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滨州市全市域推行“标准地”出让的探索实践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思路一变,天地宽。“空闲地”变“标准地”,昔日的“烫手山芋”成为了“金疙瘩”“抢手货”。

在滨州市,批而未供土地、供而未用土地、旧村盘、僵尸企业土地......类似“问题土地”,过去,一度被视为“边喊渴边浪费”的代名词,作为“历史包袱”,年年消化年年增,甩不掉、用不好;如今,却变成了“快投入高产出”的金名片,享受着履约践诺所带来的政策红利。

为有效遏制“要地大开口、用地摊大饼、囤地晒太阳”等行为,滨州市在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做法的基础上,自2018年起,在全省率先全市域推行了“标准地”出让模式,将原先的用地效率、环保达标等前置许可事项调整为批前承诺、事后监管,用地项目审批主环节由14个减为4个,审批事项由42个减为17个,总办理时长缩减至65天,全面加快了项目落地进程。2020年12月,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发文予以全省推广。

一方面,“纲举目张”抓顶层设计,高位推动落实。滨州市委、市政府将推行“标准地”作为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前沿阵地”、优化营商环境的“开路先锋”,拉动产业布局提档升级的“关键一环”,将其连年纳入了市委市政府“757”重点工作、“7+3”改革攻坚和《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任务,明确了“各县市区每年至少完成6宗标准地供应”的任务目标;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多次听取专题汇报、作出批示、提出要求,坚持“逢会必强调节约集约,到县区调研必过问‘标准地’出让”。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和依法高效利用的意见》以及《关于推行“标准地”出让制度改革的工作方案(试行)》等政策性文件。2019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联合发改、工信、住建、行政审批和生态环境等部门出台《滨州市企业投资项目告知承诺制实施办法》《滨州市“标准地”项目建设过程监管及联合竣工验收规定》《滨州市“标准地”工业项目联合达产验收工作方案》《滨州市“标准地”企业投资项目信用评价管理办法》,构建起了“标准地”改革“1+4”制度框架,实行出让合同与企业承诺书“双合同”管地,各项控制性指标和相关部门职责更加透明化、公开化、清晰化。同时,由市委督查室牵头,推行“月调度、季评价、年考核”,对各县市区工作完成情况,每季度在《滨州日报》等新闻媒体进行“排序通报、挂旗亮星”。各县市区竞相而上、加压奋进,全市“以亩产论英雄”用地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以贡献排座次”用地氛围日益浓厚。

另一方面,“刚柔并济”抓全程监管,改革成效初步显现。通过事前定标、按标出让、简化审批、依标施建、对标验收、全程监管,以承诺替代审批,审批环节、办理时限较推行前均压减或缩减达⅔以上,避免了“审批马拉松”,实现了“拿地就开工”,项目建设全面提速,企业认同感明显提高;通过“以地择商”,锁定主导产业,精准招商、靶向招商,招引项目质量明显提高,有效保证了亩均投资强度、亩均税收、单位能耗GDP增加值等控制性指标远超普通标准。如原先位于明珠工业园区内的山东沾化崇正水泥有限公司,因城市改造提升,原厂房被调整为商业居住区,搬迁改造已成必然。2019年3月,该公司取得70亩原系批而未供调整利用地块的“标准地”使用权后,投资2亿元建成国内先进的中央控制水泥半终粉磨生产线,投资强度达285.71万元/亩,亩均产值达714.28万元/亩,预计年税收可达42.88万元/亩,分别超出“标准地”的协议约定值的129.6%、155.1%、114.4%。

在推行“标准地”出让改革进程中,滨州市注重做好“结合文章”,善用“组合拳”,趟出了一条“一石多鸟”“多方共赢”的路子。

与产业产能升级有机结合

让优质项目“吃得饱、吃得好”

滨州工业基础坚实,潜力巨大,铝业、纺织生产规模稳居全球第一位,打造形成了五大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魏桥创业集团连续7年入选世界500强。近年来,积极推行产城一体化并行发展,推进渤海科创城、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魏桥国科研究院“一城两院”等产学研平台建设,点燃了创新发展新引擎。滨州市坚持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服务实体经济为主线,用好重保优供“调节阀”,市自然资源部门与发改、工信、商务等部门密切配合、提前介入,核查摸准每个项目用地实际“缺口”,采取“上争内挖”等综合措施,全力保障项目用地需求,做到“应保尽保”。对市级以上重点项目实行全生命周期跟踪服务,争取部省差异化增量支持,确保“真正好项目不怕没地用”。

围绕从“以地招商”,到“以地选商+以商选地”,滨州市在优先保障先进制造业、高科技企业、实体经济等优势产业用地需求的基础上,围绕“科技创新+亩均效益”,设定的“标准地”控制性指标中,除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土地产出等常规指标均高于省定标准外,逐步新增加了“研发投入占比”等个性化指标,有力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和优势产业的提质增效。同时,将“标准地”与“亩产效益”评价、差别化政策相结合,根据企业履约程度、项目优质度在用地、用电、用水、能耗、信贷等要素配置上关联驱动,引导资源要素流向优质企业和项目。通过筛选行业优质企业,树立标杆,培育壮大了产业集群,推动了现代化富强滨州高质量发展。

与空闲土地处置有机结合

让“僵”的“复活”、“活”的“红火”

近年来,针对空闲土地“连环债务交错,抵押担保纵横;企业主‘跑路’,接盘者‘难寻’”等棘手难题,滨州市主动理旧账、还旧账,“化问题为保障、变资源为资产”,坚持“一地一策”“腾笼换鸟”,多渠道、全方位释放存量土地潜能,唤醒沉睡资源,让“僵”的“活”起来、“活”的“火”起来,把土地存量“盘”成发展增量。对激活的存量土地,只要条件适合的,优先实施“标准地”供应。滨城区东海一路城中村拆迁后的旧村盘,在实现“标准地”供应后,一座占地148亩、总投资11亿元、容积率2.13的智能制造产业园拔地而起,目前已有38户小微企业入住。

与标准厂房建设有机结合

让“量身定制、拎包入住”轻松自如

为有效解决中小微企业选址难、落地难瓶颈,促进产业向专业化、集聚化发展,滨州市自2019年起,同步在全市域推进标准厂房建设,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工业标准厂房建设的实施意见》,通过统一规划设计,集中建设具有通用性、配套性、集约性的厂房,让企业带设备即可生产,缩短了建设时间,缓解了用地紧张矛盾。日常操作中,针对部分意向竞争标准地,但受投资规模、产出率等“硬杠杠”限制,往往难以如愿的投资客商,市自然资源部门提前对接、主动邀约,帮其算账、理好利弊,取得用地户的信任,全力打造了“拿地开工、拎包入住”交融发展模式。如邹平市宏和轻量化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轻量化挤压结构件项目,于2020年7月底入驻汽车轻量化基地产业园标准厂房,仅用60天就完成了设备安装、项目试运行和达产运营。

将厂房与项目业态匹配,为进驻企业提供“拎包入住”式的厂房和配套设施,“量身定制”成为新的路径。如滨州渤海电子产业园项目,根据青岛绿天使环保项目及深圳电子智能制造项目等客商需求,“量体裁衣”专门打造的标准厂房已建设完工待验收。这片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于一体的产业集聚区,在“标准地”改革指引下,正在成为引领当地新旧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强大引擎。

与周期闭环管理有机结合

让履约“吃香”、践诺“喝辣”

在滨州市,企业竞得“标准地”后,实行“告知承诺制”,以承诺替代审批,实行技术审查和行政审批分离,各相关部门按照“先设后立、设审同步,企业承诺、多证同发”的原则,简化优化项目审批流程,最大程度压减审批事项、申报材料。在“标准地”组织招拍挂出让期间,同步开展立项、规划许可、设计方案联审、多图合一审查,实行容缺受理,确保开工前全流程审批在最短时限内办结。用地单位签订《出让合同》和承诺书,即可领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实现“拿地即开工”。

滨州市健全了项目全生命周期监管体系,实行“谁提出,谁监管”的多部门联动的项目履约监管机制,探索建立了工业用地“供给—监管—退出”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和重大工业项目“过堂会”制度,制订实施标准地履约奖惩政策和信用制度,将标准地履约情况纳入企业信用体系,并作为企业享受差别化优惠政策的重要依据。对建设进度达不到要求的项目实施预警,对未按承诺履约的项目采取有效倒逼措施直至项目退出,针对严重失信的用地企业,采取联合惩戒。通过实行供应、监管、评价、考核等全生命周期的闭环管理,确保了新供“标准地”的承诺如期兑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滨州市   滨州   渤海   标准   控制性   自然资源   全市   指标   土地   项目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