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在皮肤可刮之;寒在肌肉可灸之;寒在五脏怎么办?



现年19岁的小李是一名住校的大二学生,平时除了上课就喜欢待在宿舍打游戏,不爱运动,还爱喝冷饮,一天到晚待在空调房里。1年前小李开始觉得肚子时常脐周隐隐作痛,大便总是烂烂的不成形。今年入夏以来,小李迷恋于各种冰冻的果汁、可乐、冰咖啡,每天无冰不欢,肚子愈发疼痛,大便很难冲干净,整个人也无精打采,晚上睡觉还总出汗。去医院做了胃肠镜没发现什么问题,但吃了医生开的西药症状也不见改善,于是小李听从班主任老师的劝告,来到诚顺和中医馆,找到中医内科专家何友为主任寻求中医调理。


何友为主任从问诊得知,小李平日饮食不规律,贪凉饮冷,致脾胃虚寒,引起腹痛、大便烂。经四诊合参后,何主任得出结论:小李得的病,中医叫“寒湿困脾”。



何主任解释:当下正值入伏,小李此时贪凉更加重了脾胃阳气的损耗。脾主运化,喜燥恶湿,脾虚不运就会导致水湿停留体内,产生内湿,身体内的湿气排不出去,又加上吃入的外湿之品,内外之邪里应外合,导致寒湿困脾。寒为阴邪,易伤阳气,让人没精神、没力气。寒性收引凝滞,会导致肚子痛。脾虚湿困,导致大便不成形,稀烂且黏厕所,难以冲干净。脾虚则气血生化不足,汗孔失去卫气固护,所以出汗多。


治疗上,何主任主要采用化湿醒脾、温阳健脾的方法。服药2周后小李的腹痛基本没有了,大便成形了,人也精神了很多。



夏季防寒比防暑更重要



明代医家张景岳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说明阳气对人体的重要性就好比太阳。人体的阳气随着四季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冬天气温低,万物凋敝,阳气活动迟缓,内收封藏。此时,天气虽冷,但人们更加注重防寒保暖,不爱贪凉,阳气反而不易为寒邪所伤。


夏至以后,人体阳气在一年中逐渐达到顶峰,血管处于扩张状态,腠理开泄,一旦着凉,寒邪便容易趁机入侵。



人们在夏季多喜食冷饮,爱吹空调,这些过度贪凉的行为都可能让身体在无形中被寒邪伤害。


此外,夏季寒邪还是慢慢累积病根的过程。中医讲“形寒饮冷则伤肺”,很多在夏天反复发作的慢性咳喘、过敏性鼻炎、感冒、发烧,大多是由于进食寒凉而导致阳气受损,或过于贪凉致外邪入侵所致。


不仅如此,寒邪还可能累积在身体中,由表入里,慢慢侵犯到经络、关节,导致风湿病、关节炎等,也可能让慢性咳喘到冬天更加严重。


寒邪还可能长驱直入,“直中”人体最害的部门——五脏六腑。


心是君主之官,心寒了,身体就萎靡不振,做什么事都没有兴趣了;

肺是相傅之官,肺朝百脉,肺寒了,全身经络就会堵塞;

脾得温则运化,脾寒了就运化不起来,脾胃是五脏六腑的中心,脾胃不运化整个身体都会出问题;

肝是将军之官,肝寒了就会生发无力,就像被风吹雨打过的残枝败柳;

肾是先天之本,肾寒则一身都寒,肾寒则百病丛生。


因此,千万不要小看夏天的寒邪,此时防寒甚至比防暑还重要。



人体内的寒气从哪儿来?



生活中一些看似不经意的习惯,可能会导致体寒,让身体一天不如一天。


1.到点不睡觉 

传统医学历来重视子觉,子时(晚上11点至次日凌晨1点)阴气最盛,阳气初生,是阴阳交接之时,这时睡眠是为身体积蓄能量。熬夜会导致阴盛阳虚,阳虚引发身体生寒。建议大家晚上尽量在11点前入睡。


2.保暖不到位 

很多人追求时髦,经常穿得“美丽冻人”,即便寒冷天也能穿一条裤子过冬,为追求时尚不穿秋裤。经常挨冻会诱发寒性体质,对女性来说更加严重。夏天,许多爱美的女孩为了秀性感,不光“露”脚,“露”腿,还“露”肚脐,中医认为,寒自下生,这些部位恰恰是最薄弱,最应该保暖的部位。日本老年女性中“老寒腿”患者众多,多半都是年轻时爱“露”一族“攒”下的毛病。



3.饮食偏寒凉 

不管春夏秋冬,总有人喜欢大量摄入水果和冷饮,甚至是水果当饭吃,冷饮不离手。殊不知,很多水果都是寒性的,长此以往,寒就来了。许多人夏天靠冰西瓜、冰啤酒清热解暑,贪图一时爽快,寒邪更是“直中”脾胃。


4.身体太劳累

劳累、高负荷的身心运转会加速身体消耗,加上缺乏运动,容易出现体虚问题。典型表现是乏力、记忆力减退、脾气暴躁、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睡眠变差等。体质一虚,内寒就会趁虚而入。



你体内有没有“寒”?大家可以自测一下自己属于哪种情况:


第一阶段:寒在皮肤

寒气入侵到皮肤的症状和表现:

①头痛,或者头晕——寒气最先侵袭的位置;

②怕冷,心底憋着一口热气,出汗不畅——寒气导致毛孔闭塞;

③打喷嚏,流鼻涕——身体抵御外寒的反应;

④手脚冰凉,夏天好点,冬天很厉害——寒气影响身体气血运行;


第二阶段:寒在肌肉

寒气入侵到肌肉的症状和表现:

①肌肉僵直,如抽筋——寒气导致气机收敛;

②赘肉多,尤其是后背、大腿——寒气使气血变成废液;

③总觉得背后怕冷,腰酸背痛——寒气与湿气纠缠在一起的表现;

④关节痛,遇寒加剧——寒气导致气血运行受阻。


第三阶段:寒在五脏六腑

寒气入侵到脏腑的症状和表现:

①痛经——“寒凝血滞”,寒气阻碍气血运行;

②长期性的胃痛、拉肚子,小肚子也是凉凉的——脾胃处堆积寒气;

③过敏,以及各种皮肤病——寒易伤阳,导致免疫力不足;

④一喝水就想上厕所,而且小便呈现清澈无味——寒气转移到肺脏,身体处理水分的功能下降。



如果你有上面一到两种情况,就说明体内的寒气已经堆积很深了,需要及时处理。


一般而言,寒在皮肤要刮痧,寒在肌肉要艾灸,寒在脏腑,就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了!外治法可以用“三方组合法”,即艾灸+热敷+泡脚!内治法可从中药、饮食、运动、睡眠、心态调整等多方面“齐抓共管”,方可奏效。


心寒,肺寒,肝寒,脾寒,肾寒?

五脏有寒怎么办?



第一:心寒。通常是因为心阳不足,寒气凝滞于心脉导致的,我们会出现精神萎靡不振,嘴唇颜色发暗,胸口发闷,呼吸不通畅的情况,经常心慌心跳剧烈,偶尔心口刺痛难忍,平时脸色发白,怕冷,反应迟钝,晚上睡不着等,老中医在辩证的基础上,常用参附强心丸(汤)加减温补心阳。


第二:脾寒。脾寒指脾阳不足,寒邪侵袭脾胃,这时我们会经常感觉胃里冷痛难忍,喜欢喝热水,不能吃凉的,否则就会呕吐清水,或者拉肚子,平时手脚发凉没有温度,怕冷,嘴巴也里没有什么味道,不怎么喝水,此时就应该温中健脾散寒,老中医常用理中丸(汤)加减调理。


第三:肾寒。肾寒通常指肾阳虚,此时肾阳温煦能力下降,我们就会感觉腰痛,双腿无力,腰以及下肢发凉怕冷,平时经常尿频,有尿意,但排尿量少,并且排出困难,到了晚上只能时不时起夜上厕所,偶尔还会双下肢还会出现浮肿,老中医常用桂附地黄丸(汤)来温补肾阳。


第四:肺寒。肺寒一般是因为外界风寒侵袭肺部而出现的,因此当天气变冷时,我们就会经常出现咳嗽咳痰的情况,并且痰多色白清稀容易咳出,同时还会有鼻子不透气,鼻塞,发热的情况,老中医常用通宣理肺丸(汤)加减来解表散寒,宣肺止咳。


第五:肝寒。当肝有寒时,就会出现寒疝,我们会感觉下腹部有紧绷感,冷痛剧烈,并且大腿根坠胀收缩冷痛,平时怕冷畏寒,如果天气冷或者没有保暖好,上述部位疼痛就会加重,严重时还会全身发冷,四肢发麻,老中医常用茴香橘核丸(汤)加减来行气散寒止痛。


十病九寒!5招赶走体内的寒



俗话说“十病九寒”,中医上也有“百病寒为先”之说,意思是大多数疾病都是由寒邪引起的。


寒邪凝结、停滞的特性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严重的甚至会凝结不通而出现疼痛的症状,可见寒邪对身体健康影响之大!


一般来说,如果你经常手脚冰凉、易腹泻、夜尿多、腿脚易水肿、易腰疼,那就说明体内有寒气了。冷到手足无措?那就试试下面这5个祛寒方法吧。



1、食疗驱寒


①红糖姜茶

生姜的祛寒效果是数一数二的,中医认为,姜能升发脾胃之气,善于清除经络阴浊之气,而干姜则擅长温化脾胃、去寒湿


用干姜、红糖各三克,开水泡十分钟,一周喝上两三次。但要记住“上床萝卜下床姜”,尽量上午喝。


②羊肉炖萝卜

羊肉性温,能增加人体热量,驱赶寒气,抵御严寒,还可以修复胃黏膜,帮助调理脾胃。萝卜能消食化痰,能够帮助肺病患者化痰疾,还可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2、推揉腹部

小腹是最容易积聚寒气的身体部位。想要祛寒,可以从小腹入手,保持小腹温暖,寒气自然会消除。


双手以肚脐为中心,先逆时针方向揉36圈,后顺时针方向揉36圈。早中晚各一次,注意饭后2小时内别做。


3、花椒水泡脚

坚持用热水泡脚也是很好的祛寒方法。同时,还可以用花椒水泡脚,让花椒的辛辣促进脚部血液循环,降低局部肌张力,由内而外地加快下半身血液流通,不仅祛寒,还能消除疲劳。


4、玫瑰花瓣浴

玫瑰花有理气解郁、活血散瘀之效。家有浴缸的朋友,泡澡时不妨在浴缸里放些玫瑰花瓣,每周2 3次即可。不仅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体寒,还能够温养人的心肝血脉,舒发体内郁气。



5、艾灸三穴位


艾草有行气活血、温通经络、祛湿散寒的功效,适当的艾灸对于祛寒有非常明显的效果。


如果想要祛除体寒,可以适当灸疗足三里、神阙穴、命门穴等穴位。取穴后手持灸条在距离穴位皮肤2厘米左右处环旋熏灸,温热为度,每天灸10~15分钟,就会有不错的效果。


①足三里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在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按压有明显的酸胀感。艾灸或是经常按摩此穴位,可以调节经络,使手指和脚趾的血液循环得到改善,进而使手脚暖和起来。


②神阙穴

神阙穴位于肚脐窝正中,为元神出入之所,被称为人体的“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蒂”。艾灸神阙穴,可以温煦肾阳、暖腰膝。


③命门穴

命门穴位于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坐直腰,以两手中指按住脐心,左右平行移向背后,两指会合之处便是命门穴的位置。艾灸命门穴可以改善女性手脚冰凉、老年人关节怕冷等症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艾灸   命门   阳气   脾胃   穴位   经络   气血   寒气   肌肉   中医   皮肤   身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