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茶,喝了有病?

DRAGON BOAT FESTIVAL

本文约3000字17图,预计阅读时间需15分钟。

编辑:大白 插图:二井 排版:土逗


PART . 十一

乱采乱做的茶,包喝百病

原文


不时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

--陆羽《茶经·一之源》

译文


茶叶采摘的时间不对,茶叶采造的过程不够精细,中间夹杂野草败叶,做出来的茶喝了就会生病

采不时

采茶的时间不对。茶作为一种农作物,从育苗到种植采摘,都受气候天气的直接影响,自然也必须“看天吃饭”、“知天而作”。天时、地利、人和,要想采好茶,必须与时俱进

”,有三层含义:一是时节要对,春夏秋冬不能都采;二是时日要对,茶树成熟了就要采;三是时辰要对,早上、中午、晚上不能想咋采就咋采。

01

时 节

春采?夏采?

秋采?冬采?

02

时 日

清明?谷雨?

春分?秋分?

03

时 辰

黎明?清晨?

朝露?黄昏?

①季节

春夏秋冬,哪季才对?

我国茶树采摘一般是一年两季,也就是春季秋季。由于各地的海拔和气候差异,基本上春季采茶在每年的三月、四月,秋季采茶就是每年的九月、十月。

按照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来分,惊蛰之后传统茶叶产区就开始各种开茶仪式了,喊茶、祭茶祖等,部分地区茶树已经开始发芽,就可以采摘了,一般持续到谷雨左右。

所谓“春水秋香”:大多数茶产区的茶,春茶氨基酸含量高,儿茶素、咖啡碱等苦涩味物质含量偏低,制出来的茶滋味更鲜爽醇和;而秋季茶叶的内含物质浓度则相反,儿茶素咖啡碱含量高,制出来的茶浓郁苦重,香高味浓

夏季的茶,由于雨水多,草酸含量高,采制出的茶涩度高,容易伤胃。加上唐朝主要以煎煮茶饮为主,茶叶属于富氟植物,老叶子含氟量极高。虽然氟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但摄入过量,就会造成氟中毒,所以饮之成疾。

冬天不能采茶,因为茶树怕冷,到了冬天就休眠。所以,冬天的茶叶毫无营养物质可言,如果非要采的话,大概除了喝的是寂寞外,就只能有病了。


茶树冬季不能采摘,因为茶树有休眠的习性,其新梢在冬季会停止生长。因此,冬季不采茶是为了春天更好的发芽。




②时日

明前?雨前?谷花?秋分?


唐朝正好是喝茶的分水岭。盛唐之前喝团茶,而且以煎煮方式为主,类似现在的青饼,是连梗带叶一起采的。所以,采摘的季节跟现在要求有些不同。开元之后,出现了绿茶的加工工艺,相对的采摘时节的要求又有变化。关于采茶时节的问题,陆羽在《茶经·三之造》有言,“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也就是现在的春茶季节了。在春季当中,早几天,跟晚几天的茶,真的有差别么?


陆羽的时代,径山绿茶已经开始盛行并流传至海外。蒸青绿茶的工艺对鲜叶的嫩度要求极高,因此对茶叶的采摘要求也较高。茶芽的发育成长就几天的时间,为了制作上等的绿茶,采茶期就需要安排的刚刚好。

唐代,茶还是贡茶春社之前祭祀土神用的茶,必须在清明日之前运送至长安。古时交通不便利,湖州采制的顾渚紫笋用快马日夜兼程,也得十天半个月才能到长安。所以每年长安的“清明宴”上,一定是“春分”时节最早萌芽采制的早发品种。

唐代的气候跟现在不同,那个时候的长安类似于现在的江南气候,江南也比现在平均气温低,所以,早发品种数量有限,生长缓慢,能采摘的更少,自然物以稀为贵了。

所以,明前茶,作为祭祀用的贡茶,并不是说清明前摘最好,而是清明前必须到长安。当然,南宋直把杭州作汴州之后,在杭州采贡,就只需要明前采造,越新鲜越好。





③时辰

朝露清晨,几点开采?

这里的“时”除了时节,对时辰也是有要求的。陆羽在茶经“三之造”中,写的是“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可见,采茶的时间要求太阳出来啰喂,喜洋洋啰喂,大家去采茶呦喂……

所以,采茶最好的时间,就是辰时到午时。辰起午睡,按照现在的时间换算是在上午7点后、下午1点前。但就实际情况而言,应该是辰时尾到午时早,也就是上午的八九点开采,到十一二点结束,然后午饭……


SAMBO


至于各种奇谈怪论中,说什么大半夜月光光去采茶的,别说春天茶园里大晚上的蛇虫鼠蚁你是否能接受?你瞅瞅古代那山路,没有电灯,没有汽车,你靠一根打狗棍,摸黑上山,你采的是茶还是啥呢?要是一不小心,失个足落个山啥的,那个时候还没有华为的卫星电话,可就成为蛇蛇们的大餐了。

茶树喜光,茶叶喜光,所以,采茶喝茶自然也是要光明正大的。阳光雨露的自然味道,才是人间良药,喝了没毛病。





造不精

茶叶采造的过程不精细。茶,不光要采的精细,制茶的工艺流程更要讲究精细。

,有好几种释义。既可指“制作”,也可指“农作物的收成”(早造、晚造,一年两三造),还可指“过分的折腾”(宋徽宗的造作局,造作就是这意思)。

,就是“经过提炼或者拣选的”,“最好的”。


造不精,那就是茶叶的采制工艺和流程没有经过精挑细选,不是最好的。鲜叶采摘下来后的加工,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茶叶加工对茶叶品质的影响都很关键。加工过程中的火候时间流程等都很重要。看茶做茶,虽说没有绝对统一的标准,但还是有相对固定的流程相对稳定的要求的。比如说:茶叶采的老了,采的杂了,炒茶的火候不够,或者是炒过火了,等等,都是造不精

造不精的对立面就是“造精”,至于如何才造得精,在后面的“三之造”一章中,会详细再解释。


结合这一句,就知道前文中为什么要提“茶为饮,最宜精”了,因为“造不精”的后果很严重。


杂以卉莽

采的茶当中有野草败叶。茶,不仅仅是采的时间对,制茶的工艺要讲究,也不能有异杂物质。造不精的判断论据之一,就是制茶的原料中有杂物。

,hui,艸之总名也。从艸屮。——《说文解字》

卉,就是草的总称。最早见于楚系简帛时代,在六书中属于会意字。在古文中,“卉”也用作形容词表示粗,粗陋的意思。如:卉布。特别说明,卉在唐代时可不是花的意思,花卉表示。只是白话文之后,大家都花花草草傻傻分不清楚了。


,密生的。也用作草的泛称

杂以卉莽,就是说里面掺了一堆的杂草和杂叶等。

茶叶里的杂物可以看做两类。一类是茶树在采摘过程中自然夹带的,例如:茶梗、朴片、茶果等物。另外一类则是与茶无关的,例如头发、装茶的簸箕上的竹片、还有各种路过的小强....

Tea Sutra

茶叶在唐代从贡品变成商品后,由于价格昂贵,自然开始有人造假。到了宋徽宗的时候,层出不穷的假把戏,甚至有假冒伪劣到“其有甚者,又至于采柿叶桴榄之萌,相杂而造”。(《大观茶论》)

其实,茶叶中掺杂的这些东西,在茶叶粗制加工的过程中,很容易的可以拣选挑出的。如宋徽宗所言的故意掺杂假冒,不属于陆羽说的能“成疾”的“卉莽”之类。只能说徽宗一代,连皇帝最爱的茶能假到如此登峰造极,可见当时的商品质检堪忧啊。北苑质检不如大唐湖州羽,由此可证。


饮之成疾

……喝了就会得病。采的时间不对,制作不精细的茶,又夹杂了野草败叶的,喝了要得病。

,病也。引申为“痛苦疼痛”之意。

在甲骨文中是会意字,像一个人中箭的样子,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矢能伤人,矢之去甚速,故从矢会意”。由生病引申为痛苦,又引申为憎恶、痛恨。

饮之成疾:喝了就会生病。不好的茶,不仅喝了有病,还会给人带来痛苦,最终让人憎恶之,痛恨之。所以,喝茶,不仅要俭以养德,更要精饮。毕竟,茶,首先是要拿来喝的,而不是修身养性的。


所以:饭不能乱吃,茶,更不能乱喝。

以上为茶学派解释,仅供参考。

(来源:茶学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儿茶素   败叶   长安   茶树   唐代   时节   茶叶   精细   自然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