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你觉得子女“没出息”,别急着嫌弃,来看看这篇文章吧

#护苗有我2023#

文/兰妈谈育儿

小时候,爸爸对我的教育就是:“你要听话懂事,将来才能做个有出息的人”

我信了,也一直以听话懂事来严格要求自己

可最后,那些以“谦让”、“处处为别人着想”为首的听话懂事,却让我承受了很多痛苦

而在出没出息这条路上,似乎一直没有得到那个满意的答案

大学毕业后,经过不断地刻苦努力,我找到了一份体面的工作、人生也得到了不断充实

当我以为这就是出息,找到了自身价值了,事实却并非如此

年前回家过春节,我陪爸爸去办年货时一路上遇到了很多亲戚

每见一次面、每谈话一次,听到最多的话题就是:

“你孩子现在哪里工作”

“月薪多少”

“房子、车子买了吗”

“什么时候找对象”

回家后被长辈了解在外打拼情况,这本来是很正常的聊天话题

可当了解总以“出没出息”作为攀比结果时,一切都显得那么地无力又可笑

办年货那次,本来是开开心心地筹备春节,老爸听到xx刚工作一年就买套新房后,瞬间就不淡定了

一句:“你上的大学不差,出来找的工作也不孬,为什么到现在都没混出个名堂呢”

听到老爸的话,我苦涩地笑了笑

有些无力地告诉他:

“上大学时你说不如别人考的好,出来找的工作你也说没有什么发展前途,而现在呢,你有认真了解过我的工作、和在公司的表现了吗”

一段掏心窝的话,我不知道老爸有没有听进去,但子女“出没出息”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父母的态度

父母也永远是孩子前进时的底气、与成长后盾

如果有一天你觉得子女“没出息”了,那问题很有可能出现在父母的身上

01

父母的眼界

决定着子女的成长高度

父母是孩子成长中最高级的引路人

父母的眼界影响着一个家庭的兴旺、也决定着子女的成长高度

正所谓:“谋大事者,首重格局”

教育孩子成长、培养人才也是如此

听奶奶说,20年前村里也出了一个大学生,姓王名为

大家都叫他小王

20年后再次说起这段故事,我就需要唤主人公一句王伯了

据说,王伯当时是村里唯一一个大学生,毕业时也深受学校青睐,导师都劝他留校任教

可王伯母亲的一个顾虑,让他本来可以留在学校大放异彩的人生,因为羁绊最终成为普通不能再普通的人

王伯的父母,是属于地地道道的农村人,在连生4个女儿的情况下,又老年得子生了王伯这个孩子

都说“老幺老幺,不是闯祸精、就是娇贵主”,在四个姐姐和父母的疼爱下,凡事为先就成为了一道特别的待遇

大概也是因为家里都是姐姐的缘故吧,王伯从小就比其他男孩更文静,别人在捉泥鳅打架的时候他在看书,也成为大众眼里“有出息,读书的料”

后来,王伯不负众望成为村里唯一的大学生,以出色的高分被武汉某知名大学录取

那个时候还没有电话可以联系,王伯上大学后每隔一个星期就会往家里寄信

也正是因为这种事事报备的习惯吧,才有了后来的遗憾

听奶奶说,王伯上大学后得到过一位导师的栽培,因为素爱安静、又酷爱学习被学校看重,毕业那会还被盛情邀请、希望留校任教

面对别人求之不得的好事,王伯没有一口答应,他选择先征求母亲的意见

结果,母亲得知这个消息直接急哭了

对于那个从来没有走出过大山的女人,她也固执地以为:

“养儿就是为了以后防老,离家那么远以后能有什么指望,村里好不容易出一个大学生哪能给外人培养,也应该回到家乡服务”

终于,再大的梦想也抵不过母亲整天以泪洗面,这也是王伯人生中的一次又一次妥帖

被母亲打败后,王伯回到家乡被安排到一家工厂上班,在和所学专业不一致情况下,他的能力不对口、也成为别人眼中的“书呆子”

特别是看到同事升职加薪、在工作上游刃有余的时候,那空有一张文凭却没有用武之地的自卑感,让他生平第一次没有知会母亲就主动辞职

后来,经历多次就业受挫后,王伯又成为村里唯一的“眼高手低”之人

好的工作不够资格、不好工作又看不上,最后索性空闲地躲在家里不愿意出门、也不愿意和人见面,甚至过年都躲在房间里不出门

都说王伯是空有学历的“书呆子”,可我却看到了来自父母低眼界背后的束缚

如果当初选择了留校任教的对口工作,人生肯定又是另一番景象

所以,父母的眼界是决定着子女的高度,得到支持和信任的孩子也往往会飞得更高更远

02

父母的嘴巴

影响着子女的前进动力

父母和孩子之间就是一种镜像反应

你对孩子说出怎样的话、做出怎样的事情,最后都会以同等形式反馈给你

昨天,下班回家等电梯的时候遇到一对母子

儿子一脸骄傲地对妈妈说:“今天上辅导班,老师提了一个问题,我是唯一一个答对,也是第一个最先写完作业的”

看着男孩眉飞色舞的模样,我觉得他妈妈应该会很欣慰、也应该好好表扬一番

可妈妈始终都没有抬头一下,只是简简单单地“哦”一声之后,又回一声:

“回去记得把新买的练字帖完成一页,你写的字那么冲,不好好练练可不行”

听完妈妈的话,男孩明显有些失落,他低着头看不到表情

后来,电梯快要到楼层时男孩还是没忍住,他对旁边的妈妈再次发问:

“妈妈,你可不可以看看我身上的优点,你每天总是这样在批评我的缺点,真的很伤人,我一点动力都没有了”

男孩的话依旧没让妈妈领悟过来

有些急躁之际,妈妈一把甩开男孩的手,她有些唠叨地说:“自己不够优秀还不准人说,你要是真的优秀了,还愁没人夸吗”

也就是这一番对话,让本来就面临争吵的母子关系变得再次紧张起来

电梯门打开那一瞬间,男孩冲一般地往前跑,妈妈跟在身后骂骂咧咧地抱怨:“人不大,脾气却那么大”

看着那段不欢而散的母子关系,是不是感觉这个场景很熟悉呢

其实,生活中像这样几句话就激发矛盾的情况很是普遍

如果孩子突然变得越来越不愿意和你沟通,或者亲子关系越来越差了,那就要多注意我们跟孩子的沟通方式了

正所谓:“良人一语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你是做良人、还是说恶语,都会直接影响孩子对你的态度

正如例子中男孩,他的动力源就是来自妈妈的鼓励和认可

所以,父母的嘴巴,也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孩子的前进气场

你支持鼓励孩子,他们会更有前进动力,你批评抱怨,再强的内心也会被打败

03

父母的情绪

决定着子女敢不敢靠近

你用怎样的方式去和孩子相处,就会和孩子拥有一段怎样的亲子关系

当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看待和孩子的相处时,你会发现焦虑的本身就是来自情绪

有位朋友曾说:“我已经对我妈关闭了内心,她让我感到害怕”

10岁那年的一个下午,朋友满身泥巴地出现在妈妈面前

早上新穿的裙子,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裂开了一个大口子

为了避免被批评教育,有先见之明的朋友从后门悄悄溜进家,然后神不知鬼不觉地换了一件衣服

本以为悄悄把衣服洗干净再缝补就没什么问题了,可天下哪有不透风的墙

等那件裙子再次穿在身上时,歪歪扭扭的针线走向,一看就是修补过后的痕迹

妈妈看到后也气不打一出来,不问缘由地就开始指责说:“你知不知道,你这条裙子很贵的,我跟你爸爸妈妈都舍不得买新衣服,你如此不爱惜东西,这么好的衣服穿在你身上一点都不值得”

一句“不值得”,便成为童年里挥之不去的自卑阴影

朋友邀请一起玩游戏时她不敢,害怕玩坏了给人添麻烦

家里有好东西时不争不抢,她也害怕,担心会被批评:“不懂事”

逢年过节有新衣服时也不穿,她更害怕,担心自己会穿坏衣服被骂

像这样的场景还有很多,它也不止是体现在一件裙子上

和朋友在一起总是各种不顺眼:“你整天跟人家一起玩,怎么不学学优点”

回家遇上没写作业时被骂:“一天到晚就知道玩,以后写不完作业就没饭吃,不努力的人就不配吃饭”

回家遇上写作业时也被挑刺:“你看看这写的是什么字,你长得也不丑,怎么写出的字那么难看”

就那样,朋友的童年一直在糟糕的否定中成长

直到现在,面对母亲时朋友都下意识地躲闪,彷佛多靠近一点、多停留一会,自己身上的自卑感就会更加强烈

可以感受得到,朋友身上的每一份自卑、躲闪、还有痛苦,这些都源自于母亲在情绪和言语上的打压

特别是情绪上的不耐烦,是消耗孩子内心能量的主要形成

像有些孩子见到自己的父母时,还没有说上几句话就害怕地躲闪,这就是来自情绪上的负面感知

曾经的曾经,你是否会因为父母脸上的一个表情而害怕,又是否因为父母的不耐烦逐渐心寒呢

所以,父母的情绪是决定孩子敢不敢靠近你的一份能量传递

你和孩子的相处方式能够让他们感到轻松了,孩子自然才会放下戒备对你打开心窗

04

父母的态度

决定着子女够不够幸福

之前,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段话很有感触:

“如果你的公婆不喜欢你、和你的孩子,请不要单方面怨恨你的丈夫,因为公婆或许连他们这个儿子都看不起,而一个连自己儿子都不喜欢的父母,又怎会喜欢儿媳妇和孙子孙女呢”

其实,这段话反过来也是一样

儿子也好、女儿也罢,父母的态度,可是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子女够不够幸福

28岁朋友娟子,有一个性格暴躁又爱唠叨的母亲

从小就抱怨这个、抱怨那个的原生家庭伤害,让娟子早就想要逃离那个让人压抑的地方

后来,大学毕业后娟子遇到了那个宠她入骨的男孩,他们在一起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

本以为两个相爱的人结婚后会过得很幸福,可娟子的母亲酷爱攀比,为了所谓的面子也完全不顾女儿女婿的经济能力

村上xx办酒席时,不管熟不熟悉、有没有来往都是标准的随礼200,遇上表亲姨舅的亲戚更是一千起步

看着送礼一次需要好几天工资才能抵上的入不敷出,娟子曾抱怨说:“送礼都快送不起了,现在的钱是越来越难挣”

结果,母亲的回话是:“真没出息,那么大的两个人,天天都在挣钱,你说这话也不嫌丢人”

看了看每月待还的房贷车贷、再看看孩子的按月学费,娟子拽紧衣角始终没说出话

她知道:“一个连自己女儿都瞧不起的妈妈,还能指望她心疼什么,有的只不过是失落批评罢了”

还有一个北漂的男性同事小陈,今年33岁了,前段时间也说了同样的话

因为没有满足当地的小学入学条件,大女儿幼儿园毕业后就回到老家上小学

那一年,小女儿也该上幼儿园了

而小陈结婚后没有买新房,老家只有父母买下的一套三居室,老婆带着女儿回家后就跟老人住在一起

本以为老婆孩子回家后跟老人住在一起,彼此都能相处帮衬、照顾

可现实并不会如你所想

老婆孩子刚回家没几天,学校还没有开学,小陈妈妈就在不打声招呼的情况下去饭店上班

如此操作,让小陈的媳妇瞬间有种被嫌弃的难堪感

后来,寄人篱下的感觉也特别不好受,各种唠叨、和抱怨声几乎快让人崩溃

比如,厨房做饭时没有及时打扫干净,就会被批评说:“厨房每次都要擦拭干净,要不然以后太脏难得收拾”

又或者,洗衣机的待机时间久了一点,立马又隔空喊话:“洗那么久,也不怕把衣服洗坏了,浪费电、还浪费水”

当小陈和他妈妈沟通,表示妻子一个人带两个小孩子不容易,希望不帮忙带孩子就多一些宽容,不要总干涉年轻人的生活时,妈妈的回应是:“你们不容易,都是自找的”

我不知道小陈和他妈妈之间到底经历了什么,或者又有着怎样的矛盾,但如此犀利的言语真的是一个母亲该对自己孩子所说的话吗

于是,在小陈和他媳妇闹离婚时他有感而发地说了句:“你看,这些年我妈连我这个儿子都不当回事”

父母的态度决定着子女的幸福指数,因为一个懂得爱自己孩子的父母,是理智、也是爱屋及乌的,他们爱自己的孩子,也会希望子女过得好而更爱子女所在乎的人

所以,父母的态度决定着子女幸不幸福,当我们觉得自家孩子“没出息”时,记得先看看自己对孩子是怎样的态度

那么,关于孩子“有没有出息”这件事,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6

标签:子女   没出息   出息   态度   父母   母亲   男孩   妈妈   孩子   朋友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