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德基里看到的一幕:孩子的能量就是这样被消耗的

#暑期创作大赛#

前几天去哈尔滨,有一天预约了黑龙江省博物馆,因为去早了不让进,我只好在附近的肯德基里坐着等。

坐了一会儿,旁边来了一家三口,听口音也是外地人。男孩大约六年级或初一的样子。没多久,妈妈突然愤怒地对男孩说:“我跟你说多少遍了,你去哪里告诉我和爸爸一声,为什么就是做不到?”男孩说:“我忘了。”妈妈声音变大:“你忘了难道是我的错?让你承认个错误就这么难吗?”话说着,声音越来越大,几乎是在咆哮。

爸爸也在旁边帮腔:“再不改把你手机没收,我们中午去吃川菜(大概男孩不喜欢吃川菜)”男孩也不示弱,说,“那我就呆在宾馆吃泡面。”这期间,妈妈一直愤怒地喋喋不休,爸爸也在恶狠狠地附和。

男孩一直在辩解,大概他觉得自己很委屈,能听出声音带着哭腔,这是我的猜测,因为我不好意思去看这个男孩的表情。

大概妈妈说累了,语气稍微缓和了一些。这时男孩去柜台要餐巾纸。不一会儿,妈妈又开始数落了:“餐巾纸不能这么用,你要把它撕开两半,要不然太浪费了。从小要养成好习惯。”只这一句话,她就翻来覆去说了好几遍。

我听到他们又在商量去哪里玩,男孩子好像不太想去远的地方,妈妈又说:“必须去,出来就是玩的,要不出来旅游干嘛?”

自始至终,妈妈都是在发泄情绪。

1 糟糕的家庭,总是在小事上消耗孩子

这让我想起了最近网上流行的一个词叫”松弛感“。博主@黑猫白袜子作为旁观者的一次经历:有一家人出门旅游,因为一些问题导致行李全部被退回,但这一家人竟然并不紧张,安顿好之后,继续开心聊天了。

博主于是感叹:“原来世界上真有这么松弛的家庭关系”。这引发了很多网友的共鸣和吐槽,一时间,松弛感成了稀缺的东西。

的确,家庭氛围的松弛感,对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一个没有松弛感的家庭,培养不出性格健全的孩子。

一家出来玩,孩子出点小错误,有点突发情况再正常不过。但这对夫妇对待问题的态度,却让人无比窒息。

现在的孩子,物质生活富足,不愁吃穿。但是,很多孩子却生活在令人窒息的环境中。因为他们的父母,总是揪着自己的小错误不放,总是在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上消耗孩子的能量。

遇到事情时,第一时间就去指责、去数落、去埋怨,去纠正,是很多家庭的通病。哪怕是很小的问题,也揪住不放。

比如,吃饭不小心掉了一块肉,被指责浪费粮食;走路不小心绊了一下,被埋怨做事马虎;拿在手里的水杯摔碎了,被说毛手毛脚……至于鞋子没放好,吃饭弄脏衣服等等,也很容易成为批斗会的导火索。

不仅如此,还喜欢翻旧账,把陈芝麻烂谷子的事都一起翻出来说,从一件小事,否定孩子整个人生。

这样的父母,表面上在说孩子的小问题,其实反映了父母自身存在的大问题。

02 几乎所有的指责,都是在发泄

我们通常认为,因为爱孩子,才会对他要求更多。其实,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为了发泄我们无处安放的情绪。导致情绪的发泄的主要原因,一是焦虑。

如果人总是想控制自己控制不了的事情,总是担心还没有发生的事情,就会焦虑不安。

当孩子在发展自我的时候,他会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行动,他会搞点破坏,会试着打破规则。一个人真正的自我,也是在不断试错中强大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犯错是自我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控制欲强的父母,不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行动,孩子的任何行为都必须符他们的要求,不能越雷池一步。

不知道孩子将来会是什么样子,又想去控制。生怕孩子身上的任何苗头,影响他今后的生活。对孩子的爱里,其实藏着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害怕和恐惧,于是不停地指责、数落。

另一种引发情绪发泄的原因,是无能。

“一个人的愤怒,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们的无能。”无能的父母,既控制不了局面,又控制不了情绪,只会把孩子当成出气筒。

这样的父母在生活中往往是很温顺的,社会上的成年人可不好惹,面对自己的孩子,则不存在这个问题。这和欺软怕硬差不多。

所以,当你因为孩子系不好鞋带,拿不好碗筷,甚至因为孩子生病都能大发雷霆的时候,真的需要好好审视自己,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你愤怒,孩子没义务成为你的出气筒。

发泄情绪从来不是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而是以父母自己的情感需要为出发点,从这一点来说,理智型父母比情绪型父母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这二者有什么区别呢?比如孩子摔跤把膝盖磕破了,你很心疼,就对他说,你怎么这么不小心呢?膝盖流血了很容易感染的。让你走路小心点就是不听,吧啦吧啦吧啦……这只是在表达你的情绪,你其实是心疼,但表现出来的是生气,这是情绪型父母。

还有一种处理方式,你看到孩子摔跤把膝盖磕破了,同样心疼,但你懂得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安慰孩子说,不要紧,小伤口,擦点药水,注意不要感染。同时,告诉孩子受伤了该擦什么药,怎么包扎。这时,你也心疼,但表现出来的,是理智。因为生气和发火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孩子摔跤已经很疼了,不能再把负面情绪传递给他。

但是,人的理智脑很弱,情绪脑很发达。很多时候,理智是斗不过情感的。但如果我们对一件事的危害有足够的认知,就会更多地用理智去思考和行动。

03 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待他

有人也许会问,孩子犯了错误,批评他,让他长点记性不对吗?这看似有道理,但是行不通。

孩子的记忆是情绪记忆,学习也和情绪有很大的关系。这种纠正错误的方式,孩子长的不是记性,不是教训,孩子记住的,是你的情绪。越是年龄小的孩子,这个特点就越明显。

举个例子,一道数学题孩子做错了,你大发雷霆,说他笨,连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孩子这时是什么感觉?是害怕,是恐惧,你发怒的样子深深印在了他的脑海里,至于这道数学题到底怎么做,完全不重要了。

我记得女儿小时候学游泳,她总是用小手扒着游泳池的边不敢到中间去,我在上面很着急,朝她大喊了几声:“不要老在边上,这样学不会。”但其实是没用的,她心里害怕,再喊也无济于事。逼她带着恐惧去做一件事,反倒对她的心理是一种伤害。

我也曾经在不同的场合,遇到过妈妈数落孩子的场景。有的孩子在校门口没和老师打招呼,妈妈就开始数落:“你这孩子情商太低了,一点也不会来事儿,这样老师怎么会喜欢你。”有一个孩子在书店学习区写作业,拿起手边的饮料喝了一口,妈妈劈头盖脸:“学习时喝什么饮料,注意力一点也不集中。”有的孩子走路有点驼背,妈妈提醒后还不忘说两句:“这哪像个男子汉。”

这会导致什么后果?年龄小的孩子会因为怕出错被骂,不敢做任何事,大一点的孩子,嘴上不说,心里却不服,亲子关系变得紧张。再大一点,他就想远离原生家庭,越远越好。

心理学博士赵玉平在《百家讲坛》里讲过一个真实的案例:

孩子走出房间喝水,妈妈问:“儿子,作业写完了吗?”孩子听了后瞬间暴跳如雷:“能不能别问了?”妈妈发懵且愤怒:“我问问怎么了,有错吗?”

孩子为什么会暴跳如雷呢?因为妈妈一天要问他好几遍:“作业写完了吗?”

如果孩子回答“写完了”,妈妈会说:“写完了你不会再去刷几页题,多背几个单词吗?”

如果孩子回答“没写完”,妈妈会说:“那就赶紧去写啊,没写完还坐在沙发上发呆?每次都是我推一下你动一下,你难道是在给我学吗?真是让人心累!”

无论孩子怎样回答,迎面而来的都会是一顿劈头盖脸的数落,日复一日,孩子怎么能不排斥和妈妈沟通呢?

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会心力交瘁、如履薄冰,哪怕遇见一点点小事,都会很容易出现过激的反应。还会导致性格上的自卑和谨慎,做事小心翼翼。

当他们做了父母,也会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

知乎上有个问题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很多回答让人心疼:

长大后,我没有发育不良,但小时候我挑食,妈妈把碗摔到地上的歇斯底里,依旧让我感到恐惧;

在家不小心把筷子碰到地上,就会被大声责骂,导致现在我碰到什么东西,都会下意识害怕;

高中不小心掉了身份证,一想到要父母请假帮我补办,我焦虑地在宿舍厕所哭了好久……

教育很简单,想让孩子变成什么样,就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待他。而多数父母,都低估了自己对孩子的影响。

04 能把孩子惯坏的行为,从来都不是爱

如果你经常读人物传记,就会发现,那些名人的毛病,比普通人还多,这是因为厉害的人都是行动者,行动者的人生是由一系列错误构成的。

孩子正是在不断出错中成长的。不摔跤永远学不会走路,不犯错也永远不会长大。

一棵小树,在生长过程中总是会生出一些枝丫,园丁如果一看到这些就粗暴地剪掉,这棵树一定不会枝繁叶茂。

在价值观、道德底线等原则问题上,我们要给孩子以正确的引导。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则应该宽容孩子,给他们自我成长的空间,大事有主张,小事不计较,不要对孩子管得太多。

那些无心到可以忽略的,既没有伤害到自己,也没有伤害别人的过失,无需被无限放大。

一名网友说,上初中时他弄丢了人生中的第一部手机。她很害怕,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买一部手机就花掉了一家人一个月的生活费。

当她战战兢兢打电话告诉妈妈时,因为太害怕,话没说出口就嚎啕大哭。没想到,妈妈不仅没有埋怨,而是安慰她:“人没丢就行,手机丢了就再买一个。”

回到前文所说的松弛感,什么是有松弛感的父母?就是允许一切发生,接受不能改变的,再坏的事情也能看到好的一面,给孩子带去的,永远是安全感。

孩子健康成长的秘诀是什么?一位心理学家说,所有的教育方法,可以用六个字概括:闭嘴、鼓励、给钱。话虽直白,但不无道理。

闭嘴当然不是什么都不说,而是能少说就少说,闭嘴和鼓励,能给孩子提供宽松的成长氛围。给钱则是给孩子成长提供提供充足的物质环境,如果做不到,那就拼命鼓励。

有人会问,这样不会把孩子惯坏吗?答案是,如果你自己三观正确,品行端正,孩子就不会被惯坏。而且,在真正的爱里,孩子是不会变坏的。那些变坏的孩子,不是父母自身的品行有问题,就是给孩子的根本就不是真正的爱。

05 最后的话

一个家庭最怕的不是贫穷,而是内耗,孩子最怕的也不是物质的匮乏,而是父母无时无刻不在的数落和打压。这样的家庭,即使物质再富足,也不会让孩子感到幸福。

网上有人问:一个家庭幸福的秘诀是什么?高赞回答是:大事商量,小事原谅,不争对错,不翻旧账。

孩子在家庭中 ,应该有松弛的感觉,它是一种特别温暖、积极、舒适的养育方式,不仅能滋养孩子的内心,也能让孩子拥有幸福感、安全感,拥有对抗负面情绪的能量。有自带松弛感的父母,是孩子的福气。

(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孩子   肯德基   松弛   消耗   小事   能量   害怕   情绪   父母   男孩   错误   妈妈   家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