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泵退化过程中存在怎样的差异?对寿命预测有怎样的影响?

文| 小谷灿烂的笔记

编辑| 小谷灿烂的笔记

— 前言 —

机载燃油泵是飞机燃油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 由于其工作 环境复杂多变。工作过程中会受到振动、过载、高低温转换、油液侵蚀等环境应力的影响。

因此经常会出现磨损、腐蚀、裂纹等 故障,造成燃油泵输送燃油能力下降,影响着飞行安全及作战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 有必要对其使效寿命进行预测。

近年來,寿命预测技术的研究朝着多样性、体系性和普适性方向快速发展,目前寿命预测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失效物理的方法、数据驱动的方法、以及二者融合的方法。

使用燃油泵退化试验数据,对上述建模与寿命预测方法进行了实例验证,并与其它方法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实现对寿命的精确预测,其拟合优度和预测精度均高于对比方法。

— 性能退化阶段识别与退化模型的建立 —

基于SKF的性能退化阶段识别的基本思想是,针对系统不同退化状态,构建多个标准卡尔曼滤波器。

分别计算每个时刻的退化数据,对应的各个标准卡尔曼滤波器的概率,从而获得各退化阶段的置信度水平,根据概率大小确定其所处的退化阶段。

基于失效物理的寿命预测方法通过对设备的结构、材料及失效机理的分析,明确设备因各种应力作用产生腐蚀、磨损、疲劳、蠕变、断裂而导致设备失效的退化过程。

最终外推到对失效寿命的预测,但是其模型参数很难确定,而且不能充分利用设备的运维数据,无法反应设备的实际退化情况。

因此,采用基于失效物理与数据驱动融合的退化建模,与寿命预测方法。

根据燃油泵的失效机理,确定其电机轴承磨损,为主要失效模式,因此,基于Archard磨损模型逮立燃油泵出口压力退化模型。

轴承磨损中主要存在,黏着磨损和磨粒磨损两种磨损方式,基于 Archard模型的黏着磨损公式为

基于Archard模型的磨粒磨损公式为:

其中,v 表示磨损体积,Ks表示磨损系数,x表示相对滑动距离,W 表示接触对中较软材料的硬度。

由黏着磨损式(1)和磨粒磨损式(2)以看出,磨损体积V与接触面的法向载荷Fn、相对滑动距离x 以及接触面的特性有关。

由于在轴承磨损过程中两种磨损方式同时存在,而它们的Archard公式,又具有相似的表达形式,因此将二者进行融合,作为衡量接触对中较软材料的磨损特性,将轴承磨损公式统一定义如下:

由于轴承位于电机内部,实际工作过程中无法直接采集其接触面的接触压力,因此可通过有限元仿真模拟的方法获得其大小。

通过有限元仿真模拟的方法,可以获得接触压力与磨损体积之间的关系如图2 所示。

由图2可以看出,轴承接触面的接触压力不会维持恒定,而是随磨损量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整个寿命周期内不能直接使用式 (3)进行轴承磨损体积的计算。

而在一个微小的相对滑动距离dx内,其接触压力Fn可以认为是恒定的,因此式(3)可表示成式(4),其中dv为d x滑动距离内的磨损体积。


在燃油泵工作过程中,其电机内部的石墨轴承高速 旋转,假设转速为n ,轴承的半径为/?,因此,在 c k 时间内 石墨轴承与轴相对滑动距离d x 可表示为:

于是式( 4 ) 可进一步表示为:

对式(6)进一步变形,可得单位时间内的磨损体积变化,即轴承的磨损率为:

由式(7)可知,磨损率会随着接触状态的变化而变化,由于在dt时间内,磨损体积dV非常小,因此可认为磨损系数Ks和接触压力Fn保持不变,而磨损量又为时间的函数,因此Ks和Fn也都是时间的函数,于是式(7)可表示为:

因为该型燃油泵的电机为恒速电机,因此其转速

N(t)一定,也N(t)与t无关,于是式(9)可进一步表示为:

磨损系数Ks表示磨擦副的本质特性,它与材料的性质以及磨擦副的接触特性有关,会随着磨损体积V的变化而变化。

有研究表明,在同一个磨损阶段内磨损系数Ks可认为保持恒定,因此式(10)可进一步表示为:

由式(11)可知,只需知道轴承转动过程中各个时刻磨擦副的接触应力,便可以计算出轴承的磨损状态。

然后根据燃油泵出口压力失效阈值,所对应的轴承磨损状态,便可以计算出燃油泵的寿命。

接触压力Fn与相对滑动距离x之间近似满足双指数模型,而X = n • t,即接触压力Fn与时间t也满足双指数模型,则式(11)可以写成

— 燃油泵退化数据实例验证 —

选用机载燃油泵性能退化试验,获取的燃油泵出口压力退化数据,进行退化建模与寿命预测研究,该试验数据为机载燃油泵,在电应力和机械振动耦合作用下的出口压力数据。

经过初步分析,选用第9组试验数据为对象进行研究,这是因为本组试验获取了燃油泵的实际失效寿命,便于对所提退化建模,与寿命预测方法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燃油泵出口压力退化曲线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其退化过程存在着明显两个阶段,且由于燃油泵个体之间存在差异,退化曲线也略有不同。

其中试验件43的退化曲线明显与其他4件不同,可能是由于该台燃油泵退化失效的主要模式发生r变化。

因此舍弃该台燃油泵的试验数据在剩余的4组退化数据中,选用试验件42的出口压力退化数据进行退化建模与寿命预测研究。

试验共采集出U压力450次,当采集到第432次时,燃油泵出口压力已小于其失效阈值,因此判定其失效寿命为432h。

采用基于SKF的性能退化阶段识別方法,对燃油泵的退化过程进行在线识别。

针对燃油泵退化数据的不同退化状态,分别构建一阶和二阶卡尔曼滤波器,用于描述平稳退化过程和快速退化过程。

计算每个时刻的退化数据,对应的这两个标准卡尔曼滤波器的概率,并绘于同一坐标图中,如图4(d)所示。

通过比较各模型的概率大小,判断退化数据所处的退化阶段,同时考虑到,因个别异常数据点,导致的模型概率变化,造成退化阶段误判的情况。

设置只有连续30次出现模沏概率发生变化时,才判定退化阶段真正发生了变化,由图4(d)可以看出。

虽然在t=219h之前模型概率发生了变化,但由于未满足连续发生30次的条件,因此均认为退化模式未发生改变,直至t=219时,才判定燃油泵开始进入快速退化阶段。

图4(a)~(c)分别给出了当t=50、150和250h时,基于SKF的性能退化阶段识别方法,对退化阶段的识别过程。

通过对比图4( a ) ~ ( d )可知,SKF方法对退化阶段的识别效果,不受已获取退化数据量的限制,因此可以用于在线退化阶段识别。

为了验证基于SKF的方法,对燃油泵性能退化阶段识别的有效性,采用多项式逼近的性能退化阶段识别方法,对上述燃油泵出口压力退化数据,进行退化阶段识别。

对燃油泵退化数据按照式(19)进行多项式拟合,通过式(20)计算其曲率变化曲线。

如图5所示,结合曲率变化曲线和多项式拟合曲线, 判定其退化轨迹的拐点为t=201h,这与SKF方法计算,得到的t=219h的误差百分比为3.65%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因此验证了SKF方法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由于基于多项式逼近的性能退化阶段识别方法,需要获取完整的退化过程数据,才能进行退化阶段识别。

无法像SKF方法那样进行在线退化阶段识别,因此,选用SKF方法进行退化阶段的在线识别。

— 模型建立、更新与失效寿命预测 —

当识别到进入快速退化阶段时,便使用新的退化阶段的燃油泵,出口压力退化数据进行退化模型的建立。

然后通过新获取的燃油泵出口压力退化数据,采用UKF对模型参数进行不断更新,并使用更新后的退化模型,对燃油泵的失效寿命进行预测。

图6给出了新的数据分别更新10、50和100个数据点时,燃油泵的寿命预测曲线,图7给出了寿命预测结果及百分比误差,随数据更新数量变化的曲线。

由图6和7可知,随着新的退化数据的不断获取,与模型参数的更新,对燃油泵失效寿命的预测也越来越准确。

为了验证提出的基于SKF-UKF的POF,与DD融合的退化建模,及寿命预测方法的优越性,将纯数据驱动的方法、不进行退化阶段识别,以及不进行参数更新的融合方法进行比较。

用于对照验证的方法具体设置如表2所示:方法1为纯数据驱动的方法。

通过对退化数据的分析,选用4阶多项式模型进行退化建模,并进行退化阶段识别和模型参数更新,其他设置与本文方法相同。

方法2采用POF与DD融合的方法,但不进行退化阶段识别,只进行模型参数更新,退化数据前319小时的所有数据(即第1~ 319h的数据)用于初始参数的计算。

方法3同样采用POF与DD融合的方法,但只进行退化阶段识别,不进行参数更新,其它设置与本文方法相同。

方法4为本文所提出的,基于SKF-UKF的POF与DD融合的退化建模,及寿命预测方法。

针对机载燃油泵退化过程呈现的多阶段、非线性特点以及对寿命 预测实时性的要求,提出了失效物理与数据驱动融合的,在线寿命预测方法。

通过对退化阶段的划分,针对快速退化阶段,建立失效物理与数据驱动融合的退化模型,并对模型参数不断更新,使用更新后的模型预测剩余寿命。

通过与纯数据驱动的方法、不进行退化阶段识别,以及不进行参数更新的融合方法进行比较。

所提方法在整个参数更新过程中,其对快速退化阶段数据,拟合均方根误差不超过0.3, 寿命预测百分比误差不超过2% , 均小于对比方法。

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能够有效预测燃油泵的失效寿命,为机载燃油泵的可靠性分析提供了可靠支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在线   寿命   建模   磨损   轴承   模型   差异   阶段   压力   方法   数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