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偷走了你的眼健康?纪录片《眼睛的故事》揭晓科学护眼模式

你感受过盲人眼中的世界吗?你知道什么是青光眼吗?“世界的每一天是从太阳升起开始,而人类的每一天是从睁眼开始。”近日,国内眼健康科学纪录片《眼睛的故事》在湖南卫视、芒果TV、人民日报客户端及官方微博同步播出,该片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指导,带观众走近科学,关注眼健康,和大家一起了解常见眼部疾病的形成原因及预防治疗方法。10月10日正是干眼关爱日,各地爱尔眼科医院举办了系列活动,引发全民对科学防治各类常见高发眼病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唤醒大众对眼健康的重视”

“我眼睛经常干涩不舒服,是不是干眼症?”“不知不觉又玩了十多个小时的手机,眼睛累得睁不动,好可怕。”“每天工作离不开电脑,眼睛酸胀得要命,近视度数又加深了……”眼科医生在日常门诊中遇到各种各样的求医者,无一不是关于眼健康。

眼健康是国民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覆盖全年龄段全生命周期,是涉及民生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国家层面高度重视眼健康工作,连续出台重要规划文件,将眼健康提升至极为重要的高度。

人类获取的全部信息中,通过人眼获取的比例超过80%;到2020年年底,全世界约有7600万青光眼患者,在中国这个数字是2100万;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超过50%……一连串让人心惊的数据,显示眼健康已经成为全社会一个普遍问题。

基于此,《眼睛的故事》聚焦于常见眼病,以通俗易懂的口吻和观众更易接受的视角展开,带领大众更好地了解、认识并保护好眼睛。

“我们每天能记得刷牙、洗脸,但却忘记了眼睛也需要呵护。”知名历史题材纪录片导演李东珅担任该片总导演,他坦言,自己的舅舅在三年前被诊断患上青光眼,他自己和身边不少朋友都算是有一定文化认知的人,但对于青光眼却一无所知。因此,他的第一部科学纪录片选择了眼健康作为主题,“眼睛很重要,但大家却视而不见,通过这部纪录片,希望能唤醒大众对眼健康的重视。”

在科学性与趣味性之间找到平衡

李东珅导演坦言,这是团队第一次拍摄科普类纪录片,发现也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眼健康科普先例,这无疑是一个不小的创新挑战。为了拍好《眼睛的故事》,团队对内容架构、表现形式、拍摄手法等方面做了很多研究和讨论。

帮助他们的还有一个顶级的眼科学、眼医学专家团队。通过向全国眼科专家的咨询、了解,探索科普类型纪录片的表达方式,最终用100分钟的时间去讲清楚眼睛的故事,完成了第一部眼健康科学纪录片的创作。

为了建立对眼睛的全方位认知,纪录片制作时一共邀请了国内18位教授专家顾问团队,并有21位博士、博士后团队提供专业性支撑。另外,北京同仁医院、爱尔眼科医院等著名医院的教授,也受邀担任节目的专家顾问。凭借其深耕眼科医疗行业20余年的人才、科研与技术沉淀的积累,爱尔眼科已逐步形成以屈光、视光、白内障、眼前段项目、眼后段项目为核心的五大业务领域。在20多年的发展中,爱尔眼科始终坚持技术创新不断推陈出新,致力于提高全球眼科医疗水平。不同学科的眼科大咖、教授、博士组成的专业团队,每位都能结合自己擅长的领域和日常诊疗情况,在做好临床接诊的同时,还能站在群众角度为他们排忧解惑,做最接地气的科普。

《眼睛的故事》一共分为4集,第一集从眼睛生理构造、成像原理展开,第二、三、四集则分别根据不同眼部构件的变化,而引发的干眼症、白内障、青光眼、远视、近视等与大众相关的眼部疾病出发,讲解预防、治疗眼部疾病的相关知识。

纪录片开篇,通过搭建3D眼睛模型、类比照相机的构造以及摄影师在不同环境下的视觉呈现等手法,让观众对眼睛产生好奇,带着这样的猎奇心理,跟随专家、患者一起探索眼睛背后的故事。

对于拍摄的那段日子,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副会长、爱尔眼科医院集团总院长唐仕波教授仍记忆犹新:“这部纪录片的受众定位是普通群众,为了让他们看得懂,我们就要把医学专业知识‘翻译’成通俗易懂的百姓语言。我们18位出镜医生按照各自专长,分工负责不同的章节,不断推敲解读,将艰涩难懂的眼科医学知识转化为既精准又有趣的话语。”

唐仕波教授在为患者看诊,解读检查报告

身为爱尔眼科研究所所长的唐仕波教授对于背后的团队也是万分感谢,他介绍道:“一直以来,爱尔眼科坚持一边专注眼科医疗服务,一边加强学术科研创新,以科研创新驱动眼科医疗行业协同发展。此次《眼睛的故事》能够做到科学理性且不失生动有趣,研究所的同事们前期做了大量的工作,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分享。”

在片中专家讲解时,也运用生动比喻,例如“眼球形状若变成橄榄球,即有一面的弯曲程度不一样,就会发生散光”等,让观众更好理解眼部病变情况。

播出后的专家反馈和百姓热议足以说明,这部科学纪录片做到了科学性与趣味性之间的平衡,走进了人们的心中。

让“眼睛的百科全书”惠及更多人

7岁的小男孩晨晨(化名)父母都是高度近视,最近妈妈戴女士带着他到长沙爱尔眼科医院做眼睛检查。通过专业的眼科设备检查后,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副组长、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博士生导师杨智宽教授发现晨晨已经没有远视储备了,这意味着他离近视只有一步之遥。幸运的是,晨晨的父母都非常重视他的眼健康,他们在医生的建议下开始使用低浓度阿托品并谨遵医嘱,注意晨晨的用眼习惯及加强户外活动时间。

这个小孩2022年3月6日复查中右眼眼轴增加了0.12mm,左眼增加了0.11mm;2023年3月11日复查中右眼增加了0.24mm左眼增加了0.12mm,虽然眼轴增长的速度是在可控范围内,但是右眼眼轴增长0.24mm再次引起晨晨妈妈的重视。

于是杨智宽教授给予个性化的组合预防方案,在低浓度阿托品基础上联合了多点离焦框架镜的综合方案。据了解,直到今年9月10日开学期间,晨晨到院复查,其眼轴增长得到了有效控制,眼轴几乎没有增长。杨教授表示:“这个例子向我们展示了家长对于近视预防有重视意识的重要性,及时采取措施,帮助晨晨在‘近视恶魔’手中争取了2年多的时间。”

“一个孩子在7岁开始近视,假使每年近视度数增长约100度,那么到他成年时就有可能达到1000度的高度近视。高度近视不仅会给生活带来许多不便,还可能增加专业选择的限制,并且还会增加致盲性眼病的风险。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近视的预防工作,尽可能降低发展成高度近视的风险。”杨智宽教授提醒大家。

2022年,杨智宽教授牵头组建了“爱尔眼科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博士宣讲团”

纪录片中一个真实而又普遍的案例引起了诸多家长的共鸣:家长带孩子去眼科医院检查视力,医生根据孩子的眼轴和眼睛的形态对比,计算出来可能没有那么多度数,有可能是假性近视。

这令小学生家长付女士懊悔不已:“孩子三年级的时候说看不清黑板上的字,我就带他去眼镜店配了副眼镜。戴了一个学期,孩子老是说眼睛还是不舒服,后来到医院去检查才知是假性近视。由于配了不适合的眼镜,导致无法逆转。”付女士说,如果早看到《眼睛的故事》,就不会走进这个误区了。

高中生家长顾女士在看完《眼睛的故事》后感触颇深:“作为一名学生家长,我们一味地认为电子产品是孩子近视的元凶,但其实真正原因并不是电子产品本身,而是长时间近距离用眼这个行为,这部纪录片教会了我们该如何正确用眼,帮助孩子更好地防控近视。”

身患糖尿病十余年的周爷爷刚看完纪录片,他表示这部片子对自己启发很大,“在看《眼睛的故事》前,我都不知道糖尿病会引发眼底视网膜病变,而且还会引发多种眼部并发症,严重可致盲。”

当被问及推荐哪些人观看这部纪录片时,杨智宽教授不假思索地说“所有人”。他解释道:“因为《眼睛的故事》这部纪录片从儿童青少年、到中青年、到老人,整个年龄段眼睛的视觉问题都覆盖了,它是面向整个全年龄段的人群,老年人可能了解白内障、青光眼、眼底病,青年白领了解的是干眼症,儿童青少年了解的是近视眼、弱视,所以我推荐所有人都去看。”

据美兰德数据显示,《眼睛的故事》播出期间融合传播影响力居全网纪录片第一,节目传播超3亿次,美誉度95。节目播出在CSM全国网平均收视率0.14、份额0.65%;欢网同时段非剧类项目同时段排名省级卫视第一。

眼健康问题事关儿童青少年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是每一个人的必修课。纪录片主创们也希望可以通过这本“眼睛的百科全书”走进生活,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关于眼睛的知识,使双眼更加清澈,未来更加光明。

栏目主编:崔家琛

专题

来源:作者:王艳辉 汪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纪录片   眼睛   故事   青光眼   健康   眼科   眼部   近视   教授   团队   模式   科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