齐之衰,于建德六年(577)正月灭北齐,宣政元年(578)六月,武帝崩于疠病,在位十八年,庙号高祖,谥“武”。

过焦道广道士修道处循北峰山岭北行有第一坊,名“白云峰第一门”;继北行至第二坊名“白云仙境” 门;再行达峰顶,长阔约10余米许,原有翠云宫、无量庙,隐掩在苍松翠柏间,楼屋层叠,仙境神气云霄丛郁。

在北峰顶又遇初进华山峪 口同行二青年与另三青年一起游至此。我便独自南上,狭路宽不过尺,沿岭向南更为险甚,虽长10余米左右,而右边陡岩绝壁,左侧深壑危谷,贴身面壁挽索小心翼翼,耳挨岩壁,人称“擦耳崖”。明代袁宏道《擦耳崖》诗有“欲知悬径欹危甚,看我青苔一面痕”句之写实。

袁宏道字中郎,公安(今湖北公安县西北)人,年16为诸生,即结社城南为之长,为诗文主妙悟,举万历(1573——1620)进士,知吴县(今江苏苏州市),听断敏决,公庭鲜事,日与士夫谈说诗文,官终稽勋郎中。袁诗倡以清真,矫时诗丽弊,然以识解多僻,颇为通人所讥。著有《觞政》《瓶花斋杂录》《袁中郎集》《潇碧堂》《破研斋集》等。袁宏道有《华山记》《华山后记》《华山别记》游华山所感受,在《华山后记》中写道:“千尺幢而上,大奇则大险,小奇则小险,寸寸焉如弱夫之挽劲弩。至苍龙岭,千仞一脊,仄仄如蜕龙之骨,四币峰峦映带,秀不可状,游者至此,如以片板浮巅浪中,不复谋目矣!然其奇可直一死也。”

恰有昨日几位上山游客下山来,讽议苍龙岭之险,言服务员姑娘劝其不要攀登,真是太言过其实了。言者无意,听者有感顿消险情,过擦耳崖南上,过金天洞,亦两面峭壁,两边没有铁索,踏过阶梯十三级,号称“上天梯”,过一片平地,钻一石洞,上刻石:“日月崖”,至三元洞,经“御道”,达一高岭之下。头仰眼灿,雾阻天遥,岭色青体黑背,形似伏龙,欲飞云霄,身旁侧壑千仞,左右竖壁陡削,望乃生畏,此苍龙岭也。

苍龙岭实高约百十米,宽则米许,脊坡阶石246级,斜四十五度,加杆设栏,从下而上凿合350级,皆步步胆颤,低首惊心。

岭端龙口崖或称“逸神崖”,上有石刻六个大字:“韩退之投书处”。

韩退之名愈,《旧唐书》称愈昌黎人,李翱《韩退之行状》亦作昌黎人;其门人李汉编愈文集作《昌黎先生集》称昌黎人;李白作《文公父仲卿去思碑》称南阳人,《新唐书》作邓州南阳人。

昌黎有二,一为今河北昌黎县,乃金代地名;一为今辽宁义县,东汉乃三国魏时地名。

邓州为隋唐地名,今河南邓县,又改称南阳;南阳于唐至唐肃宗至德元年(756)改邓州为南阳郡,在今河南邓县。故邓州、南阳乃一地,即今河南邓县。

韩愈邓州南阳人尚可信,而韩愈称昌黎其因待考。

韩愈生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介弟,生三岁而孤,嫂郑鞠之,自知读书,比长,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时南阳(今河南邓县)人,张建封(字本立),少即喜文章,慷慨尚气。代宗、德宗时,均于战有功,拜徐泗、濠(今江苏徐州、江苏盱眙县西北淮水西岸、安徽凤阳县临淮关西)节度使,贞元(785——805)中来朝,谏宦者主宫市言,德宗倾纳,及还镇,帝赋诗以饯,又以鞭赐之,卒赠“司徒”。

张建封任节度使时,韩愈为其辟为府推官,调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上疏极论宫市,贬山阳(今江苏淮安县)令,宪宗元和(806——820)中,复为博士,累进中书舍人,行军司马,迁刑部侍郎。宪宗元和十四年(819)春,遣使往凤翔(今陕西凤翔)迎佛骨入禁中,愈上表极谏,贬潮州(今广东潮安县)剌史,时年52岁;冬,迁袁州(今江西宜春市);第二年九月,召拜国子祭酒,转兵部侍郎;又一年,迁史部侍郎;穆宗长庆四年(824)八月,因病辞官;十二月,逝世,年57岁;赠礼部尚书,谥“文”。

韩愈性弘通,与人交,荣粹不易,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内外亲故交友无后者。文章宏深奥衍,佐佑六经,卓然成一家言,后学之士,取为师法,故世称韩文。著有《昌黎先生集》,论佛有《原道》《论佛骨表》《与孟简书》三篇,其中尤以《论佛骨表》以儒者风范排佛而触怒宪宗处其死刑,经重臣裴度等诸王旧吏多人向宪宗苦苦跪求,方获恩准贬官出京震动朝野,留名后世。

据唐李肇《国史补》记述韩愈与友人游登华山苍龙岭,至中途白云绕路道窄出高谷深涧渊,

上不着天,下不见底,恐险难返,又志临危不惧,如有不测则无人知晓,便写下遗书,投往崖下,告知家中亲友和世人。愈等誓游不畏,向山下家乡方向遥拜泪别,以示决心。崖上所镌文字,乃其为纪念此历险事迹而刻雕。依韩愈性格绝不是怕死而泣,也不是吓得所携书卷丢失不顾。

李肇于唐宪宗元和(806——820)中为翰林学士,坐荐柏耆,自中书舍人左迁将作少监。著有《翰林志》《唐国史补》。肇与愈同时代人,所载必不嘲不讥而纪实。

清人李柏有游华山诗:“华之险,岭为要;韩老哭,赵老笑。一哭一笑传二妙。李柏不哭亦不笑,独立岭上但长啸。”

李柏字雪木,郿(今陕西眉县)人,少为酒家佣,旋入陕西太白山读书十年,成大儒,公卿多欲致之,卒不就。柏山居力耕,昕夕讴吟,拾槲叶书之。门人都其集,称《槲叶集》。

李柏称韩愈之哭亦一妙,可见韩愈的哭非惧险怕死,乃一妙境意识。

文中赵老名赵文备,百岁游华山苍龙岭,当然亦壮举,其笑必非嘲韩愈,而是同样历险不畏精神又一种意识形态,征服天险乐境。

清康熙间陕西巡抚鄂海《修西岳华山记》:“千尺幢,百尺峡,皆上下陡直,并无阶级,旧惟穿石受履,用铁锁牵挽而上,一失足即有颠仆之恐。余命工凿石为级,并造木梯佐之。……苍龙岭耸立天际,两旁悬崖万丈,无可依傍。人过去若从鱼背上行,即韩文公遗告绝书处也!余命工重为修理,阑为壮伟 ,阶级分明,人始无心惊目眩之患。”

鄂海姓温都氏,自署吴逊,满洲镶白旗人,世居纳殷江地方。康熙(1662——1722)间,鄂海由内阁中书累官川陕总督,著有《抚苗录》。

明李攀龙《太华山记》:“岭宽尺许,游人至此,莫敢睨视,须骑而过。”李攀龙字于鳞,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少孤家贫,稍长嗜歌,已益厌训诂学,日读古书,里人共目为狂生,举嘉靖(1522——1566)进士,历陕西提学副使;家居十年复出,累迁河南按察使。攀龙母丧,以毁卒,其诗以声调胜,毁之者谓为模拟剽窃,好之者推为一代宗匠。著有《古今诗刚》《李沧溟集》等。

明代袁宏道称明以前游华山至青柯坪乃止。李攀龙记载过苍龙岭须骑行。清代鄂海亲领工匠修苍龙岭路而有石阶可登,并言“人过去若从鱼背上行”即指韩愈之登岭路。大概此径过险,原来上山不走龙脊,乃从岭东飞鱼谷上下,但雨雪经常封山,凝滑难登,又不得不在龙背上危渡。唐代韩愈首闯苍龙岭知险而不返,实是难为可贵的勇气,可谓誓死如归。至清代康熙年间以后,其路比昔往已化险为夷,而笑唐代人,岂不更可笑?古人传下华山苍龙岭诗:“瑟瑟秋涛谷底鸣,扶摇风里一毛轻,半生始得惊人事,撒手苍龙背上行。”又有“不有神功开鸟道,应无人迹到天门。”天门则指南峰极顶南天门。思今忆昔,韩愈可称古今中外旅游历阶的英雄勇士,明知山有险,偏往危上行也。

过苍龙岭韩愈投书处,经八公龛,至五云峰。峰上古木参天,松翠枫红,可惜细雨缠绵,风光掩蔽,据说晴日夕阳山花耀目、彩云五色缤纷,故称五云峰。五云峰往南进入金锁关,乃后三峰之咽喉,人称“通天门”。杜甫《望岳》诗中描绘称“箭栝通天有一门。”自然风景“鸡唤架”、“金鸡白棺”均在濛濛雨雾中,不闻鸡鸣,只听雨声。俗语称“过了金锁关,另有一重天。”已不分明,过无上洞后,达中峰,乃东、西、南三峰隘道,称三峰口。

据传,春秋时有隐士善吹玉箫,深居华山,名萧史,吹奏乐曲仙音悠飏,袅袅飞空惊魂。秦穆公闻知,召至秦宫表演,百官聚集共赏,萧史当众吹箫奏歌,听者神魂颠倒如醉如疾,只见宫殿朱柱赤龙腾空,彩凤飞舞,百鸟欲翔,千兽将跃,云飘雾绕,喜得人人手舞足蹈,歌声四起,不可自制。

秦穆公大喜,有女弄玉公主聪明貌美,许配萧史。后来这对夫妻离开喧闹宫廷生活,选择华山中峰幽静僻处修仙炼道,终成正果,乘风驾云骑龙驶凤来往华山诸峰,但听空中飘扬金音玉韵神歌仙曲箫声缭绕。人称中峰为玉女峰,并修筑玉女祠。峰上有品箫台,台上有引凤亭,附近有玉女石马、玉女洗头盆、玉女石室或玉女洞、玉女梳妆台、萧史藏龙窟、无根树、醴泉等诸名胜。

康熙四十三年(1674)祷雪时,康熙送伞盖、蟒袍、龙床、御匾,原均在中峰之顶。

中峰向南有细辛坪,生有白茎珍品,因一般皆为紫茎,古代以白茎为贡物,今已少见。葛蒲池尚有遗地。由此往东偏南至东峰,又名朝阳峰。东峰古松参天,岩峰陡峭,上有朝阳台,晴天可望东海日出。明初王履游华山作图40幅,奇秀绝伦,并写《华山东峰记》,内述登峰顶所见:“下视平野,襟怀洒然,远近诸山,相闯于烟芜云树之表” 。

王履字安道,昆山(今江苏昆山县)人,精医术,工诗文,善绘事,明初卒。著有《医经溯洄集》《百病钩玄》《医韵统》《伤寒立法考》等书,医家皆宗之。

清毕沅《华岳祈泽记》写东峰夜晚景象:“微月从朝阳峰上,先射万松之顶,碧色上腾,照人须皆绿,冷风嗖嗖然。”毕沅字纕蘅,亦字秋帆,自号灵岩山人,镇洋(今江苏太仓县)人,乾隆(1736——1795)进士,官至湖广总督(今湖北武昌,辖今湖北、湖南);好著书,铅椠不去手,经史、小学、金石、地理之学,无所不通。著有《传经表》《经典文字辨正书》《续资治通鉴》《山海经晋书地理志校注》《关中胜迹图记》《西安省志》《关中中州山左金石诸记》《灵岩山人诗文集》等。

东峰东北有杨公塔,上有杨虎城写“万象森罗”四字,因与杨姓之故欲亦留名后世。又朝阳洞,其西数十步,石洞有二面称二仙龛。东峰尽头有“三茅洞”、“清虚洞”,前有青龙潭,向东转去乃止不可再行,下三面临空,上凸下凹,峰断路尽,则踏“鹞之翻身”险径,而登峰东“博台”,俗称“下棋亭”。

下棋亭最早在此下棋的据传是汉武帝与卫叔卿,故为遗址。

汉武帝姓刘名彻,丰(今江苏丰县)人,西汉高祖刘邦称帝第七任帝,景帝刘启中子第九子。武帝兴太学,崇儒术,平南越(南粤,今广东龙川县西)、东越(东瓯,今浙江温州;闽粤,今福建福州),征朝鲜,下滇(今云南晋宁一带)及西南夷(今四川西南、西康南部和云贵地区);斥匈奴,通西域诸国,版图益廓,称为雄主。然以信神仙,营土木,急征敛,重刑诛,致盗贼益多,巫蛊事起。皇后卫氏及太子据皆自杀。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前141——前87)崩,谥“武”,为帝王创有年号之始,改元十一:建元至后元。

卫叔卿乃汉中山(今河北定县)人,据传服云母得仙。汉武帝使其子“度世”往华山寻之,亦仙去。

后传,宋太祖赵匡胤与名道士陈抟在下棋亭奕棋,而输华山,故名之。

宋太祖姓赵名匡胤,涿郡(今河北涿县)人,仕后周为殿前都检点,归德(今河南商丘县南)节度使,将军拒契丹,至陈桥驿(今开封市东北陈桥镇),将士大躁,拥之南还,受北周禅,即帝位,西周初封置宋国都商丘,隋唐时称宋州,故国号宋。后平江南诸国,削藩镇兵权,以文臣知州事,绳赃吏重法,务农兴学,慎刑薄敛,与世休息,性孝友节俭,不事矫饰,在位十七年(860——975),开宝九年(976)驾崩,庙号太祖。

所传枕头太祖与陈抟华山奕棋乃在其未仕官北周之前。赵匡胤幼少时母早丧,与弟赵匡义由父亲抚养,其弟小兄12岁。匡胤成年后习得一身高超武艺面是无职业,据说曾在华山玉泉院遇陈抟,想与抟搏棋赢个饭钱,二人上华山即今之下棋亭处下棋,先是匡胤赢了,但不知足,还想多赢,结果又输了,把刀剑衣物输个精光。匡胤仍不服输,强留陈抟再下棋。陈抟说匡胤已输得没有赌本,怎能再下棋?匡胤看看眼前华山,跺脚说,我把华山作本钱,陈抟笑允,匡胤又输了,便耍赖说,山输给你,树可不卖,还立下文书,贴在南天门对面三公山上一块上不挨天下不沾地的大石头上,后来就成为“赵匡胤卖华山贴文约处”遗址,也许后人曾刻字留下遗迹,字迹日久消蚀,至今天尚可隐约显现出来。

当时,陈抟见匡胤身材高大魁梧仪表堂堂,也不与匡胤争辩,拍拍他的肩膀,劝匡胤别在这样混日子,还是找个正当出路,不如投军从戎,到当朝周世宗郭荣处求个一官半职,将来会有个大富大贵。匡胤一听觉得是个好主意抱拳举揖相谢以礼告别。陈抟便将匡胤所输财物刀剑如数还他了。后来匡胤当上宋朝皇帝,不忘陈抟恩情,将华山赐给陈抟作为道教圣地。民间流行下来这个典故,称“山是道家山,树是皇家树,华山不纳粮,不得乱伐树。”

这如同当代的土地是国家的,土地上的庄稼千苗树木是私人种栽即属个人所有,但土地河水是不能买卖的。但所传“华山自古不纳粮”之说,到当代已不可能,山川土地树木花草寺观房屋均归国家所有。

东峰东北有巨崖直垂,黄白相间,晴天旭日照射,赤光灿烂,遥望似五指隐形巨掌,长约20余米,上有石月形半轮,题称“夜月”,光可鉴人,五指参差,中指直贯峰顶。故名“仙掌崖”。唐大诗人李白有华山诗句:“巨灵咆哮辟两山,洪波奔流射东海。”原来古代华山与中条山本相连,挡阻河水,传说,河神巨灵手托华山足踏中条山,辟开河道,放逐河水,拯救百姓。唐代另一著名诗人崔颢《行经华阴》诗:“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又说明仙掌崖处曾有武帝祠,故有汉武帝下棋亭之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02

标签:华山   陕西   老君   石洞   道教   柯坪   南阳   北周   河南   道士   仙人   掌上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