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质疑美国登月造假?

问题1:月球上没有空气,旗帜为什么会飘起来?

回答1:旗杆是倒L形的。

问题2:宇航员插旗杆的时候,旗帜明显晃动,就像有风吹拂,为什么?

回答2:因为没有空气阻力,旗帜金属杆的惯性动作会持续较长时间,可通过地面的真空实验验证。

问题3:为什么宇航员的脚印那么清晰?

回答3:因为月球没有空气,月尘不会被风化打磨成圆粒状,而是呈不规则状,不易流动塌陷,从而留下清晰脚印。

问题4:为什么照片中没有星星?

回答4:月表反射太阳光能力很强,为了拍清楚宇航员,曝光度小、曝光时间短。长时间曝光或者增加曝光度可以拍出星星,但宇航员则会因曝光过多而无法辨别。

问题5:下图中水泥地里面那根横杆没有用却躺在那,道具穿帮了吧?

回答5:这不是道具,而是探针,用来判断登月舱是否已经触地。


问题6:1969年的计算机水平很低,可能登月吗?

回答6:那时候的计算机水平确实很低,但不影响登月。因为目标单一且明确,不像现在的计算机要实现非常不同的功能。

当时计算机里面的一些代码至今都在使用,比如非常著名的卡尔曼滤波,这是航天导航中的核心算法,最开始就是在阿波罗中实现的。

阿波罗计划的计算机代码都已经公开,认为登月是骗局的人可以去找找bug。

在那个年代,美苏探测月球、金星、水星、火星的计算机都是这个水平,中国两弹一星也是靠这种水平的计算机,难道所有都是假的?

即便到了今天,我国的玉兔号月球车,内存都只有256M,CPU频率也只有100MHz,连普通电脑的1/50还不到。为什么?因为月球车基本只需要导航和传输的功能,不需要打游戏。

问题7:登月舱降落之前肯定有发动机要喷射吧?为什么没有喷射的痕迹?

回答7:是你不知道有喷射的痕迹。可以看一下阿波罗11号降落的视频,快接近月面时出现了扬尘,正说明发动机在工作,而非如某些人臆想的那样在摄影棚里用钢丝吊着降落。

问题8:为什么阿波罗登月舱支架下没有凹陷,而中国嫦娥号支架有凹陷?

回答8:嫦娥号有自动避障技术,在离地面4米左右的时候就会关闭发动机,自由落体“砸”到月面,所以支撑架会留一个浅坑。

而阿波罗号载人,不能太粗暴,都是已经着陆或探针触底之后才会关闭发动机,阿波罗登月舱接近月面时速度已经很低了,对地面的冲击也小,自然没有明显的凹陷。

但没有明显的凹陷不等于没有凹陷,很多时候都是有凹陷的。阿波罗历次任务降落时的垂直速度与水平速度都有差别,降落点的地势、地质也有差异,因此支撑架足垫形成的凹陷也各有不同,有些较深,有些很浅。

以阿波罗12号为例,Y向支撑架足垫陷入月壤约10cm,其余足垫陷入约2.5cm。要知道,阿波罗登月舱的足垫直径是94cm,厚度约18cm,而且足垫本身还有一定弧度,两三厘米的凹陷会非常不起眼。

问题9:土星五号火箭那么大才能把登月舱送上去,但是登月舱那么小,怎么可能装足够的燃料让它回来?

回答9:先补一张图,大家了解一下登月舱的结构:

离开月球的是“上升级”。

上升级其实无需多少燃料就可以离开月球。了解一下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

其中ΔV为速度增量,V0为喷气速度, m0和mk分别为初始质量和最终质量。

换个形式就是:

初始质量随速度增量指数增加,不懂指数的话不建议参与讨论这个话题。

从地球表面进入地月转移轨道需要大约10800m/s速度增量,这个由土星五号完成,上升级进环月轨道和指令舱对接只需要1900m/s左右速度增量,算一下就知道上升级所需的燃料是远远小于土星五号的。

实际情况是土星五号的起飞重量是3040吨,登月舱上升级起飞重量只有4.7吨,其中2.35吨净重,2.35吨燃料,燃料是航空肼50和四氧化二氮。

飞离地面和月面所需燃料差距就是这么大,虽然违背直觉,但不违背科学。

问题10:即便用不了多少燃料,但当时有小到可以装进登月舱并有足够推力的发动机吗?

回答10:有这样的发动机,而且这个发动机并不“优秀”,很普通。发动机是贝尔LMAE,推力是16000牛,当时就有比它小且推力比它大的其他发动机。很多问题只是你以为很难,实际上当时的技术都可以做到。

问题11:五十年前美国能登月,为什么今天登不了?

回答11:因为冷战时太空竞赛的目标和投入与今天的阿尔忒弥斯计划完全不一样。粗略的说,当时美国的目标非常简单——把人送上月球,赢得太空竞赛。而现在美国在寻找成本更低的方法实现更多的科学目标。当时阿波罗计划的资金投入是今天无法想象的,借用其他人的一个比方更好体会:如果把中国2019年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当做20万块钱,那么嫦娥5号的花费是几十块钱,而阿波罗计划花了一万四千块!

我猜如果现在美国重返月球了,有些人又要认为美国这么急着上去是要伪造当年的登月现场/笑。

问题12:为什么在苏联取得深空技术之后,美国人就不再登月了,难道是怕被发现造假吗?

回答12:首先,因为花费巨大,阿波罗任务不可能一直持续。其次,在美国登月时,苏联就已经有了深空技术。

最早进行成功探月的就是苏联,1959年1月,苏联的月球1号就成功飞掠了月球,9月,月球2号就硬着陆了月球表面,10月,月球3号就传回了月球背面的第一张照片。

1966年2月,苏联的月球9号成功着陆于月球正面的风暴洋,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成功软着陆于月球表面的探测器。

并且苏联的金星、火星探测都走在美国前面,只不过失败率比美国高。

所以美国登月时苏联已经有深空技术,但没有发现美国造假。

问题13:苏联技术这么厉害可还是没有宇航员登月,美国为什么登上了?

回答13:因为苏联没有造出像土星五号那样的大推力火箭,只能把探测器送上去,却无法把更重的宇航员/登月舱/服务舱送上去。

问题14:据我所知,当时没有交会对接技术,而登月返航需要和月球轨道上的指令舱对接,美国是怎么做到的?

回答14:因为你看了不靠谱的文章,有了错误的知识。

1966年3月16日,美国的阿姆斯特朗和斯科特乘坐“双子星”8号飞船,和由阿金纳火箭末级改装的对接目标,首次实现了交会对接,最后的近距离交会对接由手动控制完成,这些都有录像和照片。

执行交会对接的宇航员正是后来登月的阿姆斯特朗,因为双子星计划本身就是为登月服务的。

紧接着1967年10月30日,苏联发射了“宇宙”188号飞船与“宇宙”186号飞船实现了首次无人自动交会对接。两船对接飞行了3.5小时,飞船上电视摄像机拍摄了对接过程图像。

在阿波罗计划结束之后没多久的1975年7月,苏联和美国还联合实施了“联盟—阿波罗”计划。美国发射了一艘阿波罗号飞船,与苏联的联盟号飞船实现交会对接,你愿意相信太空竞赛的两个对手开始一起造假了吗。

问题15:你说的这些都是在地球轨道上交会对接,而没有月球的交会对接,月球那么远是怎么做到的?

回答15:在地球轨道交会对接和月球轨道对接的难度并没有多大差别,这是你又一个错觉,只是你以为很难。

苏联和中国的月球车都取回过月壤并返回地球,也需要在月球轨道进行交会对接,都是一次性成功。

而且阿波罗10号进行过环月对接实验,并释放了登月舱进行演练,只差降落月球。

问题16:阿波罗11号交会对接只花了3小时43分,而现在的空间站对接最快也要3小时30分,嫦娥五号对接用的时间更长,难道1969年美国的对接技术就这么先进了?

回答16:国际空间站轨道和阿波罗的轨道本就大不相同,变轨设计也不一样,根本就不能直接进行对比。

俄罗斯用3个多小时完成空间站的对接是最快的一次,一般情况下空间站对接所花的时间要比这个长很多。

这次任务之所以这么快,是因为飞船从拜科努尔发射的时候,空间站位于发射点上方,轨道调整也没有等到绕行一周,而是在中途就进行变轨,没有做任何多余的飞行,在绕地球两圈后就到达了适合的对接位置。

而因为国际空间站在51.6度角400公里轨道上,要等待发射基地与空间站轨道共面时才能发射,这样会导致每次任务一开始的相位差不一样,像俄国那次空间站直接位于发射点上方是很少有的,这也导致每次对接所需的时间不一样。

再说和嫦娥五号的差别。

首先,载人与无人探月的轨道设计存在诸多差别,不能简单类比。

阿波罗计划有两种环月轨道交会对接方法,一是共椭圆交会对接法,二是直接交会对接法。两种方法的机理类似:追踪航天器完成所有的机动,该航天器从月面发射进入一条较低的追踪轨道,在合适的时间,该航天器点火将轨道平面修正到目标航天器的轨道平面,然后拾高轨道,通过拦截目标航天器的方式完成对接。

阿波罗11号采用的是共椭圆教会对接法,需要3.5小时,几乎两圈。

嫦娥5号任务中,上升器起飞后要在45小时内经过4次远程导引后到达交班点才与200km轨道的轨道器进行交会对接,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调整轨道了。

这种远程导引段的方案叫4脉冲轨道方案,因为月面发射窗口较宽,能够实现能量最优轨道调整,且变轨前定轨精度较高,所以嫦娥5号选择了这种方案。

其实从常理出发都知道,载人的交会对接不可能用几十个小时,因为关系到宇航员的生存问题,而无人探月则没有这个问题。

问题17:美国立法禁止其他国家观测、进入阿波罗登月区,这不是做贼心虚是什么?

回答17:这部法案叫《一小步法》,目的是保护登月遗迹。该法案并不禁止观测,只禁止破坏。而且只针对美国的航天机构,没打算、也没能力管辖中国对月球的探测。

问题18:嫦娥五号月壤成分和阿波罗登月的差异很大,怎么解释?

回答18:成分差异看起来很大,但嫦娥五号月壤的基础物性参数与Apollo和Luna月壤样品的变化范围是一致的。科研人员对嫦娥五号月壤样品中39种主量和微量元素与1978年美国给中国的月壤样品数据进行了对比,采用多种有证标准物质与嫦娥五号月壤样品一起分析,分析结果在不确定度范围内一致。

没有任何科研人员认为这种差异说明阿波罗的月壤造假。

而且部分差异也很好解释。

嫦娥五号采样点在风暴洋吕姆克山与历次阿波罗任务相距离甚远。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这里的地质更年轻,有希望带回Apollo和Luna所没有的最近一次月球岩浆活动样品。事实上对嫦娥五号月壤中玄武岩岩屑的富U矿物定年结果也显示,其形成于20亿年前,较此前获得的最年轻月球样品还要年轻8亿年。

嫦娥五号本身就是冲着新发现去的,没有一些新的发现才应该感到意外。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美国采集的月壤含有地球上没有的三斜铁辉石、静海石等特殊矿物,He-3的比例也远高于地球,但是却几乎不含有地球上常见的层状硅酸盐、水合针铁矿等成分,这些都无可置疑的表明美国的月壤来自月球。

问题19:地球和月球之间隔了这么远,以当时的技术,怎么可能接收信号进行电视直播?

回答19:你低估了当时的技术,高估了直播的难度。

一个点状无线电信号源发出的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传播是球面波,随着通信距离的延长,接收到的信号强度会快速衰减,衰减的程度由公式Ls=32.45+20lg(f)+20lg(d)可以计算,其中f是信号频率,单位MHz,d是传输距离,单位km。

阿波罗登月舱下行频率近似值取2.2GHz,地月距离值取384000千米,计算可知为衰减量约为211dB。阿波罗登月舱上的高增益天线是20dBi,地面接收站的64米天线的增益是59dBi,登月舱的发射功率是43dBm,可以计算出信号传到地面接收站后的功率为43+20+59-211=-89dBm,而64米天线的信号接收阈值为-157dBm,接收这样强度的信号没有任何问题。

问题20:即便地面能收到信号,那信道传输速度能达到传输视频的标准吗?

回答20:计算信道最高传输速度的公式是C = W log2(1+S/N),其中W是带宽,单位Hz,S/N是信噪比,计算结果单位bps。

阿波罗的黑白摄像机占用带宽是500KHz,信道信噪比大概是30dB,计算下来最高通信传输速率约为5000kbps,约合625kB/s,传输200线黑白模拟电视信号没有任何问题。

问题21:嫦娥号在月球有“糖霜现象”,而美国几次登月都没有这个现象,怎么解释?

回答21:因为你不知道阿波罗登月也有糖霜现象。

所谓“糖霜现象”目前没有百科词条,但被广泛提及、认可的说法是:

月球车轮经过地方,翻出的新鲜月壤颜色相比未扰动月壤表面颜色偏深,且在暴露近十小时后,颜色变浅与未扰动月壤趋于一致。

下面是玉兔号的糖霜现象:

其实阿波罗每次任务都能找到人为活动导致颜色差异的照片。下面是15、16、17三次任务的。

事实表明, 阿波罗月球车的轨迹并非如某些人所说的没有颜色差异。

看到这儿肯定有人要说阿波罗的不是糖霜现象。

严格的讲,这确实不是糖霜现象。因为糖霜现象除了有颜色差异之外,这种差异还会逐渐消失,但从照片上肯定看不出来是否消失。

但重点在于,网上讨论有关登月真假的问题时,质疑派用糖霜现象只想说明阿波罗任务的车轮印没有颜色差异,所以找到轨迹有颜色差异的照片就已经否定了他们的说法。

根据目前的报道来看,既有颜色差异,差异又会逐渐消失的严格的糖霜现象,是嫦娥五号第一次发现的。之前着陆月球的嫦娥三号和四号也没有这个现象,所以用严格的糖霜现象来质疑阿波罗登月是没有说服力的。

问题22:为什么阿波罗任务有些照片中车轮轨迹没有颜色差异?

回答22:一是某些照片的拍摄点本身就是岩石或只有很薄的月壤,二是曝光度、拍摄角度等拍摄参数也有影响。比如阿波罗的很多照片都存在曝光过度的问题,导致这种差异不明显,就像下面这样:

问题23:阿波罗的轨迹颜色比嫦娥号的浅,这是为什么?(下图左边阿波罗,右边嫦娥)

回答23:一是地质本身可能存在差别。二是曝光度与白平衡等拍摄参数可能不同——对比一下可以很容易发现,嫦娥号照片整体比阿波罗号颜色更深,未扰动的地方也更深,很可能是嫦娥号曝光度更低。三是时隔几十年的设备差别可能导致这种差异,一个胶卷一个数码,其中一个是否有颜色矫正也不清楚。综上这种差别并不奇怪。

我用修图软件调整了阿波罗任务照片的曝光度,可以看到和嫦娥任务的效果就很接近了。

问题24:嫦娥号发现了水,可以解释糖霜现象颜色差异为什么会消失,但阿波罗没有发现颜色消失,还不能证明阿波罗登月是假的吗?

回答24:认为登月造假的人说没发现阿波罗轨迹颜色消失,不能肯定就没有。就像之前这些人信誓旦旦说阿波罗月球车轨迹没有颜色差异,结果我找的照片发现有颜色差异。

最近中国探月宣布在月球上发现了水,某些人就用水来解释糖霜现象,认为新翻出的月壤颜色深,是因为里面有水,等过一段时间后水分消失了,颜色就变浅了。乍一听是不是还很有道理?

其实这次发现的水是存在于月壤矿物的晶体结构中,必须通过相关的仪器才能检测出来,和地球上肉眼可识别的液态水是完全不一样的。

而且并非有水就是潮湿的,比如五水硫酸铜,化学式里面还有五个水分子,可五水硫酸铜是干燥的晶体。

新发现的含水量也非常低。嫦娥五号采样区的水含量在120ppm以下,而从别的地方溅射到采样区的更古老岩石中的水含量约为180ppm。这就相当于1吨月壤中大约有120克水,1吨岩石中大约有180克水。作为对比,地球上的沙漠1吨沙子也至少含有十几千克的水。

所以用月球的水分无法解释糖霜现象的颜色差异为什么会逐渐消失,还需等后续的研究。

问题25:月表白天的温度最高可以达到120多度,夜晚最低可达零下180多度,300度的温差,当时携带的设备怎么抵御?

回答25:当时的设备根本不会面临这么大的温差。

首先,月球的一个昼夜是29天多,和一个农历月相同,它的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相同,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永远只能看到月球的正面的原因。

阿波罗登月的时间和地点,都处在月球的昼夜交替点附近,温度不高不低,就在0度左右不大的范围。根本不需要抵御极端温度变化。

我以阿波罗11和17为例分析一下,下图是阿波罗历次的登月地点。

阿波罗11的登月时间是1969年7月20日,农历初七,对应的月相是下图中的18,我们能看到的部分就是正在被太阳照射的部分。

阿波罗11的登月时间是1969年7月20日,农历初七,对应的月相是下图中的18,我们能看到的部分就是正在被太阳照射的部分。

也就是下面这样,黑色阴影部分是没有被太阳照射的地方,剩余的部分是被太阳照射的地方,可以看到阿波罗11号正好处在昼夜交替位置附近 。

阿波罗17号的登月时间是1972年12月11日,农历初六, 对应的月相是上面的17,也是处在昼夜交替点附近。

所以阿波罗的设备根本无需抵御极端的温度变化,这个问题的前提就不成立。

问题26:除了你上面说的这些,还有哪些证据证明阿波罗登月了?

回答26:①嫦娥二号拍摄到的7m分辨率照片,官方宣布发现了阿波罗登月遗迹。

如果你不懂图像处理,坚持认为7m分辨率不足以说明问题,那么还有②印度月船2号拍摄到的登月遗迹,月船2号的分辨率可达0.32米。

还有③月球车开动时扬起的月尘,轨迹是非常标准的抛物线,因为没有空气,而如果在地面的话,则需要在真空室里拍摄,但阿波罗任务的照片视频非常直观的表明登月活动范围很大,地球上不可能搭建出那么大的真空室。还有月尘扬起的高度、宇航员和月球车蹦蹦跳跳都是低重力的体现,这些几乎不可能用70年代的特效拍摄出来。

以及经常被提及的④中科院云南天文台利用阿波罗任务安置在月面的反射镜阵列完成了我国首次月球激光测距实验,填补了我国在月球激光测距领域的空白。

问题27:有没有可能美国登了月,但没有载人?

回答27:没有可能。

如果美国要带回几百kg的月壤岩石,那么必须要宇航员上月球。因为不管是当时还是现在的探测机器,都做不到采集那么多的月壤岩石。作为对比,苏联用无人飞船3次共采集了300多g月壤,嫦娥五号采集了1.735kg月壤。

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也拍到了阿波罗月球车长达几十多公里的轨迹照片, 当年和今天的的无人车都做不到。

还有,很多仪器物件的摆设是不可能通过机器完成的,例如

问题28:这样就能证明有人上过月球了吗?

回答28:对于某些人来说可能还无法证明。因为他还是可以拒不承认那些岩石来自月球,然后还可以说现在的卫星没有拍摄到月球上摆设的仪器。

但即便有一天分辨率更高的卫星拍摄到了这些仪器物品,这些人还是会认为这是假的,要么认为是一起造假,要么坚持认为这些仪器物品可以由机器摆放,就算有一天拍到了当年的那些脚印,他也可以认为这是美国这几年进行了秘密登月,去伪造了当年的登月场景。

现在世界上还有一些“地平论者”坚信地球是平的,就算你用火箭把他送到太空飞一圈,他也会认为这是模拟出来骗他的。

问题29:你写这么多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收了美国的钱?

回答29:普及科学知识。不打算说服“登月阴谋教”的人,只给中立的人提供准确信息,让他们自行判断。凡是在科学话题上扣帽子的人,我多看他一眼算我输。

问题30:即便你解释了这么多,我就是不相信登月是真的,你能怎么办?

回答30:每个人都有拒绝接受真相的权利,理解、尊重、祝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美国   阿波罗   登月舱   苏联   宇航员   嫦娥   月球   轨道   差异   颜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