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南极驾机探险

文丨于志刚口述 季阳林整理

1948年2月,我出生于河北省河间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初中毕业后,考入保定滑翔学校,学习飞行滑翔机。因表现较好,1965年海军第一航空学校招收飞行员,我有幸被录取。2003年从海军北海舰队航空兵副参谋长职位上退休,2013年安置在丰台区军休三十三所。

在38年的军旅生涯中,曾参加过发射洲际导弹和重型装备测试等任务,使我记忆犹新的还是1984年参加我国首次南极考察的经历。

南极洲,是富甲全球的“万宝之地”。这里蕴藏着世界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隐匿着全球最大的煤矿、足以供人类使用200多年的露天“铁山”和其他200多种品位极高的矿藏,还有极其众多的生物资源,是人类的“希望之洲”。南极洲,又是一个终年奇寒、渺无人烟的神秘世界。这里永久性地覆盖着平均达2450米厚的冰层,最厚冰盖4800米;平均气温-25 ,最低达-88.3 ;平均风速18m/s(8级),最大达100m/s(超过12级),令人望而生畏。

为了人类的发展和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重大利益,1984年9月27日,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将派出考察队,前往南大洋和南极洲进行科学考察,并在南极洲建立一个科学考察站”。1984年11月20日上午,我国第一支南极考察编队——向阳红10号科学考察船和海军J121号打捞救生船,载着308名海军官兵与物资装备离开上海高桥码头,穿越13个时区,驶过数不清复杂多变的气象区域、穿越惊涛骇浪,日夜航行一个多月一万多海里,终于到达南极,进入设得兰群岛的民防湾锚泊。

我作为“超黄蜂”直升机机长,带领机组成员担负起航道探险、冰情侦察、空中航拍。抵达后的首要任务是就是把500多吨建站物资,抢运到乔治王岛上。

南极风暴伴随着强大的旋风,形成100多米高的风柱,空中转运物资更难。据外国资料记载,自有南极探险史以来,先后已有60多架飞机在南极遇难。1957年3月,狂风曾把苏联刚建起的铁塔吹倒、飞机毁坏,考察站房屋被一扫而光。

民防湾常有浮冰流动,涌大浪高,用小艇转运物资,稍有不慎,就可能艇毁人亡。如果损坏一个集装箱,物资无法弥补,直接影响建站。

在这样恶劣条件下飞行和吊挂船上物资,在中国航空史上从未有过,我们机组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在众多物资中,发电机是考察队设备中的宝中之宝,取暖、照明、生活、工作一时一刻也离不了,可以说是生命之源。为此,我们机组4人在现场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了实施方案。

带去的两台发电机,储放在机库里。直升机的旋翼离机库5至7米,这个距离在直升驾驶舱里基本看不到。机库上面还有三四米高的雷达天线,一旦相撞,后果不堪设想。

全队人员把希望的目光聚焦在我们机组身上。此时,我作为机长压力更大。因为飞机在震动、大船在晃动、吊装的物资在摆动,很难在“三动”中找到“一静”。为减小摆动幅度,我们将吊索适当缩短。在防止飞机与机库等障碍物相撞,到吊挂时,我很镇定地驾驶直升机,准确把握机位方向,紧盯着仪表,看清云层高度、离船高度和风向风速。

直升机悬停在发电机吊装位置的上方,几乎处于零速状态。地勤人员赶紧跑过去,系好吊挂钢索,我抓住平稳下来的那一瞬间,吊起2.7吨的发电机,垂直爬升。飞到7米高度,在船上天线和甲板上狭窄的间隙中,小心翼翼地的平移。离开J121船,迎着多变强风,把发电机吊越5公里宽的海湾,准确降落到工地预定位置。两个驾次,各经十几分钟,顺利完成任务。在那里施工的考察队员们欢呼雀跃,像迎接英雄一样向我们机组挥手致意。

这一天,是1985年1月15日,我们起降22架次,整整飞行4个半小时,吊运物资27吨,创造了我国直升机远途海上超强度吊运飞行新纪录。

南极的天气变化无常,一会儿旋风,一会儿暴雪,一会儿晴转风雪交加,还时不时传来海上浮冰崩裂像原子弹爆炸似的惊天动地的巨响。南极地形复杂,空域陌生,到处是冰山雪地,不能进行正常通讯和导航,飞行员只能靠目力观测。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不但肩负着物资的吊运任务,还负责人员接送工作。

有一天风太大,小艇下不了海。按规定风速超过每秒12米,飞机不能起飞,已经到了每秒24至25米了,如果不把建站施工的同志们接到船上过夜,将被冻死。怎么办?领导以商量的口气询问:“能飞吗?”我毫不犹猭地回答:“不能飞,也要想办法,一定把兄弟们接回来!”我们机组4位同志靠生死搏击的决心,靠斗天必胜的信念,靠平时练就的过硬技术,在飞行甲板上空不规则风向形成的涡流区——“死亡禁区”起飞。我操纵驾驶杆,顶着狂风,不停地变换飞行高度,绕过云团,越过雪山,终于平稳降落在小岛上。连续飞行3个驾次,把岛上的100多名官兵全部安全接到船上。在南极,我们共吊运物资39吨,运送人员1050人次。

后来有记者问我:“面临这么大的风险,当时你们是什么心情?”我马上说:“说不紧张那是假的,关系到100多名官兵的生命啊!但研究透了,有技术积累,就不那么紧张了。”

参加南极考察,使我成为第一个在南极上空飞行的中国飞行员,成为我国第一代舰载机特级飞行员,海军第一位功勋飞行员。经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批准,海军给我们机组集体与我个人荣记一等功,我当选党的“十三大”代表,还出席了全国劳模大会和全军英模大会,并走上部队领导岗位。

我认为,作为一名军人,永远是战斗员。面对当前百年未遇的大变局,要继续发扬“吃苦耐劳,不怕险不怕死,勇往直前”的南极精神。只要祖国需要,一声令下,我们立即归队!

作者简介:季阳林,北京军休第33所军休干部,曾在海军部队和机关工作30多年;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发表作品400多万字,出版《舰队在远方》等著作7部;曾获海军新闻报道特等奖和全军好新闻奖。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南极   南极洲   机库   科学考察   飞行员   直升机   发电机   机组   海军   物资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